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术这旅的一方绿洲——我与《名作欣赏》的不解之缘
杂志文章正文
学术这旅的一方绿洲——我与《名作欣赏》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96        返回列表

我的学术之旅,是与《名作欣赏》分不开的。青年时代伴随《名作欣赏》成长的亲身经历,有太多的留恋与回顾,心灵讲述仅为揭示创刊后编者与读者、作者的骨肉联系和互动关系,总结历史经验,再创辉煌,开拓未来。这只是感情大海的几朵浪花,心路历程的一串脚印,乃一个忠诚读者兼自励作者应尽之义务。

《名作欣赏》横空出世,生逢其时,我有幸与之结缘,也适逢其时,皆与我国改革开放喜相逢。血腥“文革”的文化沙漠,人人饥渴难耐心有余悸。 《名作欣赏》身先士卒,拨乱反正,为读书界文学界营造一座精神家园,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文学青年的文明素质,功不可没。当时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的高校教学得以恢复,从“文革”前学生时代的文学创作转入新时期的学术研究,正苦于找不到一本可以亲近文学名著又能够通往学术研究的艺术鉴赏刊物,却于偶然中意外购得《名作欣赏》创刊号和第2期,如鱼得水,喜出望外,随即长期订阅。订阅中我看到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艺术鉴赏家、文学理论家,有我母校中文系的名教授,也有我久已神交的大学者——施蛰存、钱谷融、徐中玉、朱虹、周汝昌、吴小如、萧涤非、方平、吴晓铃、汪飞白、王瑶、黄秋耘、霍松林、马茂元、程千帆、蒋和森、李健吾、周先慎、何满子、吴调公、蒋星煜、叶嘉莹、吴奔星、叶子铭、徐京安、王智量、谢冕、吴士余等等老前辈。他们治学严谨,鉴赏引人入胜,研究别开生面,文笔精致高雅。供人品藻,百读不厌。精华灵秀,荟萃一时。编者智慧亮相,读者耳目一新。而与内容宝库相匹配的,是简朴端庄的艺术形式:有古典大方的封面,有世界名画的装饰,有气魄飞扬的手写标题,有各具风格的书法艺术,惟独没有铜臭味的虚假广告,没有庸俗气的乔装打扮,没有市侩式的自我陶醉,就连扉页也用于知识“补白”。朴朴素素,大大方方。以此“草包金”的形象脱颖而出,捷足先登,赢得一代代读者。我在腐臭商潮钱涌中找到一方绿洲,拥有远离伪学术市声的一块净土。伍立杨《(名作欣赏)十四年》发出我的心声:“十多年前初进大学中文系的莘莘学子都还记得,在文禁初开的年代这本杂志带给他们的眼睛为之一亮的欢欣,不好找的书, 《名作欣赏》为他们送来了原文……它的出现,真仿佛洒法雨于万枯之卉木,放智炬于十年之暗室……甚至为它暗凝‘情结’,南方某省一作家,曾叙说,当年他的在中文系的女友发誓,他不在《名作欣赏》发表文章,便不嫁他,而他心雄万夫,率先著文于该刊,终于实现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无论文化环境如何变幻, 《名作欣赏》都能持续拓展鉴赏式、学术性、平民化的办刊之路,发扬办刊传统,成为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这一成功之道,是我结缘之一因。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名作欣赏》脱颖而出,独此一家,发挥“名作欣赏”优势,“出淤泥而不染”。学术研究源自艺术鉴赏,艺术鉴赏脱胎于学术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艺术鉴赏人为地从学术研究中割离,或者贬低名作欣赏通往学术研究的审美功能,都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大凡对艺术鉴赏没有一点“基因”的人,其“学术研究”大多是脱离名作欣赏的干巴巴“新八股”。不屑于读名著,懒于理解原著,忙于“应急”成名,拿团团转“理论”玩弄“时髦”,明显与克林斯·布鲁克斯的见解背道而驰:无视“文本细读”、 “充分阅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准则,脱离“独立解读”、“独立思考”的“文本意义”和“独立认知”的“读者意义”。白先勇批道: “各种新兴的文学理论大行其道,一些理论家挟着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经济、各种学科中一些新奇理论,入侵文学领域。于是一阵‘解构’、 ‘颠覆’,把文学一座七宝楼台,拆得不成片断。论来论去,好像都是与文学本质不是很有关的议题,文学的艺术性,这么重要的一个题目,却偏偏给忽略了……文学作品总应该走在文学理论的前面,没有作品,又哪里来的理论呢。”孙犁也对浮夸虚假、冒充权威的“评论家”批道: “每逢我看到拐弯抹角,装模作样的语言时,总感到很不舒服。这像江湖卖药的广告。明明是狐臭药水,却起了个刁钻的名儿:贵妃腋下香露。不只出售者想入非非,而且将使购用者进入魔道。”历史是最好证明,传统有强大威力。 《名作欣赏》功臣之所以心明眼亮,于烟雾迷漫之中眼观四方,开拓视野,在于重视参与学术活动,观察文化环境,了解文学动态,激浊扬清,办刊育人。记得有一次偶遇、两次代为邀请,我能同善于亲近读者、倾听反馈的张仁健、周欣正副主编共赴青岛、北京、厦门,参加“全国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看到他们奔走于征求办刊意见、广泛联络作者读者、亲自组稿审稿的忙碌身影,看到他们融入研讨会同与会者座谈交心的亲和力。脚踏实地,走出刊外,引进刊内,谦虚谨慎,力求提高。因而《名作欣赏》能以崭新的面目在全国异军突起,发扬传统,越办越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又一成功之道,是我结缘之二因。

