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及其影响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8        返回列表

邓璐 中共长沙市岳麓区委党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观念的日益滑坡。本文通过依次阐述道德失范在生产、分配、消费三个主要经济领域的表现和影响,概括分析了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我国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建设;道德失范;市场经济

经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为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然而,经济建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要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或制约。其中,道德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我国社会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在经济领域确实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如个别群体对环境大肆破坏、对人类健康妄加伤害,对弱势群体肆意剥夺等,这些现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并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道德规范的重建显得尤为迫切。

一、道德失范的内涵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来自wWw.lW5u.CoM]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自身之间,人与他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失范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衰落、社会行为的混乱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简而言之,道德失范就是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或者缺失,或者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二、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 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果,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状况并不是可以盲目乐观的,处于社会深刻转型的我国,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生产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影响

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生产领域又是经济领域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领域道德,既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又受到市场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很容易在全社会滋生一种急[来自wwW.Lw5u.coM]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浮躁情绪又容易导致道德的失控和滑坡,导致道德失范。如我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日益壮大,但相伴而来的是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时而发生的特大安全事故等等。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不够,相反,更多地是以欺诈、失信等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企业在这方面的道德失范使得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分配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是社会中不公平、不正义的情况屡屡发生,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则是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其中最明显的是垄断行业工资畸高。垄断行业是指那些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或专有技术垄断整个行业生产与经营的行业,如石油、烟草、电信、金融、电力、航空、铁路等。在我国,这些行业所取得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也不是依靠资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权力阻挠市场竞争的结果。2010 年11 月,在第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邵秉仁指出目前七个垄断行业(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的8%,而工资和福利收入却占全国总额的50%以上。

垄断行业的员工和付出极不对称,这很容易对社会的求职者形成错误价值导向,其更愿意将时间、精力花在选择行业而不是提升自身素质上。

2.消费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消费领域,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的47%。奢侈品消费行为的背后并不是意味着我国民众已经极度富足,因为我国人均收入远远排在社会发达国家的后面;该行为仅仅意味着我国某些群体存在着以自我享受和自我炫耀为目的,毫不考虑消费对于外界环境与条件的依赖,毫不顾忌资源耗费的限度及人类消费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及其自私的心理。其结果将导致: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大量浪费,社会风气受到负面影响。

三、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理,一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好坏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道德失范在影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受其影响。具体来说,我国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

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道德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本质上决定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的一个重大特色指的是在保持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和场所。然而,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益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如果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经济人的盲目利己行为便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然而,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对于个体利己行为的约束力还远远不够,因而导致了道德失范问题的产生。

二是政治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多年来,我国道德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跟良好政治前提的确立是分不开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政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对我国道德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当前我国的权力腐败现象相当严重,2011 年刊发报告《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显示,我国在2008 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约1.7 万人,其携带款项高达8 千亿元人民币,中国13 亿人口相当于人均被贪官掠走610 元人民币。实际上,当社会上存在较多的腐败、“走后门”等不公的现象时,社会个体可能会产生对社会或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气愤等心理和情绪反映以及退缩、攻击、减少对他人的帮助等消极行为。因此,政治领域道德失范不仅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主题,而且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导致道德失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人们思想道德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渐渐弱化;二是外来文化、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逐渐被忽视和弱化,积极因素指的是能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信任、更好地调整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等的道德观念。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现代价值,但对我们个体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小,主要是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外来文化对我国公民道德的冲击表现为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的输入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中,拜金主义对人们的道德影响尤为突出。拜金主义的集中表现是金钱和利益至上,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拜金主义的思潮影响相对广泛,并导致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如唯利是图、缺乏诚信等等。

四、对策建议

任何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特别是在作为国民物质生活基础的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严重。但这种失范的程度及持续时间都是可控的。究竟如何克服道德失范状态,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借鉴前人的观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创新和规范道德制度安排。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从制度层面来看,自从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后,如何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便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创新和规范制度安排以适应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促进,从而在根本制度层面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行之有据。

第二,加大道德失范的惩罚力度。道德主体愿意去做某一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可以得到鼓励和褒奖;相反,道德主体不愿或者不敢去做某一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这一行为将遭到社会的贬斥或制裁。长期以来,乱砍乱伐森林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对这些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该行为因为道德失范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其因此受到的惩罚。因此,只有加大道德失范的惩罚力度,使道德主体因不道德行为受到的惩罚力度高于其因此获得的利益,才能有效减少道德失范现象。

第三,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无论是创新和规范道德制度安排还是加大道德失范惩罚力度,强调的都是外在的压力对于个体道德行为的规范。实际上,个体道德行为规范最理想的方式并不来自与外在压力,而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道德意识对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道德教育又是培养道德主体自主道德意识最重要的途径。然而,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低下,主要是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目标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道德教育必须要立足生活,注重互动,同时关心个体的现实需求,这样才能增加受教育者主观上的认同感,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作者简介:邓璐(1988 - ),女,湖南益阳人,中共长沙市岳麓区委党校教员,主要从事经济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