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析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浅析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张百鹏华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高储蓄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早化解高储蓄率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高储蓄率经济发展金融危机

自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靠,而国内的储蓄又是支撑高投资的重要基础;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总储蓄率也一直在攀升。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左右;90 年代末上升到40%以上;2006 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 年年底,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达到51.4%。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情形下,我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问题也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09 年,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放出惊人之语,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高储蓄率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自1992 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到2008 年升至51.3%,17 年上升了14.6 个百分点。从1992 年至2008 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平均为41.7%,比美国同期的平均国民储蓄率高出26.1 个百分点。此外,自1992 年以来,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不断上升,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缓慢下降。中美储蓄率差距在2001 年以后急剧扩大,平均每年提高了2.1 个百分点,到2008 年差距扩大到39.3 个百分点,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远高于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对此,众多经济学家已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是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基础。根据相关经济学、金融学的储蓄理论,我国高储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目前的高经济增长率。因为高经济增长率必然需要未来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而高储蓄在可以维持的情况下,即在商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也会带来高经济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农村地区2003 年减免农业税以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来讲居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储蓄的增高。

2.企业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资是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都保持在接近年均1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得更快,而且一直要高出GDP 增长速度。企业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资直接导致我国储蓄结构中,企业储蓄率与政府储蓄率较其他国家高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从我国税收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现状以及不断上升趋势,与政府储蓄率的变化情况和现状中找到依据。据我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2003-2007 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从24%上升到30%;而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1 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测算显示,2007 年至2009 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31.5%、30.9%、32.2%。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也表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政府财政政策具有“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政府消费(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增长甚少。这是造成政府储蓄率上升的直接原因。

政府储蓄率上升直接影响了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

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对孩子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以及不断攀升的物价等情况的考虑,对未来风险、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储蓄有很高的积极性。很多人宁愿存钱不愿花钱,这些都使得居民储蓄额增加。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一个高经济增长的经济而言,未来的低增长就意味着经济状况变差了。因此,如果大家对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信心不足,个人就会以现在多储蓄来为未来准备。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体而言,如果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拿来消费,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费用、家人的医疗费用可能就没有着落。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努力完善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刺激农民的消费,来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当然,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问题,包括投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等问题。

二、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1.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首先,高储蓄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 增长率中,除了2-4%的主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6]2002 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 年我国的GDP 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经过了30 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的投资,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

其次,高储蓄率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仍然犹如在旁。高储蓄带来的是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因此,客观上来说,我国的高储蓄率提高了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来自www.LW5u.coM]银行的运营的安全系数,间接地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2.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我国长期的高储蓄率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高储蓄率使得我国内部经济的发展面临失衡的问题,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作用方面的失衡。国内投资需求强烈、消费需求不足。我国投资率从1982 年的31.9%,逐渐上升到2008 年的43.5%,近几年来还有加大的趋势,2008 年中国的投资出现了明显升高的现象。2007 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决定中央参与救市并出台4 万亿人民币,投资基本占到总数的50%,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项目。但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仍满足不了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2009 年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46.8%,而消费率则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48.6%。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市场孕育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其次,在全球经济的结构方面,我国也面临着高储蓄率下的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在中国储蓄率过高和国内投资率不足的背景下,我国为了国民经济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而一直推行的出口政策,使得我国的经常项目下出现了大额顺差,这种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巨额顺差的背后却蕴藏着大量的利益流失。同时,2010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 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与许多专家测算的中国最适度外汇储备在5000 亿至6000 亿美元左右有相当大的距离。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产生诸多问题。

此外,过高的储蓄率也会掩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临的坏账、呆账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

三、化解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近年来,由于我国受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的影响,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2 年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面对我国高储蓄率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保持适当的储蓄率,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安全等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如何降低高储蓄率的问题。

1.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动农村消费需求。一直以来,农业在为工业发展做贡献,农村为城市的发展让路,农村的巨大消费需求没有调动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来自www.lW5U.coM]民收入偏低,没有钱花。在全球金融危机,出口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调动内需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像由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再分配职能,通过多种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保持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份额稳定、比例合理。

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必然会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我们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搞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解除人们对未来的后顾之忧。政府也逐渐认识到需要提供社会服务以减少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住房的储蓄并刺激个人消费。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能有更多的信心和计划,以便可以根据一个较长时期的收人来安排消费,降低预防性储蓄。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过分倚重于第一、二产业而造成第三产业的落后,不仅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带来巨大的出口压力,而且还降低如服务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以及制约了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适度降低储蓄率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的生产技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我国工资收入水平,降低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而有助于改善我国要素分配的不平等,提高企业储蓄率对家庭储蓄率的替代程度。

3.完善金融市场,拓宽个人投资渠道。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与金融市场中存在缺陷,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存在障碍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疏通国内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特别是提高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低收入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便利度,以及国内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成本,还可以减少国内储蓄与投资净缺口以及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外,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因此,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此外,完善金融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也可拉低储蓄率。如果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能从资本市场得到融资,他们将更乐于将收入用于消费,待需要资金时再从市场上筹资。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还将吸引家庭将存款从银行系统搬出,进而提高家庭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收益率,并使家庭收入增加。因此,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个人投资渠道,有助于降低我国储蓄率,同时促进个人资金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年[M]北京:中国国家统计出版社,2009.

[2]王第海.解读我国的高储蓄———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情况,2009(12)

[3]王弟海.我国高储蓄的成因及影响:一般均衡分析的动态宏观经济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1(2)

[4]李若愚.政府储蓄增长过快是消费不振一大病灶[N].上海证券报,2011(8)

[5] 王第海. 透视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影响[N]. 深圳特区报,2009-08-25

[6]徐诺金.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J].南方金融,2009(5)

[7]乔虹,宋宇.中国的储蓄率及其长期走势[J].金融发展评论,2010(1)

[8]刘国华等.中国储蓄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与影响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