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杂志文章正文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3        返回列表

■赵玉涵 东北农业大学

摘 要:在全球资本高度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已逐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地位也不断上升,因此人民币随之也面临着升值和国际化趋势。本文在简要地介绍国际汇率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汇率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系统阐述,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在对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做出评价的基础上,以经济学的原理和他国经验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一、国际汇率制度综述

以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分类看,基于汇率制度理论在选择上还未达成统一意见,当代宏观经济中汇率制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与理论分析相适应。而在二十世纪各经济发展国就几乎把所有的汇率制度都呈现了一遍。

1.1914年前的古典的金本制即最初的的货币制度。

2.一战后实行短暂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3.恢复金本位制即金汇兑本位制的汇率制度,这里最主要的形式即为金币本位制,即以一定量的黄金为基本货币单位.但这一制度在1930年初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伴随着经济的滑坡与萧条而崩溃了。

4.随后诞生了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国家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同时干扰外汇市场来控制本国的汇率走势的汇率制度。

5.随着而战的结束,1944年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制度一直实施至1970年。

6.直至现今,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混合汇率制度了,即为牙买加体系时期。[来自Www.lw5U.com]

对于汇率的分类, 我们可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01年3月在《汇率安排和汇率管制》和《国际金融统计》(IFS)中以成员国报告的汇率制度对汇率进行的分类来确定。其大体可以归纳为8种汇率制度: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货币局制度、盯住一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水平带内钉住制、爬行钉住、爬行带内浮动、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单独浮动。截止到2001年4月,全球至少已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这其中大多都是发展中经济国所实行的中间汇率制。但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选择浮动汇率制,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把本国货币“钉”住某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阶段一,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体制(1979-1985年)。由于这六年间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在一些方面上存在过高的预期,最终导致了出口换汇成本与官方汇率之间呈现出“倒挂现象”,进而使从事出口行业的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亏损。而后我国为了适应进出口体制的改革与管理,于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继续公布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的基础上,制订用于进出口贸易及从属费用结算的贸易内部结算价。

阶段二,官方汇价和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1985-1993年)。自1985年,我国引入公平竞争价的市场模式,与此同时建立了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的外汇公开调剂市场,此后还陆续成立了一些外汇调剂中心。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来看,1985年以后才形成了真正的外汇调剂,才能称作一种真正的“汇率”。

阶段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自1985年至1993年,七年间人民币实行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两者并存,向双汇率回归。同时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而后1993年12月28日,我国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自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采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阶段四,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正式发布了有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此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实行单一的“盯”注美元的政策了,进而使汇率的形成机制更加灵活。

三、对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分析及评价

2005年汇改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首先是进行市商制度,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进而完善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形成方式,同时也为银行间的即期外汇市场发展作了有力的推动,有效的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其次,使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得到了扩充,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伸缩性。最后,对外汇管理的改革,使外汇流出入逐步趋于均衡管理,促进了国际间的收支平衡。从微观经济调控层面剖析,在最近几年的调整中,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保持稳定,就业率也趋于平稳,综合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也高于预期。

1.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

首先,加入WTO后,我国外贸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的格局,是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从经济学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看,当一国对外经常项目收支处于顺差时,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现为外汇(币)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外国货币汇率下降。

其次,1994年前,中国实行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实行并轨,取代了当时的官方汇率,采取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而后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已10多年没有进行调整,二十世纪以来,一些国际上的权威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都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价值低估,而这10多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呼声可谓更高。

第三,从全球政治环境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势必要进行。有学者则强调,大多西方国家一直指出人民币汇率应当下调,人民币应当升值,有的是出于个人利益,有的是为了转移注意,避免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生产企业的支持。

第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又一表现。此举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开放经济体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所以,在笔者认为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一方面,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汇率对经济调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曾同现在的中国经济一样面临着本币升值压力。从1985年9月到1987年2月,在日元经历了大幅度升值之后,近20年间,日本的失业率虽是有所上升的,但从未超过5%。从总体上看,日元升值有效地完善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结构,进而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福利水平。与日元同时期大幅度升值的德国马克并未造成大规模的资产泡沫。1985年至1989年升值的新台币有效的促进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伴随着新台币的升值,台湾在高端产品的出口上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对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品的出口有所减少,经济水平也保持着稳定的发展,维持着良好的势头。通过以上经验可以看出汇率升值和国内其他宏观政策等配合得当有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有很多有利影响。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对于以进口工业产品为原材料,或使用进口设备、配件、辅料的企业而言,升值是一个利好。从风险来看,人民币升值后将下拉以本币计算的国内价格,可能导致钢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

四、总结

综上分析中国汇改顺应了中国企业加入WTO后的迫切需求,汇率自由变动能够有效地隔绝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方向及生产成本的相对稳定作用不可忽视。当然固定汇率制所作出的贡献也不能全盘否定,相信没有时间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定会带给中国企业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n-temational FinancialStatitistics 2001

[2]易刚《中国的货币进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易刚《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4]何帆、张斌《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张礼卿《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