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我国经济空间分布特点的关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与讨论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我国经济空间分布特点的关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与讨论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0        返回列表

王闻然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为了更好得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近30 年间经济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简要的分析了不同参考指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黑龙江省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以政府和企业为主轴的两维经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三维的经济结构模式,它包括中央政府、竞争性企业和地方政府。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种特有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三维市场经济。这种三维市场经济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企业资本积累水平高,企业的交易费用低,国家和地方能够实现分权互动等等。地方政府在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地方政府兼具政府功能和企业功能,因此它具有双重属性。它不仅可以组织整合地区资源,统筹规划本区发展,而且还具有进行融资、投资、创业、招商等职能。这些地方区域互相竞争,推动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同时对于本区的人民来说也有着极大的利益,这个可以称作是中国经济的奇迹。

自十六大、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极力重视地方政府职能的合理使用,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其主体内容。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我国1990 年~2010 年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简要的分析了不同参考指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更好的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省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以及经济热点区域的演化1.数据及研究理论。本文数据来自1990 年、2000 年和2010年的各年份数据统计年鉴,其中包括《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精确性和可比性,以各省的GDP 平减指数为研究指标,并对本省所属县域经济单元进行不变价处理。

本文参考相关文献,采用Moran’ s I 指数和Getis-0rd GeneralG 来测量并标定我国全局范围内各县域经济的自相关性,采用Getis-0rd Gi* 来表征其局域空间的自相关性,测定区域不包括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

(1)Moran’ s I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1 中,Wij 代表空间矩阵,n 为所测定的区域单元个数,第i 个单元的观测值为xi,X 为平均值符号。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数学期望值E (I)和变异数Var (I)来表征Moran’ s I 统计下结果的显著性程度,并用Z(I)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特定的显著性水平条件下,若Moran’ s I 显著为正,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现象。相反的,如果为负值则说明该区域或者其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若数值近似为0,则表示该区域经济水平分布随机性大,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2)Getis-0rd General G 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3 中,Wi(j d)表示距离规则定义的空间权重,n 为所测定的区域单元个数,第i 个单元的观测值为xi,X 为其数值的平均值。G(d)的统计检验值通常用Z(d)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同公式2-2 相似。其期望值为E(d),变异数为Var (d)。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为E=W/n(n-1)。其中W 为空间权重,n 为单元个数。

(3)Getis-0rd Gi* 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局部之间的空间相互关联性可以表征空间的差异性特性,从而全面反映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公式2-3 中,xi 为第i 个地区单元的观测值;Wij 为空间权重矩阵。Gi* 其值为正值时,数值越大表示其属于高值空间聚集区域,属于热点区;反之,这是低值空间聚集区域,属于冷点区。

2.县域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以及经济热点区域的演化的分析。

(1)我国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Moran’ s I 指数和Getis-0rd General G 计算出1990 年、2000 年、2010 年我国县域经济的相关数据并记录与表1 中。

根据表1 可以看出,自1990 年开始,中国的县域经济呈现出集中聚集现象,发展好的区域与发展不好的区域区分明显,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聚集的趋势越发明显。同时,由于G(d)的变化在这30 年间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这30 年间我国的县域经济格局没有发生强烈的转变。

(2)经济热点区域的演化。在3 个年份我国不同县域人均GDP 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公式2-4 的计算,所得数据可以衡量中国县域单元局域空间的关联性,并将每一个年份的统计量根据数值高低分成四类,绘制中国县域经济的热点区域演化图,如图1 所示。

根据图1 可以看出:

①三十年来我国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我国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个别地区,直到2010 年才向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区扩散延伸。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一直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地区。

②我国的热点区域的数量相对冷点区域的数量较少。但是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区域的比例先减小后增大,冷点区域的比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从总体而言,热点区域比例增大,冷点区域比例减小。

③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较好。由于受我国地理状况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地带性,沿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特性而发展较快。我国县域的经济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区域的演化。根据Getis-0rd Gi*指数计算1990 年~2000 年和2000 年~2010 年两个10 年间的热点区域增长统计量,并根据数值大小将其分成4 等,最后绘制演化图,如图2 所示。

根据图2 可以看出:

