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彝家新寨建设与花卉产业开发研究——以凉山杜鹃花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彝家新寨建设与花卉产业开发研究——以凉山杜鹃花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陆铭宁 西昌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4 年度课题《彝家新寨建设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YZWH14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摘要:凉山彝家新寨所在地域拥有丰富花卉旅游资源,野生杜鹃花资源更是独具特色,开发前景广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并因地制宜地开发花卉资源,形成彝家新寨新的经济增长点,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将产生富民兴凉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关键词:彝家新寨建设;花卉旅游资源;富民兴凉生态环境效益

一、彝家新寨建设为凉山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凉山彝族“一步跨千年”迈入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独特社会历史进程备受赞誉;大小凉山风光迤逦、人文景观神奇。凉山拥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表》中所列的8 大主类旅游资源,31 个亚类中的30 类,155 个基本类型中的143 类。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市场潜力巨大。在彝家新寨建设前,大小凉山山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尽管政府对彝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但因各种因素影响,凉山依然是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彝区交通困难,村寨里普遍是潮湿低矮的“三房[来自www.lW5u.Com]”(瓦板房、茅草房、石板房),无窗暗黑,无床无凳,无灶无厕,人畜混居等现象,曾经集中体现过凉山的极度贫困,也制约着彝区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自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以来,这项民生工程已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已经建成近千个彝家新寨。原先破旧而不具备旅游接待条件的山村彝寨旧貌换新颜,一幢幢彝家别墅拔地而起;通乡、通村、到户油路或水泥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彝家新寨,成为最宜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分门别类地发掘彝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彝家新寨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推动彝区与全省实现同步小康,是值得研究的命题。本文拟以凉山杜鹃花为例,探讨山区花卉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之途径。

二、彝区杜鹃花是具有产业发展的优势花卉旅游资源

1.凉山彝区杜鹃花种类多、分布广、花期长杜鹃花属于林间花卉类旅游资源。凉山彝族称其“索玛花”。彝家山寨多建于海拔1000M—2500M 之间的山地坡谷,周边的疏林灌丛或松林下,大量的酸性土壤是杜鹃花生长的乐土;凉山立体气候为不同种类的杜鹃花提供了不同时段的开花期。每年3 至10 月间,从南到北,从山脚到山顶,花冠大小各异,花色万紫千红,花树高低不一的杜鹃花,由低到高循序开放,几乎有半年时间有花可赏,有景可观。任何一个彝家新寨周围,都一定有杜鹃花生长,许多地方还形成杜鹃花海。凉山有60多个杜鹃花品种,金阳丙乙底村,螺髻山安哈镇、越西小相岭、布拖乌科高原的彝寨都分别在几十种杜鹃花装扮之中;会理龙肘山有四川省最大连片杜鹃花海4000 多亩,黄茅埂更是花开处处,彝寨千山披锦。

2.凉山杜鹃花品种奇特珍稀,极具观赏和科考价值凉山原始林地中保存着大量野生杜鹃花珍稀品种。如螺髻山的大叶杜鹃、黄花杜鹃、大白杜鹃、云南杜鹃、棕背杜鹃与众不同;高山冷杉林里的千年杜鹃,各色鲜花盛开在虬枝古树上,还常有一树同放异色花朵的奇观;天生贵种乳黄杜鹃,花簇成球,花瓣硕大,花蕊特长;会理龙肘山黄色云锦杜鹃雍容华贵、大王杜鹃娇艳多姿、绿点杜鹃素雅圣洁、长蕊杜鹃调皮可爱,团叶杜鹃大气丰满、美容杜鹃花容月貌。朵朵杜鹃花又聚花成团,最大花团直径一尺有余。昭觉、金阳等地深红色的“蜂蜜果花”心蕊中的露滴又香又甜。

3.凉山彝寨和杜鹃花海与其他旅游资源配套良好,利于综合开发。例举如下表:

表凉山代表性杜鹃花景点的组合景观

4.杜鹃花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在凉山彝医药和汉族民间验方中,杜鹃根、皮、花皆可分别配方治疗吐血、咳血,月经不调,崩漏,风湿痛,跌打损伤。尤其对痛肿疔疮、外伤出血、瘾疹有特效。有的还可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等疾病。在现代医药中,人们提取杜鹃花瓣所含的具有强效抑菌杀菌功能杜鹃花酸〈壬二酸〉,制成具有美白去脂作用的杜鹃花酸原液,消除疤痘,治疗粉刺等。

5.杜鹃花具有的生态环保价值

凉山高山杜鹃根系发达,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根构成大山的良好植被,于蓄水护山,调节空气湿度、温度,防治山洪、泥石流,防旱抗旱有其他植物难比的作用。杜鹃花的果实、花、叶为野生动植物提[来自Www.lw5u.Com]供食物和栖息之所,利于生物繁衍,为凉山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物质基础。

