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33        返回列表

■胡海霞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 要]本研究以中部地区六个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相关程度较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中部城市化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部地区 城市化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为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1%;2005年,中部六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71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3%。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中部地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情况略见表1所示。

1.从经济发展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GDP增长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河南省GDP增长率达到14.1%,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长率4.2个百分点。江西、山西两省的GDP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虽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较大,但中部地区GDP与全国GDP的相关系数正逐渐增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从城市化进程看,近年来,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在“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城市化率以2%-3%的速度逐年增长,其中湖北省城市化率超过4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领头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无疑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

本研究主要依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中国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现对这两个理论检验方法简要分析如下:

1.协整的定义与协整检验

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经典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一般都假定序列是平稳的,而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不一定存在长期稳定关系。Granger(1981,1983)提出了协整的概念,用于研究经济变量的波动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认为只有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选择模型的变量,数据基础才牢靠,统计性质优良。有些时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来自WwW.lw5u.com]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如果时间序列y1t ,y2t,…ynt都是d 阶单整,即I(d), 存在一个向量a = (a1, a2,…,an),使得ay´t~I(d-b) ,这里yt=(y1t ,y2t,…ynt),则称序列y1t ,y2t,…ynt是(d,b)阶协整,记为yt~CI(d,b) , a为协整向量,可以证明,两个时间序列xt,yt ,只有在它们是同阶单整即I(d)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这一点对多变量协整不适用)。 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数列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即其线性组合是平稳的。首先需要研究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对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采用 ADF(AugmentDickey-Fuller)检验,也称单位根检验。为检验两变量xt和yt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序列xt和yt若都是d 阶单整,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yt= α + βxt+εt (1)

2.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的问题,即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却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但实际却毫无意义。 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考察序列 x是否是序列 y 产生的原因时采用这样的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 x的滞后期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 x是序列y的格兰杰成因(Granger 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一般地,还应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序列y是否是x的格兰杰成因。

Eviews计算如下的双变量回归:

其中,k 是最大滞后阶数,通常可以取稍大一些。检验的原假设是序列 x(y)不是序列 y(x)的格兰杰成因,即β1=β2=…=βk=0,统计软件Eviews可以计算用于检验的F统计量及相伴概率。

三、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中部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对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设为因变量y),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代表经济增长水平(设为自变量x),首先对我国中部六个主要省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及人均 GDP 进行了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以验证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然后再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e Test)对中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1.数据选取与变量确定

为验证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中部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城市化水平是否与经济增长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对中部6个主要省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及人均GDP两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分析,以{xt}代表城市化水平(单位:%),以{yt}代表人均GDP(单位:元)。为了消除原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得到如下定义的两个时间序列Lxt,Lyt,表达式为:

Lxt= Ln(xt) (城市化水平的自然对数)

Lyt=Ln(yt) (人均GDP的自然对数)

协整检验相关数据如下表:

2.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3.0,对序列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Lxt,Lyt分别进行单整检验,将各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容易得出,原序列Lxt及Lyt都是非平稳的,其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dLxt,d Lyt也是非平稳的,而两个序列的二阶差分dd Lxt与 dd L dd Lxt与 dd Lyt均是平稳的,可以判定 Lxt,Lyt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条件。其次,是用变量Lyt对Lx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Lyt= 16.8639 + 5.4177* Lxt

(40.93) (21.26)

R2=0.9699 F=452.138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每变动1%,将引起人均GDP平均变动5.4177%个单位。

最后,对模型估计残差序列 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统计量值-4.8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 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Lxt,Lyt具有协整关系。即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通过协整检验验证了中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两者相关程度很高,城市化水平每变动1%,将引起人均GDP平均变动5.4177%个单位。为了验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文章对两序列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Lyt不是Lxt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27,表明Lyt不是Lxt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6,表明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Lxt是Lyt的格兰杰成因。

四、 研究结论和探讨

本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相关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化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化水平是人均 GDP 的格兰杰成因。城市化水平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

[2]张锦鹏.增长极理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J].当代经济科学,1999.9

[3]许良军.增长极理论与落后地区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5.5

[4]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肖平,张新乔.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比较分析[J].昆明大学学报,2005.2

[6]彭荣胜.论我国中部崛起中区域热点的培育[J].经济纵横,2005.9

[7]United National.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M].New York press,2007

[8]Hamilton J.D.,Time Series Analys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