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命的巅峰叫“使命”——读《相约星期二》
杂志文章正文
生命的巅峰叫“使命”——读《相约星期二》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62        返回列表

/杨思卓

引子:让生命告别平庸

人生在世,就是从现实到理想的一次旅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人生多少事,都付无奈中?记得有一次,同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喝茶,他同我讲:杨教授,我看你著书立说,活得有滋有味,我们天天赶着做节目,一壶陈茶,泡了十年,都没品出啥滋味。

这话让人很感慨,你说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一睁眼,一闭眼,一天就过去了;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就过去了。心中的理想很精彩,外面的现实很无奈,让许多人遗憾终生的,就是走不出这平庸,脱不了这无奈。在大洋的彼岸,有一位叫米奇的美国人,也曾经是16年平庸无奈。可是,当他遇到一个叫莫里的老师,结果命运突变,平庸变成了精彩,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皈的《相约星期二》,就演绎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是美国人米奇·阿尔博姆,米奇大学毕业后在媒体混了16年,日子一直过得很平淡。一次偶然,在电视采访节目中看到一位老人,患了一种不洽之症:肌肉萎缩(AIS)。这人怎么这么眼熟?这是我大学的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名字叫莫里·施瓦茨。记得老师对自己很好,毕业时约定去看望老师的,只是这16年一无所成……人要死了,我得去看看他。

接下来,每逢星期=,米奇都要飞行七百英里,来到教授家里,干嘛呢?一是看望病人,二是求教老师。十四周后,老师去世了,学生发达了。

接下来,米奇写出了一本新书《相约星期二》,一下子就成了全美畅销书,热销一千万册,这是出版业的奇迹,一般的书也就是万把册。然后是他第二本著作《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The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成为全球畅销书,并且拍成了轰动世界的电影,2006年写了一本《一日重生> (For One More Day),又是大红大紫。

这本不到200页的《相约星期二》,是怎样影响了世界的呢?

多少次婚礼和葬礼上,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诵读……

N多个不肖之子看完本书,流着眼泪对父母说Sorry……

余秋雨先生读罢,动情不已,洋洋洒洒写了16页的序,热推……

我也曾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人,正值中年,却患了癌症的政府官员。不治之症让他痛,世态炎凉让他恨。读了这本书:他有什么感受? “让人淡忘痛恨,让人体会美好”。

在这本书里,莫里教授到底讲了些什么?怎么就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如此不同?这些变化会在你我身上发生吗?……

米奇将莫里教授的课程整理出来,写下了(Tuesdays With Morrie),直译:“星期二”和莫里在一起。中文书名翻译的比原文要好:《相约星期二》。要说自己也算是读书不少,见多不怪了,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流下泪来。究竟它有些什么看点呢?

看点之一:有一种迷失叫“想要”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生的旅程中奔波,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怀疑过这一点。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吗?

莫里教授看透了这些: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

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

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

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

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

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怎么办呢?莫里的态度很明确啊。

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判断,不允许任何

能言善辩的旁人和从者如云的诱惑,来代替自己

的选择,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高水平的老师怎么教人呢?往往会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法,一种是醍醐灌顶,一种是当头棒喝。莫里这一段话,就是当头棒喝。

反思人类的行为,所谓我们的需要,经常是他人的圈套:你本想到商店里买一个普通包包,出来的时候,却拿了一个价格贵10倍的LV,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诱惑?你本需要天伦之乐,却不远万里送孩子去读哈佛,是你的需要还是美国文化的诱惑?培养更棒的孩子,买更好的房子,换更好的车子,你肯定自己没有落入“他人的闹剧”吗?反正[来自wwW.Lw5u.coM]我是不敢肯定。

我的一位老领导,颇能抵制诱惑。他说我绝不送孩子出国,花光一辈子的积蓄,就为欧美培养一位公民,喝醉酒了才这么干。我听了特佩服。后来呢,还是架不住老婆的闹腾,送孩子出国留学,且花了大价钱,进了美国一所名校。有一段时间,这位领导天天拿儿子说事,以此傲视同侪。后来不说了,他秘书私下跟同事透露:那位公子哥持刀伤人,被学校除名了……

你看啊,潮流够厉害吧。这不喝酒的人,一旦喝起来,比别人醉得更凶。

再看看,那些所谓标准成功的人士,总是戴着面具,天天这个“装”啊,装来装去,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听员工叫他的名字,竟然火了:我的名字也是你叫的吗?要叫董事长!

我的天哪,“董事长”,你好厚的盔甲、你好重的面具呀。最快乐是人,不是神。自己也做过多年领导,有一点感受: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你想啊,戴着面具,你累,别人也累呀,这放松别人,不就是放飞自己吗?

看点之二:有一种良药叫“微笑”

生活[来自wwW.lw5u.CoM]中有那么多的艰难,生命中有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某某总统自杀了,某某富豪被抓了,某某明星涉毒了……经常冲击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相约星期二》里,莫里开出的良方是: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米奇边听课边拍打老师的背部,目的是要拍打出肺部的毒物,而且根据理疗师的要求,拍得很重。这时莫里说话了:

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

爱徒接过恩师的幽默,说:

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时给了我一个B!再来

一下重的!

设想着死亡后火化时的情景,英里更幽默: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最后一堂课,恩师希望爱徒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爱徒说:

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说的话了。

恩师说:

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

烦问题,我已做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

这是课外作业……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

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死亡原来也可以如此诗意!莫里教授身患绝症,而心理如此之健康,而我们好些人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但干嘛嘛没劲,是不是我们的心灵已经患了绝症呢?

