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国人力资本战略的扭曲现象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我国人力资本战略的扭曲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9        返回列表

于 平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一、我国的人力资本战略

现在,大量的文章都认为实行人力资本战略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人看到那些已经成功实践了人力资本战略的国家取得的成就,就得出结论我国要实践人力资本战略。当很多人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直接归因于人力资本战略的成败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来自www.lW5u.Com]认真思考过我国到底该如何实践人力资本战略,学习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战略就意味着把他们的成功经验直接搬过来吗?如果不是,哪些方面急需改进呢?同时对于某些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应用人力资本战略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一些现实的国情问题,让政府和企业承担一些有利于实践人力资本战略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呢?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源,有的甚至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的国家什么天然的优势也没有而且必须负担大量的非劳动人口的生存压力。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又是否应该不惜代价也走人力资本战略之路?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果选择了人力资本战略之路,是照搬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还是另辟蹊径寻找适合自己的具体措施呢?人力资本战略被认为适用于那些人口众多但可用人才短缺的国家,但是人力资本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国家的“人才短缺”问题呢?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同的,那些成功实践了人力资本战略的国家的经验是否可以完全应用于其他的企图发展起来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选择了人力资本战略,那么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格外的注意呢?人力资本战略是否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需要我们辅助以其他的政策来平衡呢?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指出:“现实经济是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因而规模收益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递增”。那么也就等于说明了,发展经济的一个路径就是积累人力资本,对于如何积累人力资本,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资金的积累,教育等等多种途径的结合。可是资金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实现规模收益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大量所需资金无法流通起来之前,在实现规模收益之前,我们该如何关注人力资本的积累呢?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人口众多,可用人才相对短缺的国家。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口众多,是否意味着我国在人力资本上的绝对优势呢?或者是否意味着我国要实行人力资本战略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以来都是肯定的。可是,具体到我国的每个城市,具体到每个县城,都怎么办?首先东部沿海城市、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就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各有所需完全不同,而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城市,其中一些被认为成功实践了人力资本战略的城市也一定还存在着一些绝对贫困的人口,他们处于城市的最底层,住房是问题,温饱也是问题,为什么人力资本战略的成功实践却无力解决这些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呢?

二、人力资本战略被扭曲的一些情况

我国的劳动力情况格外复杂,然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以及人才的要求不断的提升,事实[来自wWw.lW5u.CoM]上大多数劳动力的素质并不会明显提高,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断落后于经济发展,最终会导致人力资本战略的失效。

首先,在类似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然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却是中西部省份,包括务工人员和大量的大学生。这些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并不能满足东部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要求,然而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也并不会或不愿意负担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资金投入,因此出现明显的“用工荒”和“劳动力供给过剩”现象并存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没有针对性,而社会、政府和企业都还没有站出来负责劳动力针对性能力提升的资金。为什么在政府和企业都不缺乏资金的现实中,却无一方愿意承担这种针对性能力提升的资金呢?政府和企业由于不能在短期内收益而不愿意,而社会中也没有非营利组织愿意承担或者关注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问题,很明显,社会、政府和企业都把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提升问题当作了工人们自己的事情,把提升能力和素质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看作是个人理所应当投入的。这和人力资本战略中“以人为本”的前提是格格不入的,在以“低素质人口”为主要人力资本的我国,恰恰却忽视低素质劳动力的能力提升问题,政府和企业都理所当然的抛开了本该承担的责任。

其次,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人口明显很少,可利用的人力资本也相对减少很多,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的优质劳动力都流向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可用劳动力的进一步缺乏。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的中西部省份也没有做出有利的政策调整,留住优秀的劳动力,反而放任人才的外流,寄希望于那些劳动力寄回家乡的“钱”,这和人力资本战略的发展模式其实是相违背的。人力资本战略要注重“人力”的积累,并不仅仅是“资金”的积累。没有人力的积累,再多资金的积累,也仅仅是短时间内的“有钱”,而并不能使整个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

而往往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劳动力的培训费用,当地的企业又相对比较少,他们也不能承担起全部的劳动力培训费用,而可悲的是被培训了的劳动力又会倾向于流向更好的企业,也造成这些企业更不愿意去主动提升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往往会陷于一个“人力资本战略真空带”,在这个“真空带”人力资本战略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战略提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无法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永远无法成为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强大力量。

最后,对于我国一些格外贫穷与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谈起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对于这些地区而言,人力资本战略往往没有意义。没有企业,没有商业,没有经济,就谈不到经济的发展。可是往往这些地区才更需要人力资本,只有给予这些地区人力资本,才能给他们以发展或者积累人力资本的原始基础。现实中,大多无法将一定的人力资本直接空降到一个贫穷偏远的地区,政府能够依靠的,社会能够给予希望的,往往是来自于“志愿者”的付出。志愿者其实是一支强大的人力资本力量,他们的付出,带给了偏远地区原始的人力资本积累。可是我们要问,这要积累多久?

然而,对于那些连温饱还是问题的地区的人们来说,志愿者们的付出能带来质的变化吗?如果在较长时期内无法带来一些突破,就要另辟蹊径了。其实他们能依赖的还是政府。但当然不是当地的政府,而可能的话可以是其他省份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但至于具体怎么做还是一个需要详细讨论的问题。然而现实中这些地区并没有的到足够的关注,也使得原始的那些人力资本积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本战略在这些地区的失效。

三、人力资本战略被扭曲是对效率的单方面追求和对对公平的忽视

其实这些人力资本战略被扭曲的地方,或者人力资本战略触及不到的地方,人力资本战略之所以失效并不是因为人力资本战略本身有什么不对。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发展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的积累来达到规模效应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这些地区实践人力资本战略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人力资本战略的失效呢?关键在于这些地区难以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或者根本没有原始的人力资本基础。

除了上面所说的各个地区有其本身的独特性没有被人们格外重视之外,还有什么普遍性的“失效”的原因吗?

我们知道这些地区失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没有达到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或者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速度。表面上看来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率,貌似无可厚非。但我们仔细深究就会发现,当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无法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时候,造成人力资本战略与经济发展的脱节,就需要有一方,政府或者企业来负担人力资本能力提升所需要的资金或者风险,负担把人力资本战略和经济发展“接轨”的风险成本,可是现实中政府由于承担此风险的回报是长期的,看不到眼前的利益而不愿意去做。

这是政府方面从自身角度对利益的追求,但客观上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却并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问题。虽然作为政府其本身应该服务于整个社会,当然要承担人力资本能力提升所需要的资金和风险,然而组成政府的人却也是“经济人”,他们看得见的更多是自身的利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就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侵蚀了公平,用公共资源服务于个人的功利,同时弃大多数无法享受公共资源(财政)的人于更糟糕的状态。

而对于企业来说,本身存在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追求更高的效率,他们没有硬性的责任去承担人力资本战略实践所需要的资金和风险,他们更愿意付出相对低廉的工资去坐享优势的人力资本,而不愿意付出一定的资本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与能力,同时承担人力资本外流的大风险。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政府和企业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承担人力资本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相应的风险,在追求眼前利益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利益被一点一点的侵蚀,人力资本战略的失效也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越是质量差的人力资本越是被整个社会所抛弃,越是被抛弃的人力资本越是无法达到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越是无法形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带来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