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略论企业经济效益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杂志文章正文
略论企业经济效益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3        返回列表

■白金龙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摘 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直是发展企业生产的症结。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在论述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途径的基础上阐述发展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说明发展企业生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扩展为全面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经济效益 意义与途径 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但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可能提高,还会降低。同时,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不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相悖的。

一、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对国民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直接承担着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可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第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那么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总值,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外延型增长方式。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生产总值,这种增长方式又叫内涵型增长方式。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第二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可见,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途径是——管理和科技二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1)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和经营者,既要合理安排企业,又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价值规律,适时适宜地组织企业生产,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等。

(3)谁抓住了科技牛耳,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和人才是兴国之本,要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4)充分发挥两种市场的作用。2012年全球经[来自wwW.lW5u.coM]济危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加快转[来自wWW.lw5u.com]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的结合起来,把增加对外出口和扩大内需更好的结合起来。对外出口加工企业不仅把目光对准国外市场,还要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三、企业经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由于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我国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察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察传统生产要素(如:设备、原材料、资金等)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指由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认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依据是时间节约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是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由于企业对人、财、物力的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节约了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人造财富生产循环的周期,从而也就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反映时间节约规律的一种形式,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就能推动企业节约劳动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经过人类劳动,不属于人造财富,也就没有价值,更无时间节约而言。这种认识为我们考察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企业经济效益考察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因为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地球的大地、空气、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实际上我国拥有的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的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察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的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即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

无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生产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减的主要部门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走的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道路,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如对资源能源的浪费、物料的循环利用率低、对环境的污染等)的发展战略,往往只顾搞好生产、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认为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企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难以做到合理兼顾的。在许多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中,目标始终定位于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的增长与利润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将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忽视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认为环保工作投资大,而无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环境问题一般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故针对那些投入较大而无助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污染治理项目,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主动去实施。即使在日常经营中偶现的环境管理措施,也仅仅是一种应付法律或行政强制的被动反应,求得环保部门少找麻烦,得过且过罢了;甚至有的企业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大多数人对企业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足,人们对工业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警惕性不高;还由于政府对企业环保监管未全面到位,以及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较严重等缘故,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企业对环境治理工作的轻视。

对企业来说,增加投入就不能不考虑回报,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兼得,必须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从企业短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是好的,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就不是好的甚至是致命的。2012年,全国食品、酒类、饮料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

再如,我国是森林资源严重匮乏,如果每一个木材厂为了多赢利而多伐木,而所有木材厂的多伐木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行为的总作用会使森林毁坏、水土流失、水灾泛滥,给所有木材厂的生存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投入和产出的市场是连接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像一张看不见的网一样的系统之中。对一种产品的投入过多,会造成其他产品的产出过多。当产品间的供给和需求超过了条件所允许的限度时,这张网就会拉破。这就如同一个生物循环链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会使整个链条中断一样,各种产品生产追求的高额利润就会消失贻尽。

企业改制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即要求企业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企业要走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运用科学手段增创效益方面下功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降低成本、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

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发展企业生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扩展为全面的社会效益。企业行为应该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地区差距,同时应符合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标准。因此要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忽视社会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经济效益,势必会造成企业生产总值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失衡,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就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白金龙,男,汉族,高级讲师,1964年6月出生,辽宁朝阳人,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教师,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