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价值投资中的宏观经济效应
杂志文章正文
论价值投资中的宏观经济效应
发布时间:2024-06-26        浏览次数:79        返回列表

林书童 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投资的第一目的是不要亏损,在此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宏观经济效应不能忽视。本文以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相对比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宏观经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关键词:价值投资者;宏观经济;投资

一、价值投资者眼中的宏观经济效应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几个小时不能皈依价值投资,那么也许你一生也无法再理解。”价值投资从公司基本面出发,强调价值低估,然后发展到护城河之下的成长性,包括投资者行为自我限定如能力圈等。

价值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研究持不太支持的态度。一些经常被引用的大师说的话,巴菲特说:“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我也不认为投资者应该基于宏观预期而买卖股票。”巴菲特说:“不要指望投资者从今天所看到的东西影响其投资策略。我们的投资者应当基于以下因素:第一,即使知道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股市会如何发展演变;第二,投资者不可能在选股上比别人优秀很多。股票只有在持有相当长时间之后才会称得上是个好东西。”巴菲特说:“我们将继续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它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是十分伤神的事情。30 年前,没人能够预见到越南战争的升级、两大石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的解体以及国库券的收益率在2.8%和17.4%之间波动。”“所有这些重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

作为一个基本面型的研究者、投资者,经历了国内投资市场2004-05 年大熊、2006-07 年大牛、2008 年大熊、2009-12 年大幅震荡,时间越长,对价值投资的也越信奉,[来自www.lw5u.Com]对有护城河的成长型公司在长期的表现也深表赞同,但对价值投资与宏观经济研究的关系也产生了怀疑。

二、以美国市场为例

巴菲特生长在美国,百多年来的美国经济增长验证了巴菲特的判断。市场经济、辅之以美国的社会政治体系,宏观经济对美国的长期的价值型投资者来说,或许不那么重要。当然,巴菲特或许是对美国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体系的深刻理解,所以认为宏观经济研究不重要。在中国资本市场,只关注公司基本面、不在意宏观经济变化这个假设,却不那么显然。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但全球200 多个国家,能进化到成熟的市场体系的并不是太多。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市场化道路的时间不过20 多年,宏观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行业政策、法律制度,不仅仅影响短期的经济总体,还影响长期的经[来自wWw.lW5u.CoM]济表现。从行为研究的角度看,美国的市场经济、包括资本市场,是一个成功者,而看到美国资本市场成功的投资者就效仿,认为在其他国家也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则存在bias,survivorbias。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在巴菲特或者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说,是短期行为,但在发展的市场体系中,或许是长期路径的新起点,比如阿根廷市场、日本市场等。

三、以中国市场为例

研究国内的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取代在国内做投资分析的公司基本面研究,但若能理顺国内的这些宏观因素,包括市场经济参照系的美国的类似因素,可以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对其背后假设差异的理解,或许更有利于我们避免落入一些理论简化的陷阱。当然,做一个应用题都很难,更何况投资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过程中,看到诸多的宏观数据,市场天天关注货币宽松程度、信贷规模、降息与否、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CPI 等,同行、同事都在讨论这些,也就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也时时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困扰。与其被困扰,不如花点时间搞清楚其逻辑体系,避免假设和逻辑上的陷阱。比如:即使是同样的宽松货币政策,国内的政策实施和美国的不一样。那么,研究美联储、研究国内央行的货币政策,从中可以看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以及差异导致更大的不同的宏观经济效果、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投资的借鉴意义。最近看的两本书可以部分参考到,周其仁《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国内少有的对央行行为做分析的书和报告;及《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尼古拉斯·拉迪)。财政政策的差异更甚,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的透明程度、支出的程序差异就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对比会更加艰难。

四、结论

仅仅用教科书的理论、用传统的市场经济的理论、用大师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经常误入歧途,需要不断积累不同投资市场在前提假设上存在差异的经验,加强逻辑分析,最后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长期来看,投资盈利或许来自在能力圈之内、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刻理解、和对公司的估值判断,但理解宏观经济的假设和逻辑,或许能帮你避开很多投资陷阱,远离似是而非的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拉迪.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J].

[2]周其仁.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J].

[3]余秋玲,朱宏泉.宏观经济信息与股价联动———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4(3).

[4]黎阳.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相背离现象分析.南方论刊,2014(4).

作者简介:林书童(1986- ),女,江苏,金融保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