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68        返回列表

毛旭东丽水学院

摘要: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其中广义上的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最大,对此,货币供给变动尤其需要谨慎。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抑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却有一系列的难题。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理论及成因

1.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政策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探讨与研究也从未间断。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是大多数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通货膨胀不仅会使物价变化较大,还会对储蓄投资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外逃,妨碍经济的增长,甚至是政治不稳社会动荡,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并采取各种稳健的并且可持续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来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对于它的定义也存在多种解释,现今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定义是:一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体持续明显上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3.由于纸币只是单纯的货币符号,自身并没有价值,用来代替金属货币履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发行量应该把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作为限度,若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一定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物价就会随之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从而导致物价上涨,是形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在市场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发行纸币数量越多,纸币的贬值程度随着单位纸币所能够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减少而随之增大,物价上涨率也随之纸币贬值率的升高而升高。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及混合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认为物价上涨是由市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供给的结果;成本推进型认为通货膨胀是因为成本上升而导致的物价普遍上涨。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生产物耗增多及工资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结构性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是高物价与高失业率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混合型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认为失业率、工资上涨及物价上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反比例关系。

三、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银行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与货币方面有关的规定和影响货币数量的所有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运用的工具和预期的政策效果。因为从确定目标到运用各种工具乃至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中间存在一些作用环节,所以,实际上货币政策也包含中介指标与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四、货币政策目标

1.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货币化经济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转轨经济的环境特殊性和复杂性,又给货币政策实施和制度的完善带来一定的度。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保持货币币值[来自wwW.lW5u.com]稳定,并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向商业银行发放短期的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的操作以及国务院批准其他货币政策的工具。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这四个目标也是宏观经济目标,是各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力求实现的最理想的状态。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经验教训都表明,币值稳定,为国民经济各个经济主体都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理想的选择。

五、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的发展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问题要一个需要长期经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是一个与货币政策联系紧密的话题。能否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实施了货币政策。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仍具有局限性,若要这种局限性得到改变,必须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制度。以每年的货币发行量作为固定指标,进行考核管理,以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改善货币供给方式,通过利率杠杆灵活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加快我国货币政策相关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关注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货币政策预警,严格控制货币总量,注重资金投入后产出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成思《. 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范方志,赵明勋《. 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肖曼君《.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出版社,长沙.2007.

[4]谢平,刘锡良《.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货币政策》[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