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大分流前的中国江南原始工业化研究简述
杂志文章正文
大分流前的中国江南原始工业化研究简述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陈珍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欧洲在18世纪以前并未有独特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市场、商品、文化、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技术等内在的优势。原始工业化也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来说明欧洲在19世纪后与中国江南地区的工业发展,以及在原始工业即早期工业后期的两地区的大分岔。本文意欲从原始工业化理论来解释中国江南地区在大分流以前的原始工业发展。首先介绍原始工业化的理论与起源;其后介绍江南地区原始工业化的基本现状;最后部分通过总结提炼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江南地区原始工业化研究与展望。

关键词:大分流 原始工业化 资本主义萌芽

一、引言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持续的过程,并不是全部外国资本主义的渗透,也有中国本身原始工业化发展因素的影响。正如诺斯所说“工业革命并非与我们有时所认为的那种与根本决裂,恰恰相反它是以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在中国整个近代化中,江南地区起着领导的作用,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没有自发地进入近代化,但江南早期的工业化在明清时期有着出色的表现,也为20世纪江南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许多贡献性的因素。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工业化的研究也是追溯工业化的源泉,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积累的必要。同时也会对现代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原始工业化理论综述

原始工业化理论是美国学者门德尔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构想的。最初门氏将其定义为主要分散于农村的制造业活动。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在对弗兰斯区域经济史研究中门德尔斯发现,原始工业化的最终动力为人口压力。18世纪末在弗兰斯出现了原始工业化的时代,即手工业区与没有家庭手工业的商业性的农耕地区,都存在市场的影响。后来克里得特等学者又扩大为“农村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生活完全活在很大程度上的依靠为区域间的市场或国际市场而进行的大众化生产”。总之,构成原始工业化的三个要素为:农业工业,外部市场,商业性的农业。

原始工业化理论为进一步了解近代工业的历史基础和近代以前的欧洲以外的工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工具,提出以后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因为这些地区伴随着欧洲近代工业化而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工业。其理论被广泛地用于东亚地区,如近年来对日本、印度的经济史研究中,欧洲的原始工业化理论研究已成为一种模式。王国斌还认为与欧洲原始工业化相关的那些条件,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可能比欧洲更为普遍。在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与此相关的是明清原始工业化发展的问题。

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原始工业化基本状况

1.当地经济的商品化发展概况

其具体表现为:棉花的种植刺激了手工纺织业的繁荣,常熟、无锡成为长江三角洲第二、第三的棉布贸易中心,每年分别有1000万和300万匹的棉布输出;桑蚕和丝绸在苏州府经济增长中占主要地位。桑蚕业在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丝织业几乎完全脱离了农耕而成为专业化的生产。到了晚清时期,许多丝织业是靠城镇作坊中的雇佣完成的。但原材料的生产如植桑,养蚕和棉布纺纱织布一样全是在小农的家庭生产中进行的。植桑栽培的扩展使这一地区成为缺粮地区,粮食作物也逐渐地商品化。

2.当地轻工业的发展,以最为繁华的纺织业为例

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是江南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产业,在明清时期出现了重大变化。其发展表现为:(1)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得出“在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如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②生产工艺的发展。棉布制造中,纹络花样等工艺的发展;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3)分工与专业化的加强。较为复杂的工序中,专门的生产部门产生。如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的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4)地区专业化也日益加强。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为棉纺织基地。(5)市场的扩大华北和海外销售市场的扩大使得当地原始工业化发展迅速。

四、对江南原始工业基本状况的研究现状

对江南地区的原始工业化研究中也许人们提到最多的是过于膨胀的人口增长,有限的土地规模造成的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内卷化增长及江南地区的斯密型增长。海内外学者对此各有所见,对江南原始工业化为何没有发展成为近代工业的原因解释也不胜枚举,主要有:

1.黄宗智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农村经济的商品化时是按照菜雅诺夫的逻辑他指出在人口压力下农村家庭农场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行为。他认为甚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却阻挠了长三角地区经营式农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经营式农业的发展逐渐被小农家庭式耕作所取代;认为明清时期该地区手工业增长小农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积累上,包买商人倾向于流通领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劳动投入的无限制增长上的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内卷化、生活水平停滞和可用资源的全面压力日益增长所[来自www.lW5u.CoM]构成的模式。2.国内学者李伯重在《江南的近代化》描绘了江南工业的基本框架,以纺织业为例则表现为江南地区经济的斯密型增长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注重能源与材料的节省,使江南不可能出现能源或材料革命。而明清纺织业和英国的纺织品市场,从容量上来看都相差无几,也无怪乎江南的原始工业化走出了与英国的“煤炭主义”道路不同的以纺织轻工业为主的道路。

3.于秋华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江南地区斯密性增长和过密性增长相互交织发展

他从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对个人的压制,不利于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积累。

五、江南原始工业化的前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于与欧洲相比并不逊色多少的中国江南的原始工业化并未像英国一样自发地进入近代工业化的现象,中外学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黄宗智批判了认为商品经济会使小农经济变质并最终突破原有发展方式的古典理论。认为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的增长是在人口压力下的内卷化增长,是无发展的增长;没有生产率的提高,是以生活水平、日平均报酬率的下降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彭慕兰认为“大分流”之前的中国无论从市场、土地制度、奢侈品的消费、文化习俗制度以及生产模式濒危等方面与欧洲相比,显示出[来自WwW.lW5u.com]欧洲更为“勤劳”或中国更为“内卷”。彭认为中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找到了保持他们原始工业化发展的方法。由于没有新大陆提供的土地密集品使中国的农业部门以更强烈的方式扩张,中国很可能大规模的原始工业化地区实际上出现了“逆工业化过程”。

李伯重认为江南地区的斯密增长模式使其无法发生工业革命(此观点在大分流中彭慕兰也明确表示斯密动力缓解了欧洲中心区的马尔萨斯困境,并走上了更为发展的增长道路)。

六、总结

在彭慕兰指出的1820年即世界经济出现大分流以前,无论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情结的近代经济研究还是对中国经济史的海外研究,都力图从更为丰富的实证材料出发重新肯定中国在原始工业化时期的某些可观成就。江南的原始工业化仍然可以被视为近代工业化的一个现行阶段。尽管事实上中国并未因此而直接走向现代化,但早期工业化的意义也不能被削弱。对中国原始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以更加实证的方式批驳“西方中心论”中欧洲外无工业化的偏见,而且还可以清醒的认识明清时期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作用,更加可以实证地剖析明清时期的农村工业,同时也期待材料研究和实证考察进一步完备,对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做出更加丰满的解释与预见。

参考文献:

[1](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history 第3卷上册.第1页

[3]刘兰兮.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简述.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1998

[4]陈晓君.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及其启示.北方论丛.第5期,2010

[5]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济的局限.第43页[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

[7]李伯重.《江南早期工业化》(150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范金明.《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陈珍珍(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专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