读者常常被书打动,好书怎么打动读者呢?动脑和动心两种方式必居其一:有些书呢,让你动脑,你领悟真理;有些书呢,让你动心,你体验感动。看《相约星期二》有什么感觉呢?醒悟并感动着。读书能读出这种感觉,一个字“爽”!人生能活出这个味道,一个字“棒”!

看点之三:有一种境界叫“自然”

假设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一天,让你自由安排,你会做什么?到珠穆朗玛峰上看世界?坐宇宙飞船游太空?做一件轰动世界的事?

莫里的选择,平常的再不能平常了: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

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

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

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

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

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

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

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看到这里我就想啊,《相约星期-》是一本美国人写的现代书啊,这是什么境界?明明就是道家的境界啊。你可以想象:一位现代西方的教授,正与万里之遥的东方,千年之远的老子击掌而笑:“道法自然”!我就在想啊,在这充满诱惑的商业社会中,需要一杯不知足的烈酒,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是不是也需要一杯知足的清茶,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呢?

看点之四:有一种爱巢叫“家庭”

我们需要一个家吗?有人把家庭看成围城,甘愿做单身贵族,有人拥有家庭,却怀有许多遗憾,莫里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他对家庭的理解是温暖的,他说:

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

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

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

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

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

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知道有一个

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

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靠着家庭的温暖,面对黑色的死亡的莫里,一派金黄色的心态。他说:

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

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

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

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

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

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如

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这里又分明是佛家的境界了:在佛学大师看来,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的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莫里正是有了这种与佛学相通的智慧,能够把别人眼中的悲剧变成正剧,甚至喜剧,更高明的是,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

看点之五:有一种智慧叫“原谅”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难免受到伤害。一想起来某个人,就让我们痛恨不巳。莫里也曾如此痛恨过。但弥留之际,他后悔了。老友曾让自己伤心,多次要求和解,均遭自己拒绝。现在他想和好如初,遗憾的是老友已经死去。于是莫里哭了,但智者的泪水刚刚流过嘴唇,他又有了更高一层的醒悟:

应该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

当学生问: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呢?

老师的回答够简单:

与生活讲和。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多少人不肯宽恕别人,也不肯原谅自己。不肯与生活和解,也不肯与自己和解。在痛恨中生活着,受伤的那个人只能是你自己。和解吧,别苛求他人,也别为难自己了。人生如棋局。对于生活之棋、事业之局,英里的理解,让我联想起日本围棋泰斗大竹英雄的一句话:当你由勇于胜到精于和的时候,你的棋艺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美中不足:可以再精一点

这种读书有点像谈恋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本书好,那就一好百好,所以读者需要看进去,也需要跳出来,看看它有没有缺点。我发现作为卖书的荐书,那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可以理解,我几乎没有看到一本书,说是出版社忠告市民,此书有碍于精神健康。思卓书坊不忌讳和读者说说不足。总的看来《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相当精彩,但是还有那么一点暇疵。比如说,有些地方读起来还是有写流水账的感觉,看来还是注了一些水的。怎么会好一点?作者可以加点“伴侣”和糖啊,比方加一点精彩点评就好。或者干脆少加点水,让书再薄一点。呵呵,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读家点评:有一种巅峰叫“使命”

在一次CEO读书会上,大家分享这本书,有人疑惑:“杨教授,《相约星期二》,很少谈成功,为什么会让莫里和他的学生米奇都成功了呢?”

读书贵有疑。这一问,就把妙处问出来了。是啊,十四堂课,都是在谈感情、谈死生。无一处是谈谈拼搏、谈成功。这正是东方佛学里最上乘的教学方式,叫“不说之说”。意思是所谓大师,就是行住坐卧、待人处事,无一不是说法的人。你看莫里,他的行为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智慧。莫里讲了一辈子的课,默默无闻吧?米奇打了十六年的工,平平庸庸吧?但生命中最后的十四堂课,让两个人都名满天下。

做网络红人,要很黄,很暴力;做醒世哲人,要很蓝,很智慧。

我本来是不太赞成追星的,“我爱你,爱着你,我的眼里只有你,嫁人就要嫁给你”。哎呀我老天,这样追星有点胃酸。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就想啊:可以追星啊,但是追星有档次,人生才能上层次。我写了一幅对联,送给还在成功半路上的人。上联是“追星要追老莫里”,下联是“做人要做小米奇”,横批是“SLlper star”!

生命平庸,差在哪里?只因缺少“巅峰”,这个巅峰,就是使命。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的十四周,登上了这座巅峰。同时指引他的学生,在生命的半程就登上了巅峰。《相约星期二》里,莫里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告诉更多米奇们,什么叫做使命。这和佛家的两种爱人的方式有相同之处:一种叫做财布施,将自己的钱财给人,常人往往这样做,但是钱财迟早会花完啊;另一种叫做法布施,将智慧给到人,智慧是花不完的财富。啥叫常人,啥叫大师?用一人之智点燃万人之慧,这就是大师。

人有两种活法:第一种是因生命看淡使命,使命就会落寞;第二种是因使命看淡生命,生命就会升华。而莫里,无疑是让生命升华的那种人。问题是,写高人不难,难的是“高而不远”。真正的高人,可以“敬而近之”。有一种并不孤傲的高度,有一种并不刺眼的光芒。人这一辈子,都能像米奇一样大红大紫吗?未必。做不到怎么办?《相约星期二》启示我们:可以学莫里啊。“因成就他人而成功”,不同样可以“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吗?

这些,也算是对“思卓书坊”这档读书栏目的宗旨的“不说之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