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刘伟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区域经济视角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改善促进技术创新因素作用的效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带来较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寻求技术创新与经济持续循环上升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 域经济发展动力因素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产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或人均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地区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已经多位经济学者证实。在区域性经济的实证分析方面,李红松、田益祥(2003)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比较。冯敏(2006),郑杰(2006)等人也分别对省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生产函数模型

生产函数是用数学函数表达式的形式来体现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与经济效益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关系的,目前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即:Y=(f A,K,L, , ,)C—D生产函数模型表示为:

式中:Y 为经济效益产量(GDP);A 为效率参数,具体反映了广义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外生变量)。K 表示资本投入量,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 表示劳动力投入量,体现为从业人员数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A 是可变的,它是由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技术投入、技术产出等各变量所确定的外生变量函数。对C—D(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到:

在实际社会经济中X1、X2、X3……我们通过以下几个这要因素来描述:X1 高新技术引进支出,反映高新技术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X2 内部科技活动的支出,反映区域内部科研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X3 从事科技劳动的人员数量,表示科研中的劳动投入;X4 科研机构的数量,反映了该地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的专业机构数量;X5 专利产出数量,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成果的产出量。上诉模型中的全要素A 通过删选主要因素,被简化成:

二、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分析结果

根据我国各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等文献资料。分别运用该模型计算我国东、中、西部的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函数的各系数。将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分别按模型(4)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到的r1……r5 的值,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各种科技进步的分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差异。由计算结果可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所建立的3 个生产函数方程的R-squared 值都接近1,表示这个方程能很好的解释三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模型拟和度较好,上述各变量因素的变化能够较明显的影响本区域相应的GDP 增长。

由上表各系数可以看出,引进技术支出(X1)在东部地区出现负相关,在中、西部地区出现正相关。而西部的[来自www.lW5u.Com]正相关系数相对较大,原因是西部科研技术相对落后,引进的新的生产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西部依靠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中部地区先进技术的引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东部地区本身科研水平相对较高,新技术的引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增长相对与针对新技术的费用支出,不能够抵消成本费用,所以产生了负相关性。科研经费内部(X2)支出西部地区呈现负相关,东部、中部地区呈现正相关,并且东部地区正相关性显著。说明了东部与中部地区内部科研费用的支出,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科研投入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尤其是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依靠自主研发的比例较高。而西部地区自身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研成果又缺乏良好的转化环境,使得科研经费的支出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因而呈现负相关性,不过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科研水平的不断上升,西部地区的这种现状会有所转变。

从事科技劳动的人员数量(X3)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我国东、中部地区,科技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会相应地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增长,而西部地区的科技人员数量增加,反而会降低它的经济增长效率。这是由于西部地区较差的科技转换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科研水平所引起的,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科研从业人员劳动效率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科研人员的投入以及科研人员的的工资、研究经费等,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

r4 全为负值,表示科研机构数量(X4)的增长会负相关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科研机构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够预期地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可能是由现阶段我国建立科研机构的政策决定的,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并没有走市场化的道路,因而科研机构的成果大都不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因此科研机构的数量增加并没有明显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由于在科研方面科研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反向的影响。

专利数量(X5),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东、西部表现为负的相关关系,而中部的专利成果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中部的专利产出能够比较好地转化为生产力。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科研产出缺乏好的转化条件。东部出现负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是能是东部的科研强度高,专利数量大,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较低,相应的专利费用,使得正的因素被不同程度的抵消,出现了负的相关性。

综上可见,我国中、西部区域在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贡献方面表现不是很明显。中部区域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对经济的贡献明显,但中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数量有限,因此也不可能对中部区域的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东部的科研产业分布最多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比较有限,原因是科研的生产转化程度低,基数大,比率小,投入不能完全地转化为生产力。而西部地区资本相对匮乏,且科研水平相对落后,因此科研的投入增加势必会减少其他产业投入,所以其并不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反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西部的经济发展。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地区之间的作用不尽相同。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具有三者之中最高的利用率。我国西部地区则无论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数量到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来看都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相应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技术经费的内部支出收益率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对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利用效率比东部地区要高;除了西部地区之外,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投入,都会对本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科研机构的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对经济效益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科研成果数量较少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比例太小,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建议

加快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因为科研成果只有在转化为可用生产力后,才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研究、转化、生产的一体化形成才可以使科研成果更加顺利、方便、快速地转移到经济发展中来。在加快研究、转化、生产一体化模式中,既要对高等学校、重要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紧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又要对大批高新技术创新开发型和服务型机构适当地放开、放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人才交流,将它们投向市场,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努力寻求理想的开发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加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间的交流协作,通过技术改革创新,动力机制的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创[来自www.Lw5U.coM]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对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等《.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郑晓齐,叶茂林《. 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王荣,杨晓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7,(2)

[4]岑远恒.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11)

[5]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忉.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lO(4)

[6]王磊.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于同申.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