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6        浏览次数:75        返回列表

吴勇 刘克 长春工业大学

摘要:2012 年中国的GDP 增长速率首次出现“破8”现象,也是近20 年来首次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资源消耗过高、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滋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各方面阻碍着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近年来学者开始从制度层面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方[来自Www.Lw5u.com]式,究竟中国政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们必须深思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制度分析;问题

一、经济发展中制度的重要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从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强调了资本家基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不断对雇佣者的劳动力进行剥削,这种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强制性从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制度的确立。而其中内在的、自然的促进和协调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力量就是市场制度。马克思把制度视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当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就能够极大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力与制度不相适应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长期、综合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文化水平等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最近几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来看,长期以来存在着转变困难的原因其实是体制问题。各种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在没有体制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很难有根本性与实质性的改变。对于过去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一味的强调技术,强调方法,从制度或者体制因素方面切入才是实现经济增长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现阶段,我国仍然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实[来自www.lw5u.Com]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在此大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或者制度转变,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向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理论,结合我国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从根本上引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

1.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现阶段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中则以高消耗、低产出的制造业为主,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近几年我国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渐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在三大产业中发展较好,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仍然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合理状况。

2.资源相对匮乏

土地、劳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传统三要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资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的发展仍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主,是典型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企业大多数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使我国资源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结构混乱,管理层腐败,缺乏创新意识,所有这些都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3.市场的误导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对市场中的各企业行为进行调控,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从我国目前的价格机制来看,我国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分轨制,而两者遵循不同的定价机制,难免在运行中产生一系列冲突,导致市场失灵。从市场定价来看,新的发展方式要求将企业的负外部性内在化,调整相对成本和价格。从政府定价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的相机决策往往落后于市场,产生落后于市场供求变化的时滞。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制度主体分析

1.中央政府为制度主体

我国是一个政治权利高度集中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央下达的一些政策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种强有力的政治工具是其他制度主体所不具备的。然而,现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中央政府作为制度主体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一样突出。从优势方面来看,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主体,中央政府在推动制度转变时候具有强制性、高效化、规模化的优势。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央政府在推动制度转变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弊端,比如风险大、成本高,这些都是中央政府在推进制度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地方政府为制度主体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作为制度主体的优势能够弥补中央政府的一定劣势。地方政府介于中央政府和企业之间,有和各方不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各方的综合作用下是制度效果最优化。在对中央政策进行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了一个试错机的功能,如果在地方政府取得了成功就会被吸收借鉴从而推广到全国。这种局部性和灵活性降低了制度创新的风险,保证了制度的供给以及将没有效果的制度扼杀在摇篮里。

3.企业为制度主体

无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做出何种制度改变或者制度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身上,而企业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成本内部化,收益社会化。无论做出的制度是对社会起阻碍还是促进作用,当制度的变化能够对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时,在利益的趋势下会诱发他们对制度转变的需求。有制度的转变导致的创新成本由企业自身承担,这就是成本内部化。而对于那些成功的制度经验,一旦被政府采纳就会得到推广,这种制度的创新就会在社会的大框架下进行有效的传播。虽然有这些优势,但是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任然是困难的,比如一些国企政企不分,其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都是为了保证政府绩效的实现,在这种环境下做到制度创新是很难的。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建设

1.完善市场与企业制度

完善市场制度首先要明确市场和体制的关系,将市场、企业、制度相结合,真正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制度的引导下,我国逐渐开放市场,开办经济特区,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和旧制度的摩擦,所受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少。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在市场中不断形成了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在这些企业中,尤其是非国有经济企业,我们必须引导这些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于市场发展的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度,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组织管理制度。通过强化企业制度管理,将企业发展目标和满足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2.健全市场经济规则

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而言,从制度方面来看,最重要的是确定明确的产权关系,即重新界定产权、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在企业外部明确企业和国家在责任和产权中的关系,确定国家对企业的所有份额和管理权限。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完善价格竞争机制,规范劳动力市场等。迅速建立起新的市场规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在建立市场制度的同时也要配合市场道德体系的建设,通过市场道德约束企业的行为,使企业自发的形成良好的竞争体系,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对区域之间贫富差距增大的现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高收入税率,加强征税力度。提高社会保障与福利水平,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医疗、住房和教育。解决户籍制度问题,让在外地工作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也能享受相同的保障。加强社会监督,控制腐败现象,让国家政策与财政投入的民生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让公平惠及每个人,减少我国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章新华.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2~7.

[2]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博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1999.

[3]娄伟转变经济发展凡是的制度性障碍探究[J].中国外资,2012(9):54.作者简介:吴勇(1990- )男,江苏,专业: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