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杂志文章正文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徐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摘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外部法律环境缺失,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发挥不力、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队伍素质有待加强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机制

自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得到了长足而迅猛的发展,随之而来迅速增长的信贷规模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正在逐渐累计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指在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银行难以实现其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意味着风险越高。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所必须防范之处,会给银行的健康经营和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的妨碍。信贷风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利润的高低,也与社会经济稳定密切相关。信贷风险主要包括借款人违约未能暗示归还贷款而导致银行产生呆账坏账需实际承担的违约风险,还包括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公司盈利能力变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公司资产评估信用等级下降或偿还贷款的能力不足,从而使得银行面临的潜在违约风险。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有关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外部法律制度缺失

1996 年6 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贷款通则》,以规范银行信贷行为。这是有关银行信贷工作最重要的一份部门规章,但是其已施行近20 年,部分内容较为粗疏,且缺乏一定可操作性。此后,银监会又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银行信贷资金的监管,对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纵观这些办法和指引,由于监管分工的不同,此类规定的约束对象主要是银行,监管内容仅限于资金用途,对于借款企业无法构成直接而有效的硬约束。目前,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在逐步完善,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工作较为困难,监督环境还需优化。如,根据相关规定[来自wwW.lw5u.com],银行有权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然而实际上,企业通常仅仅向银行提供一般的财务报告,对于企业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客户、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进度、财务状况、市场前景等,往往由于涉及到商业秘密而讳莫如深。使得银行难以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准确评估。因此,有必要从上位法的角度对银行信贷监督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确保维护银行贷款安全。

2.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发挥不力

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大多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在规范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有些商业银行尤其是部分基层支行,信贷内容制度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与实际业务操作存在一定脱节,常有落实不到位、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如,审贷岗位之间的分离制度不健全,未能明确区分职责,相互混淆、脱节,尤其在个别基层支行,不同环节的业务职能往往集个人于一审,未能发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严重影响着信贷活动的效益和安全。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职能监督岗位由于职责设计不科学,权威性不够,容易陷入“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未能有效监督信贷工作,形同虚设。

3.信货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目前企业信息不完善,企业信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在[来自Www.Lw5u.com]信贷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中,无论是信贷部门,还是后端的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风险的评价,更多依赖于基层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报告。可以说,信贷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报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工作人员“逆向选择”以及其他道德风险的存在,信贷风险程度往往不取决于贷款企业的客观经营状况,而是取决于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和信贷队伍新人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没有硬性的资格准入和健全的退出机制,人员流动流出机制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有些信贷人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泊,往往重业绩、重贷款投放,忽视“法律保护”。目前,各商业银行为规范贷款管理,区分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层级机构职责和权力,但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的划分及承担上,有的对风险责任的划分不明确,未能真正发挥监督约束机制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责、权、利不对等,再加上商业银行贷后检查不能成为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最后屏障,使信贷工作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未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二、当前商业银行应当着重做好的几方面的工作

当前,国家有关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法规规章有待完善,企业整体信用环境建设正在加强,在此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当着重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风险防范机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

一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制约机制。对商业银行不同机构层级、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主要是信贷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科学授权。既要通过分工授权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要确保权力制衡,防止信贷权力过份集中。确保审贷分离制度得到真正落实,明确职责,将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权限分工、运行流程和审批内容等。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强化事后责任追究。

二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严格信贷业务操作。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在内的全过程,加强风险管控,制定每个环节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各环节中银行工作人员应当切实履行的审核义务、调查方式、落实手段、审查内容等。加强岗位责任落实和考核,杜绝违规行为,避免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三是完善贷后评估制度,所谓后评制度指现行标准对以往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弥补、减少信贷风险,使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2.全面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水平,提高贷款质量,从而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确保贷款风险减少到最小化。

一是完善贷后管理制度,规范贷后管理操作。规范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操作规程,如,针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新增贷款10日内检查、到期前30 天检查、日常例行检查及重大异常情况管理等不同阶段,细化检查内容和流程,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各级行的重点客户分析制度。即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一些包括融资金额较大、近期新增贷款较多或者企业经营出现一定风险的重点客户,进行密切关注、重点分析、分类管理。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苗头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信贷人员具体责任,提高重点客户的贷款质量。

三是严格防范潜在信贷风险。对于即期评级下降、五级分类下滑等类别客户,应进行重点关注,及时掌握此类企业客户的经营动向、生产状况和财务变动等经营情况,分析内在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掌控其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3.加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作为信贷业务的第一线经营管理者,对信贷业务的质量、维护、退出等各个环节,起着直接而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基层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确保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

一是注重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和企业第一还款来源都应当是密切关注对象。在审查企业提供的有关信贷资料时,基层机构应当认真核实企业财务数据,通过不同资料来源渠道,对相关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完税证明、企业不同行业结算量甚至企业用电量等,相互比对分析,确保企业生产状况、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二是科学设定企业信贷相关规定。基层机构应当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信用评级状况,合理确定企业贷款执行利率,大体估算企业资金流动周期,合理确定贷款还款间隔期,使企业资金回笼时间与还款日大致匹配,降低按期还款风险,既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又要保证企业健康经营、长远发展。

4.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队伍素质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商业银行,建设一支素质高、风险意识强的信贷队伍,对于提高信贷质量、降低信贷风险,十分重要。

一是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加强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教育,牢牢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强化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强化信贷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信贷从业的资格认证制度、行内外招聘制度、培训与考试制度、责任制度、奖励与淘汰制度、考核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使信贷队伍进出有序,增强活力。严格信贷管理者岗位责任,避免或减少违规行为。对违规操作或者重大决策失误的信贷管理人员,必须一律从严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