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上市公司年报表外信息超载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杂志文章正文
上市公司年报表外信息超载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5        返回列表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要求披露的内容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大了表外信息披露内容和数量。但是片面扩大表外信息披露,也会导致信息超载,降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分析了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表外信息披露超载的四个主要原因:投资者个人因素、表外信息特征、组织设计制度和信息技术,并提出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规范表外信息的内容、完善和协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是应对表外信息披露超载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表外信息信息超载措施

一、表外信息超载

当信息处理需求(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数量)超过信息处理能力(决策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信息数量)时,将产生信息超载(Eppler和Mengis,2004),从而导致功能异常,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大脑只有有限的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少则100多页,多的甚至300多页,其中除了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财务报告外,其余的公司简介、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信息均属于表外信息。纵观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表外信息,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柱状图、饼状图、照片的应用比比皆是,这样虽然极大地丰富了年度报告的内容,增强了报告的可读性,但却存在关键信息不足、质量不高、披露形式不统一等问题,超出了信息使用者在使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时的信息处理能力,造成了事实上的信息超载问题,表外信息不但没有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反而加重了信息使用者的负担。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司均应当披露;但是到底哪些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确实无法准确界定,因而上市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多方面的需求不得不扩大表外信息披露范围,增加表外信息披露量。这极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使得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各方的信息需求,片面地追求大而全,极有可能陷入信息超载的泥潭,反而导致信息有用性的降低,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如何平衡上述两方面的利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在深入分析产生表外信息超载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信息超载的相关措施。

二、表外信息超载的原因

Eppler和Mengis通过对在这个领域里数十位专家超过30年所获的成果进行研究和总结,认为个人因素、信息特征、任务流程与参数、组织设计、信息技术是导致信息超载的主要原因。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规则及使用情况来看,造成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超载的原因也不外乎如下几点。

1.投资者的个人因素导致的信息超载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信息处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超越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信息有可能导致信息超载。首先根据目前的年度报告披露规范要求,表外披露依附于财务报告,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大部分投资者的决策依据依然是财务报告,因为从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表外信息的文字描述中投资者很难获取比财务报告更有用的信息,因此大部分的投资者对表外信息的兴趣并不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表外信息对决策是很有用的,但是在目前证券市场还是以公众投资者为主的情形下,公众投资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缺乏系统的投资概念和相关的财务知识,不擅长运用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不会或者是不能从几百页的年报中攫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说是不具备阅读财务报告相关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不足。这不利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数量的增加、及时性的加强等。其次,我国证券市场充斥着极强的投机气氛,投机价值时常高于投资价值,缺乏长线的、稳定的长期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面临着盈利压力不得不放弃稳健的投资策略,而陷于炒作、坐庄等等恶行之中。个人投资者则更喜欢短线投资的行为,因此自然造成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表外信息的需求不足;最后是证监会的披露规范要求显然高估了投资者的需求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说个人因素是导致表外信息超载的重要因素之一。

2.表外信息的信息特征导致的信息超载

表外信息的信息特征在触发信息超载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表外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征都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首先,表外信息不同于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内容主要以会计数据的形式呈现,数据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可靠性,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确认的信息。而表外信息既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比如财务报表附注不属于确认而属于披露(葛家澍,2004)。其次表外信息包含的内容庞杂,来源广泛,既包含了财务信息,也包含了非财务信息,甚至还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环境状况、管理者素质、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张翼,2005),与财务报告的统一性、规范性相比,表外信息显得很模糊。第三,表外信息的边界不统一,不受会计制度的约束,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确认,更不属于强制性披露的范畴,有时为了传递良好业绩的假象,还会进行选择性的披露,导致各上市公司各行其是,报告内容五花八门,表外信息的内容非常复杂。因此,信息的不确定、模糊和复杂性也会导致信息超载。

3.组织设计导致的信息超载

按照占美松、徐雪慧( 2011)的说法,表外信息包括附注、补充信息、其他财务报告及其它信息,而其它信息甚至包括公司治理信息、管理当局的战略规划、行业或企业统计年鉴等。问题在于财务报告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编制,格式统一、内容统一、含义统一,这样的设计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有限,无法完全表达管理层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往往在表外信息中进行补充描述,而表外信息不受会计准则的规范,披露形式灵活自由,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表外信息成为信息超载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由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由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均对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重复、甚至相互矛盾之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在财务报告的披露中必须采用的会计准则,证监会是否有必要继续要求这类披露,证监会的规定中没有明确指出,导致所有企业都重复披露了这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量并不是很大,但从对决策的有用性角度而言,已造成了资源浪费,形成信息超载。

