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书戏”人生——访吕敬人先生小记
杂志文章正文
“书戏”人生——访吕敬人先生小记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颜炼军

一个寒冷的冬日,我有幸陪同山西《名作欣赏》的主编续小强去京东拜访当代书艺设计名家吕敬人先生。

提起书艺设计,我们可能会想起雕版印刷,想起线装古籍,想起许多记忆中漂亮的书。想起许多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手艺活。的确,在流水线生产成为主流劳动模式的现代社会,劳动的崇高性已经不再被强调。劳动成为消费链条上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行为,因此,许多作为手艺的劳动,已然丧失了自在的价值,它的价值必须常常被枯燥的经济和消费标准衡量。浸泡在这样的处境里许久后.访问吕敬人先生.让我颇有所得。因为,他对于书之美所做的工作.是一种逆势而为的姿态,在现在的图书流通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每一本书承担如何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才能让书不止是一个卖场里的商品,还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气质?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吕先生,早年修习油画,出身书香世家.周身弥漫着儒雅。同时,他们这—代人独有的岁月刻痕,也不时再现于他的举止言谈中。近五十六年来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灾难,都曾充满他们,他们亲历了革命意识形态与消费意识形态之间最深刻的裂变,革命象征主义式的纯粹,让他们获得了对艺术和手艺活崇高性的最初理解,这种崇高性的体验,在他们转向另一种崇高性的寻找时,一定起到了隐蔽的作用。吕先生对红色时代留下的书艺经典赞赏不已,在那个一切艺术行为、乃至生产行为都没有消费观念的时代.书艺在一批最杰出的老派艺术家手中得到传承和发明,同时,又依赖革命和政治崇高话语的纯洁性获得了独特的生命力。在一个消费枯燥地扫荡一切的今天,这更让人怀想不已。消费社会大面积的降临.对这种纯粹的快速分解,又让吕先生这一代艺术家在适应分裂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调和方式。因此,他们手中的艺术克服,包容和越过[来自Www.lW5u.com]这些苦难和丰富所获得的纯粹和因地制宜性在当下的文化生产中,显然担负了一种稀缺的象征意义。吕先生的书艺之道,正是这一因地制宜性在书艺领域的体现。

我们从户外的严寒钻进了吕先生书香四溢的工作室.四面八方的架子和墙壁上的各种书艺婉转地接纳我们惊奇的目光,书作为形式的美妙,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唤起我对于书的另一重享受。在吕先生看来,书作为一件[来自wwW.Lw5u.com]纸质工艺品.它具有不依附于书籍文字内容的独立性。如何创造性地把书籍的内在文字和观念转换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书艺之道的枢纽所在。艺术本身的魅力正是将各种观念形象化,或者在形象的编织中,生成各种可能的观念指向,只是方式不同。一本美丽的书,正是内容与装置的形式之间的和谐品。但是.当代图书出版的流水线化,图书作为商品的性质被过分强调,传统书艺中所具有的那种从容性消失了,作为艺术的书艺设计所必要的精致的浪费,常常被缩短了。书艺设计成为图书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机械的工序,它作为手艺凝聚的精致和独特气质被稀释在单一急速的加工模式中。

然而,吕先生说.自己是一个手艺人。就像一个导演,每一本书在他这里,都是一出精心制作的戏剧,色彩,线条、结构,图像等,都要找到最符合自己的角色,在一本书的文字之外寻找到与文字最为亲近之处.同时也增加了文字之美的位置。他的工作室要承接各种图书设计的任务,要在市场的运转速度和艺术设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让一本书在自己的理念和手艺中寻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肉身。

现在,被聘为清华美院教授的他,又要将对于书的设计,转移到对学生的设计中。同时,他也常常将教学的方式移用到工作之中,融洽的工作氛围和长幼关系.使得他的工作室也成为一个修养文化的雅集之地。吕先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与美院学生的教学相长,他常常在学生那里吸纳朝气和创意,并鼓励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手艺建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方式。谈起学生.吕先生更显示出仁者之风,他宽厚与天真.纯粹与博爱,一定如他导演的无数杰出书戏一样,给年轻后辈们揭开自己向往的人生戏剧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