《名作欣赏》创刊至今,订户有增无减,声誉波及海内外。编者和读者、作者形成一个和谐大家庭——精神关爱是互动的,审美要求是双向的,学术价值是双赢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家、鉴赏家和名著原作,尽纳其中——百眼百物,百口百味,各有所专,各有所取,均能了解和满足读者的人生百好。不拘一格,择优选精,阵容之壮,人气之旺,磁性之强,前所未见。小中见大,感同身受,不才如我,沧海一粟,却至少有23年(前1980-2001,后2008 -今)的“订阅史”、 “发表史”;就连我教过的研究生、本科生也能一道朝拜圣殿,研究成果得以登堂入室。前一时段,我发表36篇古今中外世界名著的艺术鉴赏和学术研究文章(约有22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等转载);后一时段是近两年,发表两篇论文。我远处东南海隅侨乡,没有“通途”,没有“阶梯”,何得“青睐”?——学术知音,鉴赏共鸣!办刊编者,审美主体,乃审美对象之知音——惟此始能提升鉴赏研究境界,为高标准的《名作欣赏》所接受;知音编者看重作者学术品格、学识深广,即可“选优”、“取精”,提高“发表率”。此其一。其二“秘密”,在《名作欣赏》鉴赏、研究“爆发期”之前,我早有文学创作的“铺垫”和“预热”,已有创刊者昭示米·杜夫海纳理论之共鸣: “作品有多少存在才有多少价值”, “作品期待于欣赏者的首先是完成作品”, “艺术家正是为了完成作品才需要欣赏者的合作”。从13岁到“文革”前的学生时代我已创作数十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在省内外发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时我暗中化名写过痛悼小说《小小的灵堂》,最先刊于《福建教育》。粉碎四人帮时,创作两本广为流传的朗诵表演长诗:1977年的《献给老师的歌一福建教育群英大会赞》和1980年的《献给青年的歌》,在省内发表、获奖;并同时于省内发表第一批影评剧评系列。二次“解放”伊始,教学百忙中见诸全国名刊者:第一首抒发文学理想的爱情诗1981年发表于《鸭绿江》;第一篇当代作家全国获奖小说评论1982年发表于《作品与争鸣》;第一篇研究美国小说大师欧·亨利长篇学术论文1981年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之后学术专著《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的系列论文即不断由《名作欣赏》逐期连载。研究《红楼梦》 《聊斋》、古小说,研究白先勇小说、陈若曦散文及其他台湾作家作品,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新秀小说诸多系列,也主要在《名作欣赏》及他刊陆续登载。由此连锁反应,出版学术著作四部,学术新著三部。其中研究欧·亨利被学术界誉为“填补国内空白”,得北大、中国人大、华中师大、厦大等教授和评论家佳评。因而有了获奖、评职称与主参申得华侨大学中文系第一个硕士点的成果。倘无先期实践的曲径通幽——在读写中“完成作品”、发现“价值”、“需要欣赏”,古今中外兼顾,又何来连锁反应之“爆发”?深谙此道,要求严格,才有双向“互动”,学术“双赢”。为何我在《名作欣赏》的第一篇即被手写体大标题突出于刊首位置,还得周先慎、单复赞赏?——表彰的也正是编者伯乐的审美眼力!新硎初试,即登“龙榜”,岂是偶然?故伍立杨前文又赞“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探幽发微,细加品藻”, “尤以鉴赏钱锺书著作、余光中著作、欧·亨利著作的多个专辑影响至巨”。开拓性,高品位,来自审美要求,学术价值,读者情结。名家新秀,优胜劣汰;百川归海、有容乃大。这是另一成功之道,是我结缘之三因。

