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手指”上的风景——读丰子恺的散文《手指》
杂志文章正文
“手指”上的风景——读丰子恺的散文《手指》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一直以来,我对川吉幸次郎描述丰子恺先生的那句话——“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颇感不快。尽管这一言辞充分表达了那位日本学者对丰子恺的赞叹与敬慕之情,但在我看来,它还是遗憾地多了一个“像”字,去掉了“像”字的“现代中国最艺术家的艺术家”,才更能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丰子恺先生的感觉与印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恐怕带有偏狭意味的一种判断与选择。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觉得阅读丰子恺的散文,无异于一次愉悦、美妙而又充实的精神旅行。它总能给喧嚣繁琐的心绪以平静和简单,给欲望躁动的灵魂以冲淡和落定,给异化迷途的人生以童真和佛光。如此众多的内涵与意蕴,则又往往被作者浓缩于一篇寥寥数百字的短文之中,在轻松自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之际,完成意义的凸显和人生的阐释。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无疑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关于艺术理念的一个生动注脚,即“艺术的价值在于以简明的表现手法对生活做出诗意的、宗教的或哲理的阐释”。我坚信:能将简单与丰富浑然一体,能把晓畅与深刻融为一炉,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家才具有的才智。在这方面,丰子恺无疑是现代中国艺术家的楷模。

《手指》就是一篇十足的“丰子恺式”的美文。像许多丰子恺的散文一样,《手指》率先给人以心灵撞击的,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之后,自然跃于纸面的那一宗教意蕴或哲理。《手指》大部分的篇幅,是作者对五根手指饶确兴味而又吸人眼球的描绘,我们的阅读也会因这样的文字而情趣盎然,轻松愉悦。就在我们为这样机智俏皮而又句句在理的叙述击节赞叹之时,文末的“意旨”适时而出,又把我们的阅读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采菊东篱下”已是不错的景致,“悠然见南山”更令人怦然心动。“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一从我们熟视无睹的五根手指中提炼出的人生哲理,使读者好像忽然领悟了此前丰子恺之所以如此细致与耐心地描摹手指的用意。我们最初的强烈冲动,就是自认为在这一哲理之中,找到了解读《手指》的秘诀或钥匙。当美妙的感性体验忽然收获了理性的智慧,阅读的满足感与崇高感也油然而生。相信最大众化的读者,也一定不会疏漏这一文章的“灵魂”,并对之颇有感触与玩味。

被五根手指中的人生真谛所感动,这只能算作阅读《手指》最初的审美体验。随后我们会自然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一平日我们熟悉得起腻、通常不会再去深究的生活道理,到了《手指》的文本里却能让我们如此心仪与感动?《手指》所演绎的“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即使在小学生那里,应该也不稀奇;而在成年读者,它甚至已成为人们烂熟于心的陈年老调。换作平时,这种道理的宣讲弄不好就会激起受众的反感;然而,一经《手指》的传载与折射,它却别具质地、风韵和力度。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离不开丰子恺独特的“人生艺术化”的心境和长于小中见大、凡中见真的艺术功力。因为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现实不仅褪去了弥散的俗气,同时也转换为与人关系不那么直接的被审视的对象。这为从现实中发现真理,准备了必要的距离。与此同时,丰子恺又特别喜爱把艺术的眼光投诸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特别能从身边的平凡琐碎之事物, “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乐趣,感悟别人不曾感悟的况味”。“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丰子恺:《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丰子恺的这种艺术自觉,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审美的光晕。区区手指,因丰子恺“艺术眼光”的过滤,已不再是沾染着油盐酱醋之味的“生活之手”,她们转而成了“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酸甜苦辣之人生体味的鲜活的生命体。阅历如此丰厚的手指,自然拥有了无限的生活哲理,而丰子恺在文末对某一“手指哲理”的点拨,就不仅显得平易亲和、水到渠成,而且还特别真切和富有诗意,所以也就特别能打动读者。

丰子恺在“手指”上发现的无限与永恒,确实令人惊叹与回味。然而在我看来, “哲理”远非是《手指》最重要的元素。若我们的审美空间只是被这一具体的哲理全部填塞,我们的冲动为之而麻痹停留,则无疑降低了《手指》作为丰子恺散文经典之作的价值,萎缩了其更为丰富的“弦外余音”。《手指>让我更为之震撼的,是浸润在字里行间的丰子恺先生那种“人生艺术化”的立场与姿态,那种用童真的眼光来打量世间万物的气度与境界。

