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新型图书物流模式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新型图书物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徐鹏远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对比了我国图书物流行业与日本相比在效率上的差异,并分析了我国图书物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用供应链物流的思想,提出“四流合一”的图书物流新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新模式的与传统模式相比的优势。

关键词:图书物流 效率 供应链 四流合一

2010 年,我国图书发行总额为612.78 亿码洋,销售总额仅为不到370 亿元,出版社实际收回书款307 亿元,出版社的平均利润率不到3%。而经销商方面,作为销售主渠道的新华书店平均利润率不到4%。日本的图书发行总额为509.7 亿码洋,但其销售总额却达到了79 亿美元,出版发行商的平均利润率近8%,零售商的利润率则在10%~23%之间。虽有相近的发行规模,二者所实现的效益却是天差地别。

因此要改变我国图书物流行业目前所处的困境,实现图书物流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对原有的图书物流模式进行根本上的改革,将供应链的思想引入到图书物流模式中去,构建一个适用于全体图书物流行业的产业供应链模型。一旦图书物流的供应链体系建立起来,那么无论是出版社、物流企业、经销商还是书店,都将在这一新的供应链体系中受益。

一、现有图书物流模式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图书物流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图书从出版社印刷出版到运送至书店要经历许多过程(见图1),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中间过程过多,效率低下。图书自印刷后,要经过多次分类打包并运送至不同区域的经销商,再由经销商运送至不同的书店,每次周转运送都要对图书重新进行拆包、分类和打包,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本和劳动力资本,造成了物流过程效率的低下。

2.信息渠道严重闭塞,信息流不充分。图书在现有的模式下进行流动时不但没有产生足够的信息资源,而且欠缺信息的反馈机制。在这种模式下,图书印刷后的运送情况、销售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出版社,这造成了很多出版社对于图书销售情况的误判。出版社往往只能在每年与物流公司、经销商对账时才能知道图书最终的销售情况,而在这时巨大的亏损往往已经出现,连补救的时机都已经错过。

而对于经销商,由于下游顾客的需求量一般存在较大波动,每一层级的供货商出于保证对下游需求的满足和节省运输成本的考虑而采取超量订货的措施,因此其订货需求的波动往往会大于下一层级供货商需求的波动,这样的需求扩张从下游逐级延伸到上游,最终导致供应链最上游的供应商所获的订货量的波动程度会远远大于最下游顾客的需求变动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使得整个图书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出现了较高的库存,形成了高昂的库存成本。

3.资金回流缓慢。资金结算难和严重拖欠货款问题是出版行业的固有问题。出版社与经销商之间的对账一般是在图书出版之后的3 至4 个月,结账更要等上1 至2 个月。然而更多情况则是拖欠货款,如三级代理商拖欠二级代理商,二级拖欠一级,一级又拖欠总批发商,总批发商欠出版社,出版社欠印刷厂。拖欠货款的平均期限为3 年,有的甚至高达5 年。

拖欠货款有诸多因素:一是出版发行领域普遍存在赊销现象,这是全行业拖欠货款的起因。二是众多同质化图书的动销率不高,零售终端压力大,难以快速实现物流转化为资金流,致使货币回笼速度放缓。三是在社店关系中,出版社处于弱势地位。在目前的买方市场中,大多数出版社处于弱势,是否还款、何时还款都取决于发行单位和经销商。而部分发行单位和经销商动辄以图书质量差、销量不好甚至企业亏损,任意拖延还款期限,导致部分账款成为呆死账。在批发零售环节的层层拖欠,使出版社的流动资金周转率呈下降趋势。四是经销商、民营书店的资金链脆弱,回款风险较高。

二、“四流合一”的物流供应链模式

供应链物流的概念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就被引进,但在图书物流行业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在图书物流行业效率低下、信息严重闭塞、资金回流缓慢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应用供应链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新型图书物流模式(如图2),在图书行业的特殊背景下这一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各主体的物流职能。出版社专注于出版和发行工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包括生产物流、分拣拆包、运输、仓储在内的全部流程,实行托管配送。

经销商只需要集中资源做强经销业务,而仓储、配送等流程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这样经销商不需要再自有库房,多家经销商可以在经销地共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库存。

2.建立辐射全国的信息系统。由出版社、供应商或者第三方建立全国的图书物流信息系统。在此信息系统建成后,图书的打包、入库作业可在完成后自动发送信息,该信息允许出版社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经销商共享;货物的运输过程中实时提供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以此保证图书的及时供应和准确送达;同时采取拍照的方法传递真实签单情况,避免签收信息造假;第三方物流公司与经销商和终端书店合作,将POS 机记载的销售信息实时反馈给物流公司,而后由物流公司即时提供给出版社。

3.资金流。在资金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出版社收书款,出版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短期的账期。而经销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即卖即付,不拖欠货款。其放弃占用资金而带来的利益损失由其物流费用的大幅降低弥补。

三、新型物流模式的优点

1.实现了图书物流行业充分的信息化。在这种信息系统下,出版社可以即时了解其出版图书的运送情况、销售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图书的印刷量;物流公司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实现对图书运送情况的实时控制,避免了重复运输、超量运输等问题;经销商在这一信息系统下更是可以大大减少盲目订货、盲目送货的现象,极大地节约了图书运送的成本。

2.实现资金流的高效流通。这一新型的物流模式实现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收资金的模式,缩短了账期,可以为出版社省去对账、结账、催帐的麻烦,并且让资金在行业内加速流转,促进整个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3.实现了供应链中各主体明确的权责分工。由于实行了托管配送,出版社只需要负责出版和发行工作,而其他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这样可以不仅可以让出版社集中精力做强核心业务。

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即时的物流信息可以减少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库存占用问题,仓库成为了周转库而非仓储库,运输工具则成为了流动库房。同时,由于合并了出版社和经销商的物流职能,物流企业的需求就可以增加到一定规模。这样,物流企业就可以通过规模化的物流作业,如利用托盘、集装化运输来提高作业效率,同时降低破损率。

经销商只需要集中资源做强经销业务,而仓储、配送等流程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经销商不需要拥有库房,也不需要拥有车队,这样可以省去高额的自营物流费用,极大地提高利润率。同时由于库存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持有,经销商不再需要负担退货成本。而实际上由于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反馈需求,并且经销地及其附近地区的各经销商可以联合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库存,物流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会得到提高,从而也就能避免大规模的退货现象。

四、总论

国外的图书物流行业早[来自wWw.LW5U.com]在1984 年就建立了图书供应链的模式。而在国内物流的很多领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供应链模式出现,如零售业的物美和第三方分工合作,电子商务的凡客+ 如风达模式。但是在国内的图书物流行业,这种供应链的模式却迟迟没有出现,因此导致了当前图书物流行业的种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图书物流行业必然会出现向供应链模式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图书物流行业的运转效率并实现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黄丽娟. 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现象研究———以图书供应链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4)

[2]白晓煌. 2005 年日本出版业回顾[J]. 出版参考. 2006(07)

[3]刘萍. 图书物流:问题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7(27[来自www.lW5u.CoM])

[4]何国军.对当前书业物流建设主要问题的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