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结构对经济产业结构内部进行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结构对经济产业结构内部进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6        浏览次数:63        返回列表

黄金娟 沈晓敏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

此文用作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结题,课题名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Y201329173

摘要:在新的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正面临着加速工业化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抉择。而生态文明则是建立在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来自wwW.lW5u.coM]新要求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因此需要我们根据我国国情,理清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调整重点,选择正确的调整路径,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流程图,真正构建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构架。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体系构架

自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更高目标要求后,生态文明便成功延伸到了经济社会领域,成为了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现今人口持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的严峻环境形势面前,只有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才是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本转型的需要。

所谓生态文明的涵义,就历史上的界定来说,有以下三种关系:一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存,是指人们在改善自然的同时又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把自然生态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文明;三是在地球生物圈系统中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互和谐的良性循环目标。

所谓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它的演化状况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生态环境的好坏,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给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稳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进行目标优化,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往往因其核心产业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类型和阶段,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农业文明以第一产业为核心,而以蒸汽机的诞生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爆发,则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可以说,每次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形成都都会对产业结构的转型方向有着新的特殊要求。

所谓工业文明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对无生命东西进行开发利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破环生态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以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按照自然规律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建设结构,是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共赢的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论形态的文明体系。

1.资源环境的约束性要求人类必须选择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资源开发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盲目的开发下使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幡然醒悟,明白传统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时,人类就必须思考自身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调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高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一直以来,人类的产业活动一直按照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在环境资源的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产业结构优化已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挖掘自身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在特色中求发展;其次,依靠科技手段,降低生产时所消耗的材料和能源,尽量使发展过程向“少投入、多生产、轻污染”模式靠近,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最后,通过遵循生态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来对废弃物进行多层次利用,使产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由生态各个部分指导和影响下的网络藕合结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在如今,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内部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是以经济的资源日益短缺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重工业的快速发展除了自然资源价格的低廉外,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限制因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抓住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各个完善,从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1.加大对零次产业和高次产业的投资力度。由于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影响,为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经济,我国长期推行低资源价格策略,因此出现了重工业发展迅速,而轻工业产业体系发展受阻的现象。但随着当前环境资本的提高,零次产品和高次产品的重要作用在生态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我国的产业调整必须逐步加大对零次产品和高次产品的投资力度,引导其逐步取代重工业成为新的战略性行业。

2.用高技术升级传统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进程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将继续保持着传统产业占据主要地位的产业结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传统产业内部结构向着生态化转型。

3.加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由于现阶段的国情所制约,我国对于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观点认为现今重工业过多,因此要大力发展轻工业,限制重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就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应该大力推进重工业的进程,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发展需要。其实,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其目标都是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因此,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转型目标。

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来自wwW.lw5u.com]整路径

社会经济大环境决定了,生态文明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南。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摆脱传统模式,实现转型,必须实现以下五种模式。

1.发展路径由盲目赶超型向发挥优势型转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或地区成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赶超目标,人们不顾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本地要素结构,一味的求高、求新、求大。从而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能力跟不上发展目标的情况。我国要想真正做到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就必须认清自身实力,根据自身发展要素结构,抛弃盲目发展的超越性产业发展道路,真正挖掘和发挥出区域产业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资源路径由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作为产业发展所需的两种形态,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产业结构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支撑点是建立在物资资源基础上的,可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人们越来越担心可利用资源的枯竭。加上知识资源的无限性、共享性、绿色性逐渐被人们所挖掘,因此人们越来越渴望用知识资源取代物质资源,知识资源逐渐成为了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在不断努力下,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也逐渐由资源型向知识型过渡和升级。

3.技术路径由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在资源和环境都呈现低廉价格的情况下,我国的传统的产业模式几乎都遵循着“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路径,“拼能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近年来,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不断增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产业发展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需要,因此,产业发展应该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产业的工程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技术在资源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向环境与发展兼顾的模式转变,4.环保路径由末端治理型向全过程治理型转变

“末端治理”是传统治理产业污染的主要方法。实践表明,这种只在末端注重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只能对局部产生细微的效果,根本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要想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推动环保路径由末端治理型向全程治理型转变,通过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内部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采用各种防御技术,力争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向生态化转型。

5.政策路径由强制型向诱导型转变

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机制还有待完善,而在市场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多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强制性的一刀切很难照顾全局。每个产业与区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打乱产业结构原先的调整步伐;二是执行力度不够。为了达到政绩,一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在政策执行上打擦边球,进行违规操作,而严格执行的地区反而处于弱势,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地方严格职守的积极性。可以看出,在传统产业结构仍然获利较大的现阶段,很难利用强制性手段进行控制,政府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进行升级,才能真正做到符合转型需要。

四、结语与建议

在国情的制约下,我国要想真正做到用生态文明去指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立足于我国区域发展阶段的要素结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

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共识,我国也应该在此层面上加强宏观引导,真正做到各区域间依托自身优势所在,构建出一条新的优势经济链。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从思想意识上对人们进行引导,把人们向保护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引导,引导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其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约束监督。我国在2007 年实行了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节约能源法》,节能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利的打击了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鼓励了节能环保型产业的发展,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也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效通知。这些为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目前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价格,加强对环保条例的配合实施,鼓励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于盲目扩张的产业,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制止,在新形势的发展下,结合新的生态产业要求,探索建立一个能促进生态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再次,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系,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最少的资源投入,得出最多的生态经济效益;最后,发展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产业结构,形成环境与发展兼顾的产业模式。在如今,只有从产业和企业层面上,通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全面调整传统产业运作模式,大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才是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勤,邓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天府新论,2008(05):48~51.

[2]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48~53.

[3]郑文婷.试论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J].学理论,2010(20):47~48.

[4]胡彪,杨三变.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96~298.

[5]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7(11):13~21.

作者简介:黄金娟(1980.11-),女,浙江龙泉,本科,讲师,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