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6        返回列表

刘本英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拥有9 亿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稳定快速的发展。本文就我国目前金融支持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来自wWw.lw5u.com]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对今后农村金融服务政策的完善、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三农”问题;金融支持;小额信贷

“三农”(即农业、农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三农”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紧迫的重大经济问题,我党在十六大中针对其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来自WWW.lw5u.com]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工作重点”。金融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于如何对“三农”进行支持服务,面对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亟需寻求和探索出新经济条件下对“三农”发展进行支持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一、金融支持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稳定民心、立足世界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近年来,虽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改革,使得农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并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于“三农”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的农村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过去的零散、小额金融需求转变成了集中、大额的金融需求,而其中个体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相较往年也有所增加,这样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减小。金融业对我国“三农”发展的支持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业对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行农村信贷进行支持的过程中,应加大农村信贷份额、提供更多信贷种类,并且将农村信贷覆盖范围扩大。

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的农业种植户减少了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但是却导致了进行农村城镇、城乡结合多种生产的农业经营户对金融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传统农业种植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小,新形势的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大,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城市化建设对金融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

3.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其逐渐对农村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并且相继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与以往的普通单户农民对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资金思想观念不同,现代农民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则要更高一些。以往农民进行金融信贷时,通常抱有只将其用于一个季度的生产与预支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但由于现代农民思想的转变,其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故能在极大程度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

二、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在现阶段的传统农业资金需求面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资金需求逐渐形成大额集中、小额面广两种形式,而大额集中方向也趋于产业化和行业化,总体来说就是我国农民对于资金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表面上看功能齐备、种类齐全,设立了具有政策性功能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功能的农业银行和合作性功能的农村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但实际上,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功能和作用出现萎缩,已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本应承担支持“三农”重任的“三驾马车”均不同程度地处于尴尬地位。第一,农业银行加快商业化进程,服务农业功能异化;第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金融征信体系的欠缺导致了农业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加剧;其次,农业信息的失实传播导致了金融业与农村乡镇企业的关系紧张;再次,经济金融错位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最后,由于我国金融业缺乏良好的法制运行环境,使得农业金融债权难以受到维护。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信贷支农政策有所改革,但由于支农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农村信贷体系不健全,导致了我国金融业信贷支农的比重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3.农村小额信贷局面混乱。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农村进行信贷提供的主要方式是农合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金融信贷业务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金融业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的基本需求。由于信贷业务存在体制性的阻碍,所以直接影响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继而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混乱的局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小额信贷的额度较小,使得其受益面过于狭窄,导致农户发展受限;其次,小额贷款的还款期限往往与农业生产的周期相脱节,从而导致了农民的还款压力增大。

4.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其实农业贷款困难,主要难在其缺乏相应的担保体系。目前农业担保体系的缺失和金融业风险防范底线的设置严重阻碍了金融支农工作的推广,而二者更是陷入了死循环,继而得不到解决。农业保险体制目前存在四方面问题:第一点,农业信贷险种少,风险覆盖面过窄,相关的养殖业险种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点,农民对于信贷投保的积极性过低;第三点,国家政策性推广的农业保险具有点多面广、单位价值过小、定损难度极高而赔付率过大等特点,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继而影响了保险机构对于发展农业信贷担保方面业务的积极性;第四点,国家缺乏对保险机构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

5.农村金融创新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对于农业信贷支持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其服务手段过于单一,相关的经营理念也比较滞后。在金融业所提供的农业信贷产品中,传统的贷款业务比例过高,贷款种类也很少,而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在相关的农业贷款业务中基本没有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主要办理方式仍以人力为主,科技含量和办公效率十分低下,结算手段也相当落后。而信用卡类业务在农村信贷方面也基本没有涉及,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信贷业务的办理效率及结算能力都即为低下。

三、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想要加大金融业对农村的资金投入,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农民的根本需求出发,对其所需要的信贷金额予以批准;其次,对我国的金融机构信贷体制进行改革,继而从根本上解除金融机构的限制;最后加大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力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壮大其资金实力,继而增强其信贷支农的资金供给。

2.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信贷金融生态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应加大农村信贷相关的法治建设力度,使农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可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次,应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业务征信数据库,减少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金融业效率损失,促使农民及其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其长期有效的信贷关系;再次,应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业务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继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最后,应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继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确保农业信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运行。

3.规范农村小额信贷。针对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的混乱局面,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继而确保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运行。首先,金融机构应适当下放农业小额信贷的审批权限,并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小额信贷的审批最低限额,并根据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农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小额信贷还款的时间。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继而增强金融机构在进行服务“三农”时的融资能力。

4.健全农业保险体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可以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资产。首先,国家应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其次,应加快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设速度,继而实现对农村农业信贷保险的专业化统一管理;再次,应建立农业金融机构保险基金,继而对农业相关的金融保险机构的亏损予以适当的补贴;最后,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形式,鼓励商业性的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扩展,并建立科学化的风险预防以及分散机制。5.鼓励农村金融创新。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的经济建设资金需求以及其相关的农业特色,不断对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信贷服务产品进行创新。对适合农业发展的相关贷款业务进行探索,并依托社会中的各种农业专业协会,进行推广相关的信贷业务,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业务在根本上对农民进行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三农”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而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故“三农”发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与推助。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三农”发展问题,我国的金融业应对之前支持“三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三农”发展中所需的融资渠道,对保险、担保以及风险补偿机制进行完善,创新金融产品,调整金融政策,继而形成新的金融支农格局。

参考文献:

[1]田丰.城乡统筹中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11(11).

[2]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甘肃金融,2014,02(12):42-44.

[3]刘艳.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0,02(2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