结缘三因,内涵外延,也有我与《名作欣赏》读者的不解之缘,所固有的“感恩”焦点和“回馈”辐射,所产生的客观效应。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收到全国各地数十名读者两百多封来信。他们大多是从《名作欣赏》及《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作家网站、google、baidu知道我,心有灵犀,视为知音的:绵阳师院刘讲师“讨教”选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拜个师”;东北师大牟姓、萧姓女生分别求教欧·亨利小说,请教研究文学新秀小说拙文;浏阳十一中男生吴某谈到我《绿色爱情密码》的启示及爱情的痛苦,要求帮助解脱;零陵师专女生李某因读《绿色爱情密码》而向往美好爱情,要求为她找个理想伴侣。东方出版中心何姓女编辑约稿: “我于《名作欣赏》上拜读先生《红楼梦》的系列研究及《汉魏六朝小说名篇探赏》一文,深羡才情及卓见……很想将此类文稿结集出版。”盱眙某小学女教师寄来书稿请教: “渴望飞翔”,启悟“飞翔的方式只有一种——读书,写作”。晋江英林小学洪老师寄来习作说: “在《名作欣赏》上拜读大作,尤其是解读欧·亨利及白先勇女性小说等系列,更是入木三分,真让我赞叹不已!”上海旅游高专许姓则寄来读评: “我非常欣赏欧·亨利的《重新做人》。读了您在《名作欣赏》的鉴赏,非常佩服,真正做到‘不谬作者之意’。尤借人物原型展现欧·亨利创作观与表现手法,即您说的‘超脱于灾难深重的生活现实而赋予小说理想结局和浪漫色彩’。”……作为“刊史见证”,研究生为我搜集整理读者来信和学术界评价几万字资料,于2007年寄给吕晓东副主编。而其中各有四、五十封来信的,我每信必回的,则有典型二例:

河南开封卢欣欣,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中学生,在《名作欣赏》1988年第2期读到拙作《在美国牢狱中诞生的作家》,爱上欧·亨利小说,每天在语文课前组织文学社同学轮流朗读这篇文章——每当读到欧·亨利笔名由来时就哄堂大笑。他们订阅《名作欣赏》,研读欧·亨利探赏系列,写读后感,掀起“欧·亨利热”,创作热情高涨。后来她从河南大学(本科生)到郑州大学(研究生)到毕业到工作,长期通信。她信中说: “我曾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晚间节目‘子夜诗会’,诗人叶延滨评价这个节目有三绝: ‘选诗是一绝,播音员的朗诵是一绝,所配音乐是一绝,三绝相得益彰,天衣无缝。’我想欧-亨利的小说是一绝,王仲年的译作是一绝,您欧·亨利研究论文是一绝,发表您系列论文的《名作欣赏》品位高也是一绝,有四绝……”(1999年4月2日通信) “《名作欣赏》上您的文章,每一篇都很精彩,从您的文章里感受欧·亨利小说的技巧和玄机,从欧·亨利小说中去体验那种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升华。我也能从您对欧·亨利小说的‘二度创作’中感受到您的才学……” (1999年6月9日通信) “在郑大校园里看《名作欣赏》,忽然就想起您和欧·亨利,记得我在纸上写:您和欧·亨利是跨越时空的俞伯牙与钟子期, ‘高山流水’, ‘此情可待’。也许您也盼望着若有可能,能与欧·亨利‘何日一樽酒,与君细论文’吧!”(1999年9月12日通信) “您在古代文学方面造诣很深,我看过您《名作欣赏》发表《红楼梦》系列论文和评论汉魏六朝小说、宋代小说、《聊斋》等系列论文。真心希望能借您的慧眼为我指点一二,做我的‘编内’导师,我做您的‘编外’研究生。” (2001年2月4日通信)……此后她还寄来河南报刊发表的《夜读》 《怀想李贺》等和《名作欣赏》发表的《欧·亨利的中国知音——评(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现在她是某著名编辑部主任、责编,至今未曾见面。

