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需求导向型的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需求导向型的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陈 梅 黑龙江科技学院

摘 要:当前各高校依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很多高校在人才在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术和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人才素质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再学习能力不强,无法较好地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因此,高校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全面素质教育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需求 素质教育

一、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将人才视为比资金更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早在2002年,我国学者对4695位中国企业家进行调查,研究企业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最终结果显示:46.7%的企业家[来自WwW.lw5u.cOm]认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们最关注的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加工厂,应该如何顺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呢?我们首先应了解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现归纳起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

1.需求人生价值取向积极的人才

人生价值取向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决定了他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并乐于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

2.需求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在纵向上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在横向上所学的知识比较有层次性的人才,也就是既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面比较宽,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比较专业。因此,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

3.需求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现代的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然地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以此进行人才的筛选[1]。企业渴求胸有大志、不断进取与创新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需求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的人才

企业的发展依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集体的力量,企业内的员工只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健康、持[来自wWw.lW5u.CoM]久发展。因此,作为集体的一员,在展现个性思想和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高校在生源方面竞争日益加强,各高校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致使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不足,道德素养不高。这些缺陷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养不高

由于当前我国各高校在选拔人才方面,以应试教育为主,并且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一直以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导致学生升入大学后素养不高。而各高校由于生源的竞争激烈,又不得不以研究生升学率以及专业水平来吸引学生,从而进一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素养”是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虽然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育。

2.知识面狭窄

各高校在课程性质方面一般区分为考试课、考察课和选修课,由于考试课要求必须以卷面形式进行考核,所以难度相对来讲较大,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而考察课和选修课没有强制要求以卷面形式进行考核,所以很多老师都采取随堂考试的形式,甚至有一些选修课只写一篇相关论文或心得就可以通过,而且选修课在成绩考核方面,并不区分成绩的高低,一律以及格和不及格来统计,因而,造成学生对待考察课和选修课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面比较狭窄。

3.实践能力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由于知识面比较狭窄,而且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入,当步入社会时,很难胜任现实的工作,众多的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操作能力弱、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致使很多用人单位不得不进行系统的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差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底下,不能较好地将理论运用于企业实际。因此,各高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型人才。

4.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以取得好成绩、拿到三好学生称号、获得奖学金、考上研究生等为荣誉的现象,然而在衡量学生成绩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成绩所占的比例偏低,甚至还有上限的严格限制。而在创新方面,学校还存在着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现象,很少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多元质量观教育,还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出的是商品,学校产出的人才,其是世界的财富的主宰者和制造者,因此,社会如何发展,与高校所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有很大关系。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才能,但是有了知识和才能之后干好事还是坏事,这并不取决于知识和才能本身,而取决于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2]。因此,各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还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做一些例如慈善事业、互助小组、义务帮工等等这类事情,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生活的艰苦和付出的快乐,触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也就是要重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鼓励大学生科学求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允许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造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授之以渔”,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再学习能力较强。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要倡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融入到整个集体中,这样才能经受市场经济剧烈竞争的冲击。

3.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分为以下几类: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加深类课程、其他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是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要求而设定的课程,一般应为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加深类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可以根据地方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的特点而自主设置加深课程,在这类课程上要加强实验、实习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其他类课程是属于素质拓展类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的特点来自由选择,学校只需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即可。在课程资源方面,高校也可以采取与其他高校联合的形式来授课。

4.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生产出的产品也是学生,是服务于社会的人才,但学校的教育却长期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应进行改革,实施学分制培养,让学生可选择的方向较丰富,且每一个方向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注重系统性和专业性,也就是不仅在知识的涵盖面方面要广,开设的课程涉猎的知识面比较系统,同时在开设课程的专业性方面深,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从而使学生在大学培养总体宽泛的框架下,在某一方面又形成了“专”的特色,使学生步入社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能够很好地社会的需求。同时,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新,要能够反映新的学科趋势和社会需要;在课程教授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