关于“艺术”与“生活”,丰子恺始终认为, “艺术给人一种美的精神,这种精神支配人的全部生活”。 (丰子恺:《艺术必能建国》)在丰子恺看来,任何生活在“美的精神”的“支配”下,都会焕发出一种诗意,都是一种艺术。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一切生活皆艺术”的胸襟和度量,丰子恺身边的日常生活,自然陡生诗情画意;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的无足为奇的手指,到了文本中也就有了那种令人咀嚼不尽的“趣味”。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中指在“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这些文字不仅塑造了五根容貌各异、形态可掬的手指,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小事物观察与欣赏的程度。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闪耀的则是丰子恺先生可贵的对生活诗意的虔诚,对某种脱离了物质欲求的艺术人生的自觉。丰子恺曾自述道: “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现在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以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丰子恺:《家》)我理解这里的“趣味”即是一种“艺术的心境”。这种从不“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的精神,激荡着丰子恺先生作为一名“最艺术家的艺术家”的本色。因此,是五根手指上的“乐趣”,使我们获得了更大的愉悦与享受,同时也激起了我们更多的感动与敬佩。

也正是有了这种对待现实生活的姿态与境界,《手指》中那描绘五根指头的语言,远较文末点明题旨的那段话来得浪漫、玄想和富有诗意。这些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张力的语言值得反复玩味,也经得起细细咀[来自www.LW5u.com]嚼。五根手指活化为五种不同的人生方式,它们仿佛就是一个微型的人类社会。大拇指“最肯吃苦”;“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 “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大拇指的这种形态,自然让我们想到了那些勤于劳作、不事张扬、口笨木讷、内心敦厚的老实人。食指则更像一个冒险家。 “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似乎就是冒险家必要的外形条件;而“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 “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 “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些又无异于冒险家具体的人生经历。与中指相匹配的,可以是“肚肠”较多的政客或野心家。这些人长于名份,短于行动,一如中指的“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无名指[来自wwW.lW5u.coM]和小指则可视作现实生活中的“小资”。他们“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他们讲究生活的细节与情调,尽情享受“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抚丝竹”之高雅,但这等“风光事”,又实在是现实生活中的“附庸”。

五根手指的描绘中也闪烁着“理解生活”的哲学。中性、宽容而又幽默的语言,既显现着对老实的“大拇指”的尊敬,也渗透着对狡猾的“中指”的理解。不同的“手指人生”,在《手指》的语言里都得以洗涤、纯化,最后凸显出“包容万物”、 “理解万岁”的生命之真谛。诚如文本中所言,手指虽“有如上的差异”,作者“却无爱憎在其中”。不论是默默无闻的实干家、敢于闯荡的冒险家、工于心计的阴谋家、纤弱多情的艺术家,他们共同构成了世界之多元大干、生活之色彩斑斓。正是有了这样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世间才有了那么多让人为之动容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上帝的眼中,在诗意的普照下,他们都是鲜活的、稚嫩的、充满生机的。五根手指的刻画中还传达出某种带有宗教意味的永恒之爱,这又可理解为继“理解生活”之后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丰子恺用清澈而童真的语言,完成了“现实社会”向“手指人生”的艺术提炼;并让人由对“手指社会”的亲近与玩味,转而生发对“现实人生”的珍惜与爱护。这种源于艺术的感召的爱,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纯粹而无限的大爱,足以让人深感震撼。

丰子恺就是这样, “他只是平易的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赵景深: 《文人印象·丰子恺》)。对于读者来说,这种“美”既是人生智慧的启迪,又是艺术效果的熏陶。这种“美”,我们在丰子恺的散文里感受又特别强烈。丰子恺对生活的满腔诗意与忠诚,锻造了他“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的敏感,也铸就了“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 (谷崎润一郎: 《读(缘缘堂随笔)》)的才能;而丰子恺对现实人生近乎于儿童般的观察与倾述,又使其散文有了简易、干净、朴素之美。这样形神兼具、能于平凡中见神奇的文字,我们读后很难不打下烙印。散文《手指》一如丰子恺清净如水而又意蕴丰厚的漫画,它是极其简洁明了的,亲切自然、充满童趣的文字,就如其漫画中质朴简易的线条与构图,在整体上,它似乎让人一览无遗。但《手指》又是极其丰富深刻的,简约、流畅而略带夸张的行文,洋溢着的是多种可能的智慧或哲理,它像我们看了漫画后的那“会心一笑”,里面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手指”上的风景,美不胜收,让人回味无限。

俞晓霞: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杭州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