江西某监狱景××第一封来信曾刊于《名作欣赏》,加编者按: “下面刊发的一封读者给本刊作者阮温凌教授的来信,出自一位服刑人员之手。他阅读了阮教授刊发于本刊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系列探赏文章,尤其是有关《重新做人》一文后,感悟良深,激发了重新做人的信念,并渴望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从中领略人性美、人间爱的真谛。作为刊物编辑,我们也为之欣慰与感奋。深切感受到: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之世,向社会提供不合任何污染的纯净的‘绿色’精神食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是我们不容轻忽的社会责任。”他原是爱好文学的高中生,由于不自爱,在爱情上犯罪,判15年徒刑。《重新做人》写一个撬保险库的强盗,释放后于偶然际遇得到爱情感化,又于偶然冒险救人于难而感化了搜捕的侦探,得到重新做人机会。其生活原型是一个清秀漂亮的强盗。当时发生一起抢劫几百万美元的轰动案件,州长下令请撬保险库专家,找到监狱的漂亮强盗——这原是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苦孩子,在饥饿中长大,第一次入狱只因偷了只值一毛钱的饼干,已坐牢16年,晚期肺痨快要死了。孤苦无靠的老母悲伤盼望16年,终未得见面。他开启保险库有绝招,不用先进工具,只用指甲。州长保证打开保险库后就释放他,让他重新做人。就这样,他在10秒钟之内开启了装满巨钞的保险库,打破了自己的记录。但就在10秒钟之后,州长变了卦——开启保险库的专家一回到监狱就死了。当棺材运出时,心碎的老母在冰雪中呼天号地,摇摇晃晃,愤怒的监狱都震荡起来。开启保险库开拓了《重新做人》的艺术天地,走出新人形象,闪射人性之光——有少女和爱情,有青春和鲜花……在通信中,为了治病救人,让他重新做人,[来自wwW.lw5u.cOm]我以人道主义情谊鼓励他勤学苦练,帮助他提高文学与写作素养,刻苦改造。他按我帮助的愿望去做,发挥一技之长,表现积极,在监狱办墙报配合做宣传教育工作,精神生活充实。由于改造良好,他已三次获得减刑……

结缘三因,内涵外延, “感恩”焦点,“回馈”辐射,除了客观效应,也有我的主观行动——把爱刊、读刊、写刊化为实际行动,利用教学、讲学和学术活动机会,推荐、宣传《名作欣赏》的学术价值,现身说法,扩大影响。讲授自编著《台港澳小说研究》 《台港澳诗歌研究》的研究生主课和学位论文指导,主讲本科生自编著《外国文[来自Www.lw5u.com]学名家名著研究》及论文训练,先后兼授全校七门选修课大班各有三、四百人一均结合学科专业,强调订阅研读《名作欣赏》之必要。研究菲华作家林健民,林老首次购运《名作欣赏》50册在菲律宾文学界教育界传播。台湾大学要收藏我研究陈若曦和白先勇等台湾作家的国内外杂志,我搜集发表的《名作欣赏》9期18册两套,要带往台湾促进两岸交流。中国作家协会介绍“深入生活”,接触各地文学青年,不忘推荐《名作欣赏》;多次受邀为各地重点中学师生、文学社、高中生开讲世界文学名著鉴赏与研究等专题及高考前相关学术讲座,结合讲读《名作欣赏》文章,激发订阅研读《名作欣赏》的热情。应邀出席加拿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深入生活”成果之一)在国际学术季刊发表,论述事例写道: “扩大世界名著审美视野,提高文化素质,指导高考作文和文学社创作,深入实际培养小施、小华等文学苗子,捐赠华侨华人文学作品及研究著作书籍,推荐加拿大国际学术季刊《文化中国》及《名作欣赏》读物,和谐校园洋溢师生爱心亲情……”“深入生活”的文化之旅, 《名作欣赏》伴我行一我希望多发现几个热爱欧·亨利、热爱《名作欣赏》的“卢欣欣”。

一炷心香,可扬芬百代。我的“主观行动”和“客观效应”,有我学术态度的虔诚,是遥献《名作欣赏》 “而立”刊庆的小礼物。小礼物凝聚真、善、美,有人生回眸,有理想寄托。因而我把“讲述”写成一篇“名作欣赏”——是对《名作欣赏》的欣赏,欣赏的欣赏。

2009年4月26日于华侨大学回音湖畔。

阮温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监事,华侨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纪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