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跨文化交际刺激下的中西文化趋同倾向
杂志文章正文
跨文化交际刺激下的中西文化趋同倾向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3        返回列表

吴世翀 黑龙江大学

摘 要:异文化会在交际中产生趋同倾向,中西文化亦是如此,本文试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互相尊重”与“互相帮助”,“沟通”与“沉默”,“平等”与“尊卑”的互相渗透中阐述中西文化的趋同现象。

关键词:中西方 跨文化交际 文化趋同

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地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是对外汉语学界普遍认可的对跨文化交际这一名词的定义。社会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的多样化、深入化已逐渐加深,这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持有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的异文化产生趋同现象,原本双方文化中较为鲜明对立的界限变得模糊,在双方持着跨文化交际“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的原则下,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现象的频繁与层面的深入,异文化的从对立到趋同已然成为现实。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根深蒂固,它与经历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尖锐的差异,可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下,中西文化也俨然出现了文化趋同倾向。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中一个较为鲜明的符号,无论是古时的君主还是当今的国家领导层都坚持表彰那些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物。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永远服从集体利益,这是每位中国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信条。反观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始,个人主义便开始兴起,西方文化中对个人利益、私有财产的肯定及保护是不容侵犯和挑战的。我们很容易找到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因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冲突而导致的许多交际障碍。西方文化圈中的人们总是不理解我们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保护羊群而付出的努力,不理解为抢救物资而牺牲的金训华为何那么义无反顾。而同样的费解和质疑也有我们发出过,为什么西方影视作品中总会有那么多“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为什么当美国篮球队出征时邀请的球星可以用“度假休息”的理由轻易拒绝并得到人们的理解?这些差异的根源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清晰对立的关系。但是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这种原本鲜明的对立变得不再那么尖锐。西方文化开始接受集体利益的重要,并已开始宣传个人要服从于集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中的核心词汇是“Team-work”,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NBA球星为国家队征战,甚至是轻伤不下火线。这种对集体利益的肯定与宣扬无疑是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化趋同很多时候是双方共同趋向同一方向,在西方接受并宣扬集体主义的同时个人主义也同[来自wWw.lw5u.com]样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发展。最为鲜明的是中国人开始真诚地肯定个人成就和价值,宣扬和肯定个人的闪光并予以鼓励,这并不是像之前将之与集体成就相联系。众所周知,袁隆平先生获得了国家首次以国家的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发展与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精神的接轨。

二、互相尊重与互相帮助

中西文化对于“互相尊重”的理解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在以群体取向为价值观的中国社会认为“互相尊重”包含着互相帮助,而以个人取向为价值观的西方社会认为“互相尊重”包含不侵犯他人隐私,并不能无端帮助别人。在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源下导致出现很多中西文化圈中的迥异现象。在中国,作为长辈的一方可以翻看儿女的任何物品,并可以以帮助预防儿女早恋为理由私自拆开其私人信件。在西方文化圈中,主动帮助陌生老人拾起其散落的纸卡是非但得不到感谢,而且还会被不礼貌的拒绝和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为这属于“不尊重的互相帮助”。

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在当今社会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催化下同样出现了趋同倾向。较为明显的是中国文化圈对于个人隐私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加强。当代中国社会的子女一辈可以开诚布公地向长辈提出不允许长辈随意翻阅自己的信件及物品的要求。在为朋友修理电脑前,中国学生还是会问对方是否允许自己查看那电脑硬盘中的内容。同时,中国电子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隐私加密和隐私保护软件也同样证明了中国对于互相尊重一词中尊重隐私这一层面的重视。而西方文化圈中对于互相尊重意义中互相帮助层面的否认也出现了动摇。比如身边的美国英语教师[来自wwW.Lw5u.com]会主动提出将自己的衣服送给很难买到纯正美国货的中国学生,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提出让小组长去帮助其组员,让大家互相学习。这种互相帮助的理念同时存在在了西方互相尊重的词义之下,这也正是跨文化交际下,文化趋同的明显痕迹。

三、沉默与沟通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中国人赋予沉默很多含义,有愤怒的沉默,悲伤的沉默,无奈的沉默。而在西方文化中是拒绝人与人交流时保持沉默的,那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中国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等等,这对于西方强调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观念相悖。有怎样的情感表达出来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张。同样,内敛含蓄的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文化圈中的人那些张扬、极富个性的表达方式,不理解西方子女一辈为什么可以如此直言不讳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满。

交流上的文化差异受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较为深刻,因为交流就是建立在交际之上的。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在沉默与沟通之间的差异上,中西文化的趋同较为明显地倾向于西方理念中的“拒绝沉默”。

当代中国社会提倡沟通,这种对沟通的宣扬其实便是“拒绝沉默”的一个表象。在新一代中国青年人身上我们更容易能找到那些善于表达自己情感、勇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影子。当今社会文化氛围中,中国大学里的各类讲堂如雨后春笋,办得红红火火,这无非是倡导人们表达个人见解的一种方式。伴随着科技的全面进步,沟通方式上的丰富从客观上推动了沟通的进行,聊天软件、电子邮件、微博、社交网络这都是中国人常用的交流工具,中国人的沉默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而西方文化中对于沉默这一文化元素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西方人开始学会理解中国文化中沉默的意义。另一个是,西方文化将沉默赋予一定含义后将其运用于交流之中。例如,在中国教书的英美外教在课堂上征求自己布置任务的反馈时,如果遇到了中国学生的沉默,他并不会表示出愤怒和费解,他会问中国学生,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沉默。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许多西方影视作品中,演员双方保持沉默并传达着某种意义指向。这些文化渗透和趋同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之上,纵观例子中的外教群体,他们就是双方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四、平等与尊卑

人人平等是西方社会中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尊重人权,尊重个人利益是西方社会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会强调平等,父母是无权主宰子女的。而在中国的宗法制社会里,尊卑有别的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之久,至今我们仍能看到父母命令孩子,上级肆意命令下属,老板命令员工为自己做分外之事。领导到来,下级官员卑躬屈膝。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子女为何拥有那么强的自主决定权和独立意识,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领导拥有那么高的地位、特权和威慑力。

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与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发生,中国文化的尊卑渐渐变成了敬重和平等。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人人平等也加入了一种尊敬。我们可以看到孔府学院里的外国学生对教师所表现出的认同和尊重,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领导的亲民和政府出席的一系列削弱领导特权的政策。我们渐渐认可着平等,渐渐习惯着看到父母教育子女时用循循善诱代替命令与训导,西方人也渐渐习惯了尊重老师与敬爱父母。

中西文化趋同倾向是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和必然趋势,异文化的交流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异文化会在交流中产生共鸣,而这种趋同现象又同时大大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顺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