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3        返回列表

张 帆 黑龙江大学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客观刻画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归纳了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 现代化 对策

一、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现状

衡量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以此来综合评价一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2011年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52%,农业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方面在不断完善,农业领域中的物质装备方面,其支撑能力也明显增强。农业经济现代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现有人口13亿多,其中有9亿多是农村人口,可见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等方面普遍偏低。2011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1681.6万公顷,化肥施用量5704.2万吨。以上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待进一步提高。

2.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在经济改革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农业经济自身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惯性。2006年农业占GDP比重为11.1%,07年为10.8,08年为10.7,09年为10.3,2010年为10.1%,2011年10%,可以看出,农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3.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但支持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足,资金相比之下严重短缺。农业GDP从2006年的24040.0亿元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47486.2亿元。由可以看出农业对GDP增长拉动比重近些年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农业贡献率是有一定的波动的。通过二者对比可以看出贡献率远超过对GDP的增长拉动。

二、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商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人民对于农产品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资源和需求的转变成为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种植业结构进行市场调整已迫在眉睫。其目的是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和农业开放经营,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但目前总体上而言,市场需求不平稳是主要的问题,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部分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的农副产品,已到了亏本的境地,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总的来说: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一般、设施落后、产品档次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基本上都属于粗加工,附加值很小。此外,政府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自身的消化能力也很有限,加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已刻不容缓。

3.农业人口太多且总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4%,农村人口中约5亿为劳动力,劳动力中有1亿多进入乡镇企业,0.8亿左右进城打工,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5— 2亿。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过多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则是导致农业经济现代化制约的重要因素。

4.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缺乏支持。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要素之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缺乏各方面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研发投入上不足,特别是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近几年投入有限。从研发投入来看,农业GDP中只有0.44%是农业科研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0%多,离需要达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不平衡上,其直接后果就是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中介机制。就近年来说,农业体系的推广工作还不是很全面,中介机制的推广目的主要是盈利,基本还是停留在买卖物资性技术上,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四是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农户一般在资金上缺少支持,又由于农业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非农化趋势进一步突显。

三、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依靠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提,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从技术研究和开发来看,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使其均衡发展;要向技术创新前沿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产前、产后要格外重视;要向资源开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技术方向调整;同时要密切联系农业自身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相关基础性研究,形成我国农业自有的特色。

2.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多层次增值。为进一步加长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适时的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前文提单,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来自WwW.lw5u.Com]是规模小并且分散,从整体来看,农产品加工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其初级产品产值的2倍以上,我国只有33.3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70%以上,甚至到90%。我国仅在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初级粗加工是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特征,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很低,只有20%。一是要培植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企合作,农院合作。二是要注重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尤其对加工完的农产品,其储藏、保鲜应有相配备的基础设备,其运销要有相应的渠道等等,各个环节要予以重视。加工完的成品要注意其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和档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价值可提高到几十倍以上。

3.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农民是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从目前来看,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应尽可能的利用政策对农民进行扶持,加强对农民的关注,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高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普及。农民素质的提高,是调动农民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这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是很关键的。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情况也就有所不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现处在起步期,农民素质整体偏低,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使农业经济现代化更好地向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过渡。如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带来的好处,要让农民懂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学习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促进农—科—教一条龙有机结合,提升农民的技术创新素养。

4.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农业科技化归根到底是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研发和[来自wwW.lw5U.coM]运用息息相关。只有不断进行科技进步的提高与创新,企业才能生产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产品,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政府近年来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投入,增加公共投资,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

四、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在农业经济领域逐步达到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目标,我国能真正实现了农业经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