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杂志文章正文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0        返回列表

王霞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

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来自www.lW5u.Com]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亚力山德罗- 弗拉米尼(2007)探讨了在通货膨胀目标下,内生的不完全汇率传递究竟如何影响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得出的结论是:与不完全的汇率传递效应相比,滞后的汇率传递效应对最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更大。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1911)中提出货币数量论,根据交易方程式MV=PT,提出一般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之间是同比变动的这一命题。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为:M→r→I(或C)→Y,希克斯(1936)将其概括为IS- LM 模型,后萨缪尔森等学者对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IS- LM 经济模型。

莫迪利亚尼(1971)提出财富效应理论,提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利率上升,然后股票价格上升,财富增加,刺激消费和产出增加。

麦克勒姆在《目标,指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1989)中指出,基础货币增长率随着名义GDP 增长率与设定的目标之间的离差的变动而变动,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名义GDP 增长目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移动平均值;名义与实际GDP 之差。

自1911 年欧文·费雪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直接机制以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各种理论在各大经济学流派相互争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利率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表现为:一方面,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是否是非对称的;另一方面,相同货币政在不同经济周期实施是是非对称的。

凯恩斯(1936)提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改变来改变投资和消费,进而作用于实际产出,在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变得非常大,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弗里德曼等人(1963)通过分析美国1924 年到1927 年大萧条期间的货币政策,发现大萧条时美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紧缩的,当时的经济现实说明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是无效的。

Cover (1992)研究发现,不管货币供给的冲击能否被预期, 对产出没有影响的是正的货币政策,能使产出下降的是负的货币政策。

Garcia 在《货币政策的效应是非对称性的吗?》(1995)中发现,在经济衰退到扩张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具有潜在的非对称效应。并且,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中产生的影响比在经济扩张时更大。

Peersman (2001)通过对欧元区7 国货币供给冲击的研究,发现在衰退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而且不同国家效果是不一样的。Kuzin 和Tober(2004)通过对德国货币政策效力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依赖于经济状态,在经济衰退时对利率更敏感,此时货币政策效力更强。

四、结语

新的金融工具和机构不断涌现,国际资木流动规模不断加大,如何对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做出选择,对宏观调控决策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WTO 框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会发生较大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研究成果,立足国情,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以真正发挥利率调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颖.内生货币供给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来自www.lW5u.CoM]南开经济研究,2003(5).

[2] 吴晶妹.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评论, 2002(3).

[3] 张云东.金融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安全[N].中国证券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