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绵阳在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绵阳在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李文贵 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摘要: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及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成都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互动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同时为各城市互动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思路,以期为成都经济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绵阳;成都经济区;路径选择;机制建设

自1999 年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发展的“四大板块”,提出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八大经济圈”战略构想,构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十几个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版图日臻完善。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中国“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引擎”之一的成都经济区发展战略横空出世。2010 年1 月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后,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市在内的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是成都经济区内重要的核心磁极,那么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之间互动如何进行路径选择?又如何强化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各城市互动的机制建设?基于此,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及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各城市之间互动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同时为各城市互动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思路,以期为成都经济区及其他经济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一、成都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实现毗连的城市或地区,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将经济要素集聚到中心城市,借助经济链条的扩展功能,将中心城市的经济能量扩散开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经济区域。如何拆除经济区内地方行政区域界限的藩篱,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探寻经济区内各主体的互动路径,打造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对长期由政府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才能打破传统体制的制度约束,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区内各主体往往会出现区域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经济区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更妨碍了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因而构建经济区内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6 年1 月,《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提出“五大经济区+ 四大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未来成都经济区发展新格局,最终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城市圈。通过制度安排和五大路径建设,实现成都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及辐射圈内各城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进而实现全面一体化。

二、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路径选择

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一体化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方能实现,而维系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却要通过一定的路径选择来完成。作为重要一极的绵阳在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过程中,应该以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作互补和公共服务发展为先导,鼓励各城市间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模式,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最终提升成都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1.加快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也是区域整体规划的核心所在。加快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可遵循以下路径。

(1)强化“成德绵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加强三地在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如城际列车的贯通将使成都- 德阳、绵阳- 德阳缩短为通勤距离。第二,加强三地在通信、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第三,充分利用三地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重点在天然气、电力等方面推进资源共享。这也是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其他城市在基础设施共建进行互动的重头戏。

(2)加强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绵乐城际铁路项目的开工建设,将绵阳、眉山、乐山融入以成都为中心的“小时经济圈”,为绵阳与这些城市的合作奠定基础。绵遂高速的贯通也为加强绵阳与遂宁互动提供了保障。最终实现绵阳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城际列车、市际巴士、城市公交车之间的“无缝”连接。

未来几年,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各城市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一体,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享,能源基础设施统筹建设,通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环境和数据传输交换共享,最终实现绵阳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2.推动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产业协作互补一体化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各城市合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各城市战略功能,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明确各城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加快建设成绵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和绵阳均占据IT 产业高端。在成都高新区,IT 产业已拥有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四大产业集群,并形成了电子终端制造重大项目快速聚集的良好势头。绵阳拥有长虹、九洲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与成都进一步联合发展集成[来自WWW.lw5u.com]电路、新型元器件、电子测试测量仪器、电子设备和软件研发等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在信息安全产业以及军事电子装备与系统研发生产领域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以推动成绵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向纵深发展。

(2)推动成德绵重装城市群发展。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拥有实力雄厚的装备、技术、人才条件和聚集优势以及大件运输通道,而德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未来几年,成德绵需协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着力发展发电装备、重化工装备、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备三大主产业,推动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装产业群发展。因此,绵阳应该利用比较优势,携手成都打造重装创新中心,把绵阳和成都建成“智造中心”,而把德阳建成重装制造中心。

3.促进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了促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必须全力推动经济区内公共服务一体化,因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成都经济区的要素流动,实现经济区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在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合作过程中,应大力促进绵阳与经济区各城市在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1)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一体化。要实现绵阳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一体化,就必须推动区域内人才要素的流动。因此,我们要进行制度设计,实现区域内制度对接。如创建区域内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使用区域内统一人力资源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人力资源平台的数据生产模式,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培训配置一体化,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而促进人才流动。另外,虽然目前绵阳与经济区其他七市在医保方面虽已实现了同城化,但距离真正一体化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区内医疗保障资源共享,尤其是经济区内城乡医疗保障资源的一体化。

(2)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目前绵阳与经济区其他七市在金融方面也实现了同城化,但与实现现代服务业全面一体化要求还相差甚远。为进一步促进绵阳与经济区内各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着力推进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一体化,尤其要解决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一体化问题,解决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信用评级的互认问题,以期促进区域内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建立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无缝对接,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深入发展根据相邻原则,在成都经济区内,绵阳首先应与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城市或区域发展合作关系。因此,成德绵是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各城市合作的重头戏,合作领域由少及多,合作深度由浅入深。目前成德绵产业经济发展高峰地带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的城市,绵阳也可与一个区域城市群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如绵阳可以与成眉乐经济带在制药、食品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同时与经济区内遂宁、眉山、乐山等城市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根据相互间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全方位的一体化。