4.信息技术导致的信息超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信息使用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获得上市公司的年报信息。电子邮件、互联网、即时消息、移动电话、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每天人们都受到信息的轰炸,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消息,必然导致信息量暴增,造成无所适从的困境。表外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需要投资者具备信息筛选能力,必须要知道是谁产生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可靠度如何?信息中是否包含了明显的事实上的错误或者误导读者的图表或统计数字?信息的时效性等问题均考验着表外信息的使用者。对使用者来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投资者在短时间里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但是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给投资者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检索却带来困难,导致查找可用于决策的信息成本上升,同时大量的信息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会使决策者陷入盲目状态,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可用的,哪些信息是失效的,这与决策者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信息的可用性存在矛盾,使得决策者无法据此做出决策。因此,超载的信息非但起不到帮助决策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判断错乱,甚至会误导使用者,影响其正确决策,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表外信息超载的应对措施

1.提高投资者的个人素质

我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由于中小投资者在投资经验、知识、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需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提高中小投资者的素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结构合理、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群体。理性投资者队伍的培育,除了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加以引导、促进和保障,虽然目前上交所已有《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也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比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通过网络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知识的学习、测试及认证服务、模拟交易服务等等,但是对于投机价值高于投资价值的市场,在加强对各种主体违规行为惩罚的同时,还应该提高个人投资者的财务报告阅读水平、分析水平,只有分析水平提高了,才会需要高质量的年度报告,才会使用表外信息中的信息进行决策,才能够达到提高决策有用性的目的,如此也可以促使上市公司提高年度报告的质量,做到对表外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减少表外信息超载的目的。

2.规范表外信息的范畴

一个公司应当对外报告的事项,不等于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更不等于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会计信息(葛家澍,2003)。基于以上认识,表外信息中的附注是用来解释财务报表的,故附注必须披露。而其他信息是否应在表外披露,则应视情况而定,对于同会计相关的、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信息,也应该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对于不影响财务报表项目但对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可根据需要单独列报披露,所以财务报告中应该披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而公司报告应该披露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和其他非财务报告。

同时应该对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进行浓缩,以达到减少信息量的效果。三张报表的数据来自于交易的原始信息,原始信息需要经过第一阶段的会计确认后进入会计账户,而后把会计账户里的信息转化为财务报表。之后进行第二阶段的浓缩汇总、合并处理,形成财务报告。总之,浓缩的作用在于既不使信息过量,又保证信息的有用性,以利于使用者据以做出正确决策(葛家澍,2004)。表内信息经过不断汇总、浓缩与提炼,才能用最简短精炼的数据来表述对信息使[来自wWw.Lw5u.coM]用者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以达到减少信息超载,从而准确地反映相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目的。

3.完善和协调信息披露的规范

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规范主要有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由证监会制定的《年报准则[来自wwW.lw5u.cOM]》、《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几部规范。信息披露要同时遵守这两个部门的规范要求,造成一些披露信息的重复出现甚至相互矛盾。例如在《年报准则》中,第十节重要事项第四十四条规定“公司应披露重大诉讼、仲裁事项”,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一或有事项》中“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规定存在相互重叠之处;《年报准则》第十节重要事项第四十六条“公司应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一合并财务报表》中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规定存在重复描述。类似的重复性披露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导致年报信息冗长,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造成信息超载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财政部和证监会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二者各司其职,各自分管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相互冲突与重复披露,最大化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是化解信息超载的有效途径之一。

4.加强监管力度

目前审计准则并不要求对附注之外的其他信息进行审计。因此,表外信息来源不明、可靠性差,在披露时避重就轻,导致虽然表外信息内容丰富,但信息质量却缺乏保障,甚至存在虚假的信息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情形,这些情况均无法在信息披露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控制。有的信息需求者在使用这些信息时无法确定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因此,有必要扩大注册会计师监督的范围,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进行审计,还应该对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其他信息进行审计;而对于不影响财务报表项目的其他信息,则应由相应的行业专家进行审阅,以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

摘要: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凭借自己的信用富矿,以及交易、付款记录和信用评估自动生成的现成平台,开创了免除抵押担保的新型模式,引导着中国金融业进入未知领域。使小微信贷快速发展,信用扭曲纠偏有望,极大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机遇与风险并存,建立网络联贷联保机制,与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刻不容缓。努力将“微额贷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尤努斯”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阿里巴巴小额贷款金融模式联保联贷

做小贷最大的成本来自于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还款能力的评估、客户贷后现金流的监控。与传统商业银行对比,阿里巴巴不需要为自己金融业务的开拓和发展投入巨大的成本。因为阿里从事多年的线上交易服务沉淀下来了庞大的后台数据,这些用户都是潜在客户,并且交易数据本身能够自动生成,阿里金融想要了解客户信息,追踪贷后现金流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以说阿里金融刚一起步就已经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