①在两个10 年间,我国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在数量和分布上有着较明显[来自www.lw5u.Com]的变化趋势。从数量上分析,两个10 年间,热点区和冷点区都逐步增加,但是热点区域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而冷点区域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从分布上分析,热点区域的分布由沿海、东北地区向内陆移动。

②综合图1 可以看出,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一直保持比较集中密集的状态,并且逐步向北和向西迁移。

三、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特点。由上文分析可知,黑龙江省自1990年起,逐步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热点区域。尽管如此,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着很大的经济发展差异,其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

(1)同全国其他热点区域相比存在经济发展差异。黑龙江省的热点区域发展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相比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同东北其他省份的县域经济存在差距。黑龙江省县域地区年平均生产总值占全省总生产值的比例比吉林和辽宁省要低,并且县域平均生产值也比其他两省要低很多。其数据直方图如图3 所示。

(3)黑龙江省内的各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的边境省份,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国家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最强县肇东市为例,其年产总值可以达到374.4 亿元,而最弱县孙吴县只有11.2 亿元,其县域生产总值的比值已经超过30。由此可见,省内县域经济差异异常明显。

[来自wWw.lw5u.com]2.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针对黑龙江省存在的县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关于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方法。县域综合竞争力是指在县域范围内通过集聚资源来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其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它是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一种体现。一般情况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获得的相应的参考数据或指标体系,并根据对其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提高县域经济的政策和方法。

3.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一种降维思想的方法。它能将多指标降为少指标的,将相关性指标重新组合降为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此降维过程不仅没有改变原始变量的信息,同时还可以简化问题,便于结果分析。

其分析步骤如下:

①标准化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量纲、变量自身变异性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 为第i 个指标第j 个分区的原始数据,Xi 代表第i 个样本平均值,σi代表相应的标准差。

②根据公式3-1 所得出的标准化数据,列出相关系数矩阵R=(rij)n×n,计算公式如下:

③根据系数矩阵计算R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据公式|R-λ1|=0,计算特征根,将得出的特征根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λ1≥λ2≥…λn。之后计算出其特征向量,u1,u2…,un,最后进行标准正交。

④根据计算贡献率根据和累计贡献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⑤根据公式计算主成分,计算公式如下:

(6)根据计算出的主成分值来进行相关分类并分析。参考相关文献,根据选取指标的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选出相关的参考指标: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②财政收入;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⑤税收收入;⑥城市化率;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⑧人均用电量;⑨技术人员数;輥輮訛科教文卫支出增长速度;輥輯訛已通水泥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輥輰訛进出口总额;輥輱訛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輥輲訛城镇居民人均年末可支配收入;輥輳訛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輥輴訛工业废水达标率。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将这16 个参考指标按照主次关系分成四组成分,为以后地方政府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其分组情况如表2 所示。

4.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结合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发展本地区县域的优势经济项目,并且注重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同时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县域地区进行适当的扶植。这样不仅保证了原本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劣势经济的壮大。

(2)利用好同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同俄方面的外贸交易,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从而同俄罗斯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保证外贸交易的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号召国外轻污染企业到本省建厂,以此促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黑龙江有大片未开垦土地,积极号召当地人民参与开垦荒地计划,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4)对于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县域地区注意引导其转型成为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而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域地区要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前去指导,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前提下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

(5)注重科技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极力培养技术性、专业性的人才,以此鼓励其科技创新,推动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6)进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天然的地理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以此推广优质豆制品和奶产品。并且通过延长产业链,使“小企业、小群体”形成“大企业、大群体”。

(7)加强同外省县域地区的经济合作,构建县域合作新机制。同时加强本区域融资力度,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特性。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9.

[2]曹群.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商业研究.2012,(8):175-179.

[3]曹群.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学习.学习与探究.2012,(7):89-92.

[4]曲伟.2007 年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张超,杨秉庚.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5-159.

[7]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4-92.

[8]周春山,颜秉秋,刘艳艳等.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J].人文地理,2008,(2).113-118.

[9]耿海青,陈帆,詹存卫,仇昕昕,刘磊.基于全局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10]张新颖.省会城市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0,(4):139-142.

[11]沈体雁,冯田,孙铁山等.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4,(1):57-68.

[13]李新功.县域经济:民营、创新、特色三位一体[J].北京经济管理,2005,(23):74-77.

[14]李学勇.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