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禹福星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进行估算,证明当前高等教育仍然是一项可行的投资行为,同时通过与不同时期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的变动趋势,以体现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效应。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人成本个人收益 内部收益率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各行各业中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关键生长点,因此,大学教育政策及大学生的就业等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可以为国家推行的一些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的教育决策提供指导,同时也是解释以上诸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可以看做是为了将来可以获得收益而进行的一种现期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同其他投资行为并无本质不同。人力资本观点认为,教育能提高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只要个人认为接受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净增量大于其成本,他就会选择接受教育。因此,我们可以从投资品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进而可以把经济学中常用的成本收益分析引用到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中。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65年.Jack Wiseman就针对教育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教育投入不同于物质生产投资,不仅包括货币成本和收益,还包括非货币成本和收益(如心理负效用,精神修养的提高等),而且成本和收益之间还存在着时间差,针对这个问题,成本收益法通常采用贴现的方法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由于贴现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因此一些文献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计算教育的内部收益率来代替贴现率,实证分析中也大多采用此种处理方法。美国学者萨卡罗波洛斯(GPsacharopoulos)就曾以此方法计算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个人和社会内部收益率,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国教育投资的收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也有一些文献采用内部收益法对中国教育收益率进行了实证测算。朱国宏(1992)按照当时的教育的调查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个人收益率分别为:初等教育(小学)为15.71%.中等教育(中学)为9.02%,高等教育(大学)为6.71%,而社会收益率则分别为9.66%、5.77%和-0.17%。而李洪天(2002)采用类似方法得到中国2000级城镇生源的本科大学生教育投资的个人内部收益率约为18.6%。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级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还是比较显著的,这也为近些年来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依据。但近几年采用此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却很少有,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还具有如此高的收益却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由于当时数据来源的局限,文献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估算的措施,基于此,本为采用CHNS数据进行计算,进而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

三、分析方法

内部收益率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投资和回报的估算方法,其中涉及的内部收益率是使得未来收益现值等于现时成本的贴现,这种方法通过计算内部收益率本身对投资是否有利进行判断。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会所做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该调查给出了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这七个年份,在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九省,共3000多户家庭中,关于个人工资、人力资本及其他家庭背景的数据,本文主要基于2006年数据进行测算,以期获得时效性更强的高等教育内部收益率。

四、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的测算

测算教育投资的个人内在收益率,需要得到的变量指标应包括:收入情况,按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别、性别、户口、职位以及能力测定等分类列出;个人费用的估算资料(如学费、书藉费、文具费等),奖学金等公共支出资料;平均的所得税率;有关就市场状况的资料包括按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来分类的失业率及劳动力就业等。

1.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中国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应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成本包括了个人及家庭为其接受教育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学杂费、书本费、文[来自wwW.lw5u.com]具费、校服费、为求学而支付的额外的食宿和交通费用、为求学而必须的捐集资费用、择校费用、聘请家教的费用、参加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辅导班的费用、购置课外书籍的费用等等。

直接成本的估算采用李文利(2006)的调查结果。其将高等教育个人支出划分为必需支出和选择性支出。必需支出包括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个人基本无法选择的支出项,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购买教材、课本和资料的费用、文具费、班费,以及因转专业、补考、重修和退课产生的费用等。其中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支出项目如下表:

高等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上学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隐形成本是指个人或家庭因为考试而以“择校”、“家教”、“补课”等形式支出的费用,所以又可叫考试成本。风险成本是指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高层次人才的专用性而使个人或家庭承担的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成本。由于风险成本的计算较为复杂,而隐形成本的复杂成因也使成本核算难以进行,所以本文只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可以用相同年龄段内低一层次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来衡量。此项估算数据可以采用CHNS中数据计算得到,结果如下:

注:此处采用CHNS2006年成人收入调查数据处理得到.其中年收入项为个人主要职业收入均值,不包括副业及其他收入来源。

按照机会成本的定义,本文利用相同年龄段内高中毕业就业人群收入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2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事比较复杂高级的劳动,在相同时间内比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的货币报酬也往往要高于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终身收入差别来表示。估算终身收入差别的简单模型为:

式中:f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终身收入差别;B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来自www.lW5U.coM]高等教育的人在第i年的收入差别;为了简化计算,可用大学生和高中生参加工作后的年平均收入差额来代替,t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的终生工作年限,r表示年利率。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收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即可以为个体带来精神满足或心理愉悦的无形收益等。由于个人间接收益难以量化,且与个人间接成本中的隐形成本和风险成本可以互相抵消,因此,计算过程暂不考虑,只计算可以用货币量化的个人直接收益。

3.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计算

按照内部收益率计算方法,结合表2中数据即可得到各项指标,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利用迭代法即可得到.r=7.82%,即中国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为7.82%。

五、结论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中外学者运用内部收益率法或明瑟收入函数法对我国教育收益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证明教育收益率大于零,说明教育对个人收人的影响是存在的。并且通过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和个人成本的计算,我们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是大干个人成本的。这说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收费虽然增长速度快,但个人付费金额仍在合理范围之内,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能够弥补个人成本的。同时,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的投资行为,是能够获得投资回报的。

同时也应注意到,本文估算得到的收益率为7.82%,与相同方法得到结果的前述文献相比,接近于1992年朱国宏测算得到的数据6.71%,但却远低于2002年李洪天得到的结果18.6%,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经过上个世纪末的增长后已经有了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近些年来大学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其经费增长速度和其他软硬件指标提高速度,使得大学生能够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资源有所下降。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个人而言仍然是一项值得投资的行为,然而对政府来说,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却是比大学扩招更为重要的方面。大学作为国家精英人才的培养基地,仍然需要政府和公众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