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与挤出效应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与挤出效应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7        返回列表

林琦 常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和房地产业,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支持作用,而房地产在事实上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并研究房地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以厘清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双刃剑”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挤出效应

一、引言

根据严明(2005)的定义,虚拟经济是“指产生实体经济运行基础之上的一种以抽象的虚拟的财富形式为运动主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形式上为虚的由虚拟资本发展而来的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实质上为虚的建立网络构架之上开展的经济虚拟化运行模式,都在实际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导引下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真正主宰。”通俗地讲,所谓虚拟经济就是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根据研究目的以及本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将虚拟经济分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两个部分,以此来分析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金融业对常州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由于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下文从常州市的GDP 和新增贷款的关系分析金融业对GDP 的影响。

1.常州市GDP 与新增贷款相关数据

根据现实情况,现阶段常州市的融资金融产品主要是银行贷款,我们可以比较常州市的GDP 与贷款余额来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根据常州市统计年鉴,采用近十年的数据,可以得到表1:

表1 常州市GDP 与新增贷款

(单位:亿元)

从表1 中可以看到常州市GDP 与新增贷款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从直观数据看,2009 年和2010 年新增贷款超乎寻常的大,这可能是上述一致性的例外,但这并非由市场活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进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

2.常州市新增贷款与GDP 关系的实证研究

影响一个地区GDP 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效率)三大类。金融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至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金融活动可以直接导致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具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可以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企业,这也促使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或效率提高。假定其他经济条件相对稳定,我们就可以分析常州市金融对GDP 的促进作用。由于常州市的融资方式以贷款为主,我们以每年的新增贷款作为金融变量,通过对表1 中的数据取对数,以GDP 对数为应变量,以新增贷款对数(Ln(NL))为自变量,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Ln(GDP)=0.805* Ln(NL)+3.018在上式中,Ln(NL)的系数为0.805,P 值为0.009,这说明这个系数在95%的置信区间是显著的,这也意味着当常州市新增贷款增加1%时,GDP 将增加0.805%,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是显著的。而常数项3.018 则表示除金融贷款以外其他因素对GDP 增长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是较为稳定的(P 值为0.054)。

三、常州市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以及金融产品供给的匹配分析

1.常州市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分析

根据常州市工商联以及国调队2013 年对54 家实体企业的一项调查,常州市各类型的实体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但总体需求仍旧旺盛。

调查样本的54 家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8.5%、61.1%和20.4%。认为在融资方面“有困难,且困难较大”的企业为20.4%,27.8%的企业认为“有困难,但困难不大”,51.8%的企业认为“没有困难”,所有小型企业都认为融资方面“有困难”。根据全国以及常州市的现实情况,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0%以上,因此如果排除样本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过低这一问题,融资有困难的企业比例会远远高于50%。这表明从整体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抵押,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其融资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2.常州市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与金融产品供给匹配的定性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常州市金融业对GDP 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而言,金融业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并未完全体现,金融业提供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银行处于强势地位,不少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在标准利率的基础上提高了30%,并且银行规定企业在不动产抵押的基础上还需保险公司做担保,多重抵押提高了融资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常州市单一的融资产品供给并不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常州市房地产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挤出效应研究

房地产如果完全是基于自有资金或通过较小部分的银行贷款开发、建造,并以合理的利润(弥补各种机会成本)出售,这样的房地产业是不能归入虚拟经济范畴的。而现阶段是,房地产在开发、构建过程中,往往有大量银行贷款参与,出售的价格由市场行情决定[来自WWw.lw5u.com],和开发建造成本关系不大,再加上很多购房者不为了居住,而是出于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这样房地产业就明显具有通过资金获得资金的虚拟经济性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把房地产业纳入虚拟经济或准虚拟经济的范畴。

1.房地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

从支出法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GDP 主要由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构成,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会对GDP 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乘数效应产生间接影响。表2 是近十年以来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

表2 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亿元)

从表2 可以看到,常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也从2003 年的11.82%增加为2012 年的21.63%。从数据上看,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例并非每年都是递增的,2005年、2009 年与2012 年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总体似乎呈现递增的趋势。

根据实际经济数据以及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从投资角度而言,房地产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为0.2 左右,也就是每增加1 元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8 元投资于实体经济。

2.房地产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新增贷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回归系数为0.745(P 值为0.051),表现出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整个回归过程中,由于2009 年、2010 年新增贷款超常增长,这给参数检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排除这两年新增贷款的异常增长,新增贷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将表现出更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根据回归结果,当新增贷款增加1 元时,房地产投资将增加0.745 元。

要确定房地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还需要一个条件: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中银行贷款的比例有多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一般为30%,国家安居工程贷款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为60%,借款人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及时足额地将自有资金存入贷款银行,或投入项目前期工程使用”。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上限可以达到总投资额的70%,当然现实中贷款的比例不会那么高,如果我们作保守估计,房地产开发中4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那么房地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接近30%(0.745*40%=29.8%);如果房地产开发中5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那么房地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接近38%(0.745*50%=37.25%),这和常州市国调队给出的数据相吻合。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房地产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为0.3 以上,也就是每增加1 元新增贷款,只有不到0.7 元投资于实体经济,这就严重阻碍了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五、相关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常州市金融活动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金融业提供的融资渠道不能匹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通过这次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常州市金融业对GDP 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现阶段而言,金融业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并未完全体现,金融业提供的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之所以造成以上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有大环境下,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而银行业主要以国有大银行为主,缺乏必要的竞争,导致实体企业融资的利率过高。

2.房地产从投资和银行贷款两个方面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根据研究,从投资角度而言,房地产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为0.2 左右,也就是每增加1 元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8元投资于实体经济;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房地产对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为0.3 以上,也就是每增加1 元固定资产投资,只有不到0.7 元投资于实体经济。无论从投资角度还是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房地产的挤出效应都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明.虚拟经济[M].经济研究,2005(1).

[2]袁国敏,王亚鸽,王阿楠.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3).

[3]刘春林.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09(21).

[4]杨江娜,戚浩,谭君荃.我国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6).

[5]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