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女性流动人口”研究综述——基于人口学的角度进行文献综述
杂志文章正文
“女性流动人口”研究综述——基于人口学的角度进行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李 岍 陈婷怡 西南财经大学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流动人口成为了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在给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经成为了发展和谐社会关注的民生重点。其中对女性流动人口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单独研究还不够明晰。作者在检索关于女性流动人口的文献之后,基于人口学的概括角度,将已有的资料做了较详细的分类综述。

[关键词]女性流动人口 人口学角度 现状 问题

一、女性流动人口基本状况综述

对于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或者说是特征,在各种研究文献中主要是将他们归结在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人口的性别特征、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研究中。而对女性流动人口的自然特征研究,也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同时,要在和男性的比较之中得出结论

1.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流,市场经济推动下,流动人口数量激增。其中(段成荣,2009),认为女性流动人口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他们认为传统的男多女少的流动人口现象,已经改变。男性在20世纪 90年代曾经明显地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流动人口“性别均衡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女性在流动人口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根据研究数据,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流动人口的性别比已从2000年的107.25下降到100.47。

虽然女性流动人口的总量在激增,但是就各地平均水平而言,男性流动人口明显多于女性流动人口,以山西省的调研为例(谭克俭,2009)。山西省的女性流动人口从2000年到2005年增加了90万人。但是与男性流动人口比较就可以得出,各年龄段的性别比远远高于120,数据显示女性流动人口仍然少于男性流动人口:这主要是受制于女性流动人口外出的个人、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

2.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根据(谭克俭,2009)对山西省女性流动人口研究来看,就地区而言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女性流动人口峰值年龄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峰值年龄为15岁~19 岁组,次峰值在20岁~24岁组。而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峰值年龄在30岁~34岁组。主要源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意识的差异。第二,女性流动人口在各年龄段的比重非常接近,差异比较小,由此看来各年龄段的女性流动人口都有各自的流动目的。第三,流向省外的女性人口由于务工经商、随属迁移,高低年龄段比重相对突出。虽然这仅仅是山西省的个案,但是对于研究整个女性流动人口年龄状况特征是有意义的。

二、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

1.女性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根据十年前(黄润龙,1999)的研究显示,女性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也就是说,女性流动人口中文盲和高中学历以上的比例比较低,而中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按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来看,90年以来女性流动人口平均的受教育年龄是5.7年,就这个教育水平而言是很低的。同时,在和男性流动人口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女性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数均低于男性:这明显反应了男女在教育问题上的不平等。

在发展了十年之后,女性流动人口的自身文化素质仍然不容乐观,(段成荣,2009)。在自身方面,女性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6年,尚不足初中毕业:初中学历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小学学历,第三是高中学历,高学历的女性流动比例极低。在与男性比较方面,男性流[来自www.Lw5U.com]动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达到9.51年,比女性流动人口高了将近1年。城乡差距方面,农业户口的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于非农业女性流动人口。

2.女性流动人口的性别认同。身份认同是内嵌于社会关系中并被逐步建构出来(Berger,19[来自wwW.Lw5u.com]66),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个人的身份认知,代表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方式。当前,女性流动人口面临消极的性别认同。她们受到了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父权制的歧视和压迫,遭受着阶层、性别和地域差异等多层面的残酷剥削(李小江,1997)。由于对自身的消极性别认同,女性们即使遭受极端不平等的境遇,却仍选择不表达不申诉。同时这一认同又强化了该群体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待遇,从而使她们陷入了权益受损的恶性循环。

3.女性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虽然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她们的平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和地位一样稳步上升,特别是女性流动人口收入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在经济上,她们仍然会受制于男性(李晓静,2009)。同时,职业的水平横向变动,无法实现收入的提高(姜山,2009)。女性流动人口获得工作的途径有限,职业地位不高,教育水平低:因此经济地位无法得到提升,收入也处于社会的较低水平(任秀杰,2009)。

笔者认为女性流动人口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她们应该从中获得自己的相等的经济回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不断完善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体系。

三、关于女性流动人口状况展望、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对于女性流动人口最重要的工作有几点:首先,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二是关心她们的生殖健康和身心健康;三是提高她们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她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这些都需要依靠当地政府和计生、妇联等部门,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医治她们的疾苦,组织她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且进行多种职业培训,既学文化又学科学知识,开拓致富门路,让她们享受跟本地妇女一样的“居民待遇”:只有这样,女性流动人口群体才能真正地扎下根来,当地的流动人口相关工作水平才能真正地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善余,俞 路,彭际作.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的发展及其结构特[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段成荣,张斐,卢雪和.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