三、凉山杜鹃花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开发模式单一

凉山彝区广阔的杜鹃花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森林公园模式,是人们度假、野营、避暑等休闲场所。如螺髻山杜鹃花海就是游客比较喜欢搭帐篷,铺睡袋的旅游地之一。无论是森林公园模式,还是野营地模式,都仅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简单模式之一,能够带来的收益仅仅只有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和少量管理收入。

2.产品形式单一

姿态万千的杜鹃花资源在进行产品开发的时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作为旅游路线上附属的景观景点,二是村民将含苞欲放的杜鹃花摘下扎成束,卖给游客编花环,或者带走。但是,作为旅游路线上附属的景观景点只能让游客在游览期间得到短暂的娱乐满足和美的享受,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狭窄。

3.没有形成产业链

凉山彝区杜鹃花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原始初加工或者是未加工的状态,直接从树上摘下卖给游客,游客拿在手里一会儿就蔫了,还没有到家就丢弃。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没有起到增收的效益。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才能真正实现利润的无限性。

四、彝家新寨建设与花卉产业开发思考

1.进行乡村旅游设计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引导,让村民明确开展花海旅游是一条大有作为的致富道路,自觉抢抓机遇,积极实践创新。

(2)要积极把林间花海打造为领略民俗风情的户外体验平台,设计娱乐观光型的花卉旅游产品,举办彝寨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跳达体舞、参加彝族婚礼表演等;举办餐饮体验如学习坨坨肉、千层荞麦饼等民族特色餐饮的制作方法,品尝自己动手制成的真正绿色食品;组织参观彝家新寨,参与村民活动中心的各种活动,让游客领略新农村建设成就;组织游客参观和参与民俗体育竞赛如骑马、赶羊、磨蹬秋等活动,在快乐中锻炼身体;组织游客参与山区采集草药、山菌等活动,让游客实际体验凉山草药是中草药宝库的真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吸引消费者。

2.研发新产品吸引消费者

彝寨的花卉资源的客观存在,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设计的重要内涵。加大力度,对花卉资源进行精深加工,研发新产品,变资源为资本,创造更多效益。比如,杜鹃花树或灌丛,只能在野外进行观赏。但如若能够进行培育为盆景植物,供游客带走,那带来的利润将是可观的。如西昌市尔乌山至昭觉县七里坝一带,不仅花卉众多,原始森林中的腐质土也很多,在碗厂村又有很多民窑,可以烧制花盆。因此,作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卖景点景观、还可以卖花盆、卖泥土、卖盆景。这样,不仅可将凉山的资源卖到全国各地,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凉山进行推广。杜鹃花不仅是景观植物,还可用作医药、美容等行业。漫天的杜鹃花开过以后,从树上落下慢慢化为泥土,甚是可惜。发展干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或者采集加工提取杜鹃花原液等纯天然的绿色产品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杜鹃花在神奇的民族医药中,一直是重要的药源,对其研究配制药丸、药剂也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凉山彝区的群众自古就有养蜜蜂的经验,利用优质花源,适度发展蜂蜜、花粉产品都可以成为创收的产品之一。

3.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高附加值

(1)进行资源充实。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是真正能够带来科学利润空间的。凉山拥有众多的野生花卉资源,但由于凉山是川滇黔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的组成部分,众多彝寨乡村分布在长江上游防护林区的重要区段,在中国生态建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大量采伐,势必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需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进行人工仿天然的培植,在保证资源的保有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研发新产品。除了上述提到的产品以外,还可以在科学鉴别的基础上研发相应的花卉食品作为特色食品进行推广。

(3)加大营销力度。随着凉山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凉山已成为投资、旅游、休闲、生活、创业的热门地区,让更多的人分享凉山特色产品,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营销推广。除传统营销模式外,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行全方位的场景营销、网络营销、广告营销等。

(4)完善物流体系。完善的物流体系是产品走向外界的重要渠道。截止2013 年,4 条高速、1 条国道,2 调皮省道贯穿全境;通县油路全面建成,通乡镇油率85%,通村公路率95%;西昌—成都、昆明、重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条航空线路通航,凉山交通已形成“五纵两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的交通网络。交通的便捷,使凉山彝寨的可进入性较强,也为花卉产品的运输提供了基础条件。便捷的运输、配套的物流企业、优秀的物流人员、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凉山发展的保证。

五、结束语

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不仅是要从环境上改变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形式上改变,实实在在的带来彝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产品,合理规划和开发花卉产业,带来彝区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关键。

参考文献:

陆文熙.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作者简介:陆铭宁(1974- )女,汉族,四川冕宁,硕士,西昌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院长期从事民族区域经济尧旅游经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