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聚类分析对江苏居民收入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聚类分析对江苏居民收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唐彩虹扬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江苏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012SJD790072);2011 年度扬州市职业大学科教研项目(11j1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建设项目【苏教高〔2012〕23 号】

摘要:江苏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提高,通过聚类分析法对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按照聚类分析与江苏传统按照苏南、苏中和苏北划分结果不同,分析其不同[来自wwW.lW5u.com]原因,认为可以从大力发展非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来提高江苏农村居民收入。

关键词:聚类分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

一、引言

伴随着江苏经济的平稳增长,江苏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国际上看,按世界银行2010 年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1006 美元到12272 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2012 年江苏的人均GDP 为10827 美元,基本上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标准的上线,标志着江苏整体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接近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国内看,2012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202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77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7%,实际增长9.9%;江苏居民收入在国内还是比较高的,从2008 年以来的持续第六位上升到2012 年的第五位,排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之后。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好、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江苏省,也存在省内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一直以来作为江苏省收入最高的苏州,2012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939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31 元;收入较低的宿迁201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5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 元,苏州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宿迁的2.02 倍,城镇居民收入为2.21 倍。城乡居民收入是一个地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居民收入的分析可以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的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分类对象按照相似性的大小分成若干类,分类完全根据数据自身的特点来完成,在分类结束以后,要求同类的对象相似,而不同类的对象差别很大。用聚类分析法对江苏居民收入区域划分,有利于更好的分析不同类型区域间差异。本文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中的样本聚类进行分类,聚类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距离测度采用平方欧式距离。本文通过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收集整理江苏各城市的2011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相关数据。

2.江苏城镇居民收入聚类分析结果:将所收集到的江苏省各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相关数据资料输入SPSS,得出结果: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属于作为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个市,属于第一类,组类差距小于5,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属于第二类,宿迁、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属于收入相对低的第三类。这个分类结果跟习惯上按照江苏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成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基本一致,除了镇江。作为2001 年才划为苏南的镇江,因为地理位置离上海较远,受到的经济辐射力有限,经济发展一直在苏南属于最后,按照城镇居民收入划进第二类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

3.江苏农村居民收入聚类分析结果:将江苏各市农村居民纯收入输入SPSS,得到江苏省各市农村居民收入聚类分析聚类。按照农村居民收入来划分:南京、镇江、常州属于一类,苏州和无锡属于一类,扬州、泰州、盐城、南通、连云港、宿迁、淮安、徐州属于第三类城市。组类距离大概在5 之内,而组间聚类在10~25 之内,组类距离远小于组间距离,分类合理。但是这个分类和习惯上江苏按照经济发展分成的苏南、苏中和苏北有出入。

三、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习惯划分不同的原因分析江苏城镇居民收入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江苏传统习惯的分类基本是一致的,而江苏农村居民收入的聚类分析结果与江苏传统习惯的分类有差异,所以文章主要基于对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结果分析。

1.苏南内部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分析。按聚类结果苏南的五个城市中苏州、无锡属于第一类,收入水平最高,南京、镇江和常州稍微差一些,属于第二类。表1 为2011 年苏南各城市发展相关指标,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村机械化、乡村从业人员和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这四个农村发展指标,显示五个城市相差不大,甚至排在第一梯队的无锡各个指标都落后排在第二梯队的南京,农村发展情况不是导致南京、常州和镇江排在第二梯队的主要原因。

2.是苏南各城市农村收入基本情况:在人均纯收入的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差别在五个城市中差距不显著。

无锡2660 元的家庭经营收入最低;财产性收入中,苏州最高,无锡低于第二梯队中的常州;转移性收入中,无锡以1235 元排在第一,苏州以1123 元排在第二,基本上是南京613 元的两倍;工资性收入无锡和苏州以11844 元和11250 元排在第一、二位,而工资性收入占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2% 、72.1% ,65.8% 、65.3%、59.4%,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总比都超过一半以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其高低对无锡和苏州处在收入第一梯队起到重要作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高低成为了拉开苏南城市、分为两大梯队的主要原因。表1 中第二产业产值苏州和无锡以5957.74 亿元和3727.12 亿元把南京、常州和镇江远远抛在后面,苏州和无锡的企业个数以206954 个和118998 个远多于南京、常州和无锡,企业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的增加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并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苏南内部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的发展情况导致的,而是非农业因素促进苏州和无锡的农村居民收入在省内处于较高的位置。

2.苏中和苏北城市分析。聚类结果中苏中和苏北各城市属于一类。2011 年南通、扬州和泰州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11730 元、11217 元和11046 元,盐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分别为10511、9490、8645、8434 和8344 元,苏中、苏北内部差距都比较小。表3 为2000 年-2011 年苏中、苏北各城市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2000 年-2006 年间苏。

中农村各城市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比苏北各城市的增长率要高,从2007 年开始苏[来自wWw.lw5u.coM]北城市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开始和苏中城市持平,随着苏北城市的发展2009 年超过苏中,2011 年盐城以20.11%的增长率最高。这几年江苏省对苏北加强重视、加大投入,推动了苏北的高速发展。而苏中城市出现了一些疲软的状态,后劲不足,发展速度降低,导致苏中和苏北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小,按聚类分析归为一类。

四、建议

1.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有效转移。苏南各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反映了苏南农村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主要、更多的是依靠非农产业的推动,所以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发挥农村资源,应该更多地引进农村以外的资源,比如引进非农村以外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利用地区优势,加快发展。调整产业化的结构,加快第二产业稳步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相对而言苏中、苏北各城市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苏南大很多,2011 年播种面积最高的盐城有1472.02 千公顷、徐州1110.29 千公顷,远高于面积最小的无锡178.45 千公顷,苏北是江苏省的粮食、果菜、肉产品及棉油基地,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所以苏中、苏北地区,应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优化种植结构、借助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上海和苏南城市的棉粮油菜肉和水产品的供应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借助农业科技资源,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丰富品种花样、以此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大区域品牌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建立一批乡镇企业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开展农业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3.发展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解决一些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江苏城镇化水平目前已经达到63%,进入了以结构转换型和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共同发展的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可以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江苏各城市应根据本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完善融资和管理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镇发展,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 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王赟.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3:1.扬子晚报[N],2013-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