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评述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评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0        返回列表

宁露娇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来自www.Lw5u.com]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集群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网络视角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社会资本包含的信任、规范、合作等对多主体参与的网络创新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集群的内涵、演变,及基于创新网络的集群创新研究;然后重点梳理了社会资本影响集群创新的相关文献,并就该问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社会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近些年在创新领域研究中受到密切关注。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源泉,也是集群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集群创新展开了研究,本文着重从网络视角考察社会资本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创新概述

1.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演变

波特1990 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关联企业、组织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之后,国内外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目的的需要,对产业集群的界定略有差异,如Rosenfeld(1997)指出“为共享专业化的服务、基础设施,共同面临机遇和挑战,一些在地理区域上相临、相互依存的企业集聚。”徐康宁(2001)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产业集中在某个特定地域,形成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虽然国内外对其称谓各异,但本质相同,应用较广泛的仍是波特的表述,本文也采用这一观点。

随后,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竞争力等展开了理论研究(如Ahokangash 等,1999;Chiles,2001;王缉慈等,2001;李兴华等,2004)。同时,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有关集群创新、网络组织等的成果越来越多(如Patrucco,2003;Melissa&Corey,2007;魏江,2003;梅丽霞等,2005;许继琴,2006;张白玉,2010;黄晓、胡汉辉,2013)。

2.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创新”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早期学者们把创新视为一个标准的线性过程,认为单个企业可独立完成。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集群创新并非孤立发生,是趋于群集在网络上产生的。“网络”最初源自社会学,后延伸至各个领域被使用。Freeman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并指出其主要联结机制是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之后,魏江(2003)等也提出,产业集群可被看作是网络的一种形态,集群内各成员通过某些联结可形成各种网络关系。网络是集群的本质特征,网络视角研究可进一步了解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

Saxenian(1991)指出,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交易规则,可促使企业在竞争合作中形成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这有利于知识扩散、转移,是企业创新优势的重要来源。Bramanti & Maggioni(1997)提出创新网络可改善集群创新环境,而创新环境的改善又有助于创新网络的发展及整个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Steiul& Schie(l 2002)认为在产业集群中,创新主要是通过主体间的互动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共享、积累,并将其称为“网络式创新”。Hendry&Brown(2006)也指出,集群网络有利于推动集群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与此同时,国内盖文启(2002)指出集群自身特有的创新网络提高了整个集群创新及竞争优势。聂鸣等(2003)在分析社会网络如何影响集群技术创新时,得出集群中的网络结构对集群创新十分重要。魏江(2007)指出集群的网络化程度对集群内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正相关。余佳群(2[来自WwW.Lw5u.com]013)指出,产业集群的出现使企业创新由“线性模式”转变为“网络模式”,创新是由多主体参与的网络化过程。吕富彪(2014)指出:网络化结构有利于集群中企业共享、交流知识技术,减少企业创新的失败率。

由此可见,目前对集群创新的研究已从单个企业内部逐渐转为各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强调共同参与的网络创新过程。而这需要一定的信任、规范为基础,社会资本恰恰包含了这些内容,对促进集群创新意义深远。

二、社会资本对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

1.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分类

上世纪70 年代,社会资本理论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Bourdieu(1986)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随后,不同学者分别从资源、功能、社会网络、行为规范角度对其定义,如Coleman(1988)指出,社会资本是人们为了组织目标而彼此合作的能力。Nahapiet&Ghoshal(1998)将其界定为:嵌在个体或企业网络关系中,并通过这些网络关系可获取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张其仔(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它建立在人与人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基础上。而首次关注集群层面社会资本的是 Bel(l 1999),他认为集群社会资本根植于集群内部,通过促使各主体互动进而产生资源。

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侧重点不同,但分析发现均强调:网络、信任、规范,尤其是集群层面的社会资木更能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外部企业无法获取的有用资源。

关于社会资本的分类有两种:(1)从企业内外部角度,如Adler(2002),郑胜利等(2002),韦影(2007),王国顺等(2011)均指出内部社会资本存在于企业内各部门、各员工之间,而外部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上下游企业、客户、科研组织、政府、中介机构等的联系之中。(2)从社会资本自身维度,一般采用Nanapiet &Ghoshal(1998)的划分方法--- 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其中:结构维反映与谁联系及联系的强度,关系维反映各主体间的信任程度,而认知维反映主体间互相理解的程度。

2.社会资本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纵观现有文献,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研究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从企业层面考察。Maskell(1999)指出,企业社会资本减少了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各种交易成本,如搜寻知识的成本、管理决策的成本,进而加快企业创新的步伐。Autio 等(2001)对英国180 家高新技术企业实证研究,得出嵌于新兴企业和关键客户间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取知识和新产品创新。陈劲(2001)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相关性。韦影(2007)实证研究得出,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三个维度均能通过吸收能力积极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Pirolo(2010)指出,新创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联系强、弱不同,影响也不同。

(2)从整个集群层面考察。较典型的有:陈柳钦(2008)指出社会资本促进集群内各主体合作、信息交流,实现知识的流动、转移和创造,从而加快整个集群创新的速度及效率等。朱秀梅(2008)以企业吸收能力、集群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为研究要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这几个要素间存在较复杂的影响关系。杨锐等(2012)实证分析探讨集群社会资本对群内企业创新决策及创新程度的影响,得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创新均有显著影响,尤其信任网络、研究网络是集群创新的最主要源泉。

三、简评

纵观现有文献,从网络视角研究集群创新的文章不断增加,且大量学者也意识到各主体间的信任、合作、互动交流、学习等对集群创新的重要性,并从不同层面考察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但这都是基于本土角度的社会资本,即强调当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开放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融入,外资企业与本地集群成员能否形成社会资本?以外资企业为纽带所构建的外部联系又能否对整个集群创新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黄晓,胡汉辉.产业集群问题最新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软科学,2013,1.

[2]余佳群.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创新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3,29.

[3]王国顺,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24(5).

[4]张璐.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苏州产业集群的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