5.加强绵阳及其次级城镇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及次级城镇合作

在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合作过程中,必然涉及经济区内城市化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杜绝走传统的城市化老路,即各种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大中城市,结果导致诸多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确立大城市与小城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区内共赢发展理念。在加强绵阳及其次级城镇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及次级城镇合作过程中,在经济区内各中小城镇建立多中心体制,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产业集群的布局等均需把经济区内各中小城镇纳入考虑。同时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基础和先导,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分散成都、德阳、绵阳等大中城市的功能,向区域内中小城镇转移,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三、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机制探索

在成都经济区建设中,制度范式设计是实现[来自Www.lw5U.com]一体化的根本性保障。因此,为了有效实现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路径,加强区域内制度尤其是各种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1.构建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间多层次协调机制

目前,虽然在成都经济区内已经建立了联席会议,设置了专责小组,开展专家咨询等协调方式,这些举措在一定成都上推进了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但这与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在成都经济区城市群里,绵阳应该结合科技城特点,与经济区其他各城市建立起多层次的政府协调机构。第一,设置区域合作专门部门,进行全面统筹和规划,在各城市建立区域合作办事处,设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贯彻落实并有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二,建立专题合作组织及民间协调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各城市协调体系。第三,通过各地方政府之间经常性的协商,并建立完善市场规范、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和信息互通机制等等。第四,建立成都经济区权威性组织协调机构,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对区域内各城市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协调,实现经济区内绵阳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平等协商、友好共赢的发展格局,从而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2.建立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双边和多边竞争合作机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充分竞争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因而大力提倡和开展城市间的合作竞争,就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现有各级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意识,发挥城市企业在资源整合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开展城市间的合作竞争。目前,成都经济区内绵阳与其他各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态势已初现端倪,但其竞合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绵阳与经济区内各城市应该建立双边和多边竞合机制,对产业链在各城市间进行合理分工,如与成都市政府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领域展开更广泛合作。同时与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进一步扫清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避免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3.建立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双边和多边财政优化机制目前成都经济区各城市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为有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绵阳与经济区内各城市双边和多边财政优化机制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各城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长效机制。在成都经济区内,绵阳、成都、德阳等八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重点各不相同,因而各城市的财政支出状况也大相径庭。就绵阳来说,应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区内各城市及各城市间加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为了进一步完善绵阳与成都经济区各城市双边和多边财政优化机制,还应建立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制定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财政绩效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管理制度之中。

4.建立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双边和多边利益均衡机制

如前所述,经济区内各城市由于产业重点不同,各城市的经济基础也各有差异,在经济区一体化的过程中,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各城市之间必然面临着双边和多边利益不均等问题,因此建立双边和多边利益均衡机制是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而这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有通过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信息获得机制、诉求表达机制、要求凝聚机制、利益协商机制、矛盾解决机制等。

5.建立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互动的政策保障机制

在绵阳与经济区内各城市互动的过程中,遵循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在统一的市场秩序框架下,不断完善经济区域政策,建构行之有效的区域政策保障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要力求打破绵阳与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域界限,通过建立各城市政府促进体系,制定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设立成都区域经济发展基金,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进一步调动国内外企业参与成都经济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注重经济区区域间绵阳与其他各城市群及次级城市群在成都区域经济中纽带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这些举措,全面建立并完善绵阳与经济区内各城市互动的政策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成都为“磁心”的成都经济区建设,必然引领绵阳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展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联合化、协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区内打破行政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大市场。同时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及“极化”、“扩散”效应,最终实现成都经济区完全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四川“十二五”开局成都经济区挑起磁聚“第一极”担子,四川日报,2011(01).

[2]成德绵等.八市融合金融医保同城化[N].华西都市报,2011(03).

[3]成都经济区:磁聚“第一极”,四川日报,http://www.scdaily.cn,2011(03)

[4]成都经济区亟需构建政府协调机制,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网,http://www.scdaily.cn, 2012(04)

[5]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市发改委www.chengdu.gov.cn,2010(06)

[6]方士华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

[7]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8]http://baike.baidu.com/view/5354252.htm

[9]城市圈是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

[10]聂元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理论评价(下)[J].经济学动态,2005(09).

[11]http://baike.baidu.com/view/5354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