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
杂志文章正文
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8        返回列表

吴月 皮修平 卜华白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境教育研究中心2014 年度开放基金项目“企业环境教育模式及绩效测评研究”;衡阳师范学院教学教改项目[来自wwW.lW5u.coM]“渗透式环境教育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YKT201402)”;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区域经济学”资助;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经费资助

摘要: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生态文明视域下,重新审视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对于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培育具有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学;人才培养;价值

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仍以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为价值取向,并以此衍生出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完全背离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要求。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根本取向。因此,生态文明社会呼吁重塑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本源性价值,实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

一、生态文明与经济学人才培养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既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真正文明形态,它摒弃工业文明追求单一经济目标的发展方式,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为价值取向,这一生态价值是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根本取向。

目前,经济学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培养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由于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一直效仿于西方,以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为范本,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深受西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影响。在人类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经济学人才培养必须由独断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经济主义转变到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解的生态价值取向上来,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审视

现代价值观体系充斥着独断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经济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等观念,且已深深地渗透在现代社会制度之中,成为多数人的信仰。在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上始终只注重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忽视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目标,陷入了经济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困境,缺乏整体主义价值格调。

1.科学主义价值观念强化,人文精神价值缺失

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以至高无上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价值导向,强化在封闭经济环境中,分析经济各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以求得出正解,对人类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的物化。比如企业在选址决策时,从现有经济学理论来看,只需要考虑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被纳入经济运行范畴的要素,并从经济学“理性经济人”角度出发,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选出那些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生产活动。然而这一思维和行为过程源于当前科学主义价值观念的强化,企业管理者始终只考虑如何科学地、理性地决策,企业俨然成为了一个“生产的装置”,而不是一个社会的有机生命体。反观企业的经济活动,足以窥见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价值缺失,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回避,把经济学当作自然科学来研究,见物不见人,这种研究范式又必然把社会文化全面导向庸俗化,把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片面地引向唯一的金钱方向发展,使培养的经管人才丧失了人的本源性,沦为了追求物欲的“工具”,培养的是精于算计而毫无血肉的“残缺人”,未能体现经济学的人文价值。

2.经济主义价值观念至上,自然资源价值虚无

现有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的经济至上主义价值观与经济学固有的理论研究范式分不开。现有经济学人才培养一直以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为蓝本,从未将自然资源纳入经济理论,无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其在理论研究范式上存在环境缺陷。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还在为人类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摇旗呐喊,并为人类无限膨胀的物欲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奉行经济至上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学理论已渗透到整个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直接助长了经济学人才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导致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无视自然规律和自然价值,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目光短浅,行为短视。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视域下,以至上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经济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已完全不能适应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按照马克思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理论重塑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本源性价值,实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

1.立足于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追求人性的圆满应是当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圭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守的理论旨趣和追求的革命目标。马克思立足现实诠释了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条件与结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最大限度地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科学精[来自wWw.lw5u.com]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从人类的漫长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一直呈现出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当代经济学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适应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态势开设人文类课程,挖掘经济学理论中的伦理意蕴,达成人性、人格的完美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立足于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念的经济管理人才

树立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是处理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同样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正是人类无视自然价值带给人类的惩罚。为此,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应转变传统经济学范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自然价值论渗入经济学课程体系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培育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洪武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理论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袁芳.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的取向[J].宁夏社会科学,2013(5).

[3]李利军等.高教经济学教学中的环境意识缺陷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袁红辉.中国传统经济学教育与环境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2013(6).

[5]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作者简介:吴月(1982- ),女,湖北荆门人,汉族,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皮修平(1963- ),男,湖南常德人,汉族,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卜华白(1965- ),男,湖南耒阳人,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