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不起,别原谅
杂志文章正文
对不起,别原谅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马小淘

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据说欧洲的严肃小说作家也难以登上销售排行榜,我们已经习惯把作品分成两部分,纯文学,畅销文学,好像文学无非这两类,这么分天经地义。例外总是有的,有个家伙不仅怀揣布克文学奖之类诸多分量颇重[来自WWW.lw5u.com]的奖杯,还在销售排行榜上独领风骚达半年之久,甚至有夸张戏谑的说法,说他的小说就像地铁通票一样,人手一册。是谁可以既严肃又畅销,轻巧巧打了个通关?这个狠角色就是——麦克尤恩。他那部在排行榜上跨年称雄的作品便是——《赎罪》。

坦白说《赎罪》算不得我十分喜欢的作品,甚至只说麦克尤恩,我都更喜欢《水泥花园》。书中占据三分之一篇幅开头,一百好几十页绵绵不绝地描写着那个看似平凡的夏日。繁复得简直令人生疑,那洋洋洒洒叙述一天的文字,我看了不止一天。当然,反过头让我慨叹麦克尤恩老奸巨猾的,也正是那看似庞大得过分的开头。那是惊心动魄不堪回首的一天,他埋下层层线头,以被遮蔽的真相,扭曲了几乎所有人的一生。少女布里奥妮穷尽一生也无法救赎的罪孽,那一天,是起点。

把它改成电影吧,他的小说已经数次被搬上荧幕,导演一贯中意麦克尤恩。要怎么规划呢?沿着小说的路子,用三分之一篇幅反复打磨那一天?当我在电影院抱着爆米花对着宽荧幕的人性原罪与战地悲歌,惊喜不至于,眼泪还是准时来了。没什么神来之笔,但至少并不缺少什么,三百多页变身两小时,面面俱到已然不容易。

早慧、神经质、自以为是的姑娘,多半并不讨人喜欢。并且以我算不得阅人无数的经验,她们常常不好看。导演显然同意我的观点,不然布里奥妮不会果然长得那么平凡。诗情画意的英国乡村,她就那么焦躁地出现在十三岁的夏天。

鲜有丰富的表情,却有纠缠的内心。布里奥妮不自知地将故事推向好景不长的轨迹,却以为自己不过是诚实、坦率、对大家负责地交代了所见所闻。她偷窥了罗比写给姐姐的含着污言秽语的信,遥遥望见了姐姐在罗比面前褪下衣裙,甚至撞上了罗比在书房侵犯姐姐。无疑,这个仆人的儿子虽然在父亲的资助下读了剑桥,依然是个不折不扣的下流坯。恰巧也是那一晚,风骚的表姐罗拉被强暴,布里奥妮成了暗夜里唯一的目击证人。短暂的大惊失色后,布里奥妮滤去真相的迷雾,以少女式的自作聪明,言之凿凿将罗比指控为想当然的凶犯。可怖的是,她说的不是“我估计……”,她咬牙切齿地挤出“我看见……”

灰蓝的眼珠闪烁着小野兽般的敏感和不近人情,布里奥妮以妄想式的武断,将那个夜晚变成幸福转向凄苦的转角。她的指控将罗比送上呼啸的警车,进而推向血腥的前线。早熟的少女大都不理真相,她们被怪念头蒙蔽,看不出真正的蹊跷。其实,污言秽语的信本是胡乱涂抹的草稿,罗比不过是误装了信封;赛西莉亚褪下衣裙是因为罗比失手打破了古董花瓶,她恨恨地跳下水池拾捡碎片;那所谓书房的侵犯,是一对恋人终于不再躲闪回避,初次情之所至的肌肤之亲,你情我愿。

罗比被押解离开,凯拉·奈特莉扮演的塞西莉亚身着苔绿色的裸背礼服裙,纸片般清瘦的身影在暗夜的风中孤寂而决绝。然而,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她将被命运削得越来越薄,没有余地回旋。那一天,对罗比和塞西莉亚都是此生幸福的高点,本该一气呵成的恋情刚刚开始就被生生扭断。匆匆确立的爱迅速变成一个回忆里的布丁,在余下的凄苦时光里被一次次假象式地重温,散发着遥不可及却温暖人心的甜润。对于布里奥妮,一切亦然,她穿着洁白的裙子跃上窗台,一层薄泪浮上眼帘,十三果然成为不吉利的数字,远去的警车带走了她的安宁,也结束了她的少女时代。随着成长,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轻率的小魔鬼,曾被幽暗的内心掌控,对后果无力承担。她不得不一次次偷偷承认,她并没有看清楚那个强奸犯。

罗比罪名成立锒铛入狱,塞西莉亚与家庭决裂,这对其实原本或萎缩、犹豫,或刻薄、桀骜的恋人,被推向绝境才现出痴情的温柔的本色。罗比为了删掉档案里莫须有的犯罪记录投身二战,塞西莉亚孑然一身住在贫贱的公寓,成了一名护士。他们为那羞辱性的罪名付出着水深火热的代价。而曾斩钉截铁指证罗比的布里奥妮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开始接受护士培训。她终于懂得自己做了什么,为时已晚。彼时真正的强奸犯马歇尔已和被强暴的罗拉走向了婚姻的圣坛,黑西装,白婚纱,一对虚伪而狡诈的家伙般配地永结同心,甚至发生在那个夜晚的是不是强暴都未必那么简单。光阴荏苒,他们成了德高望重的马歇尔勋爵和勋爵夫人。没有人可以为罗比翻案,纵使布里奥妮已从复杂的幽暗中突围,不断反省,自我放逐,不过是事已至此的消极反应。她可以一句话把他送进监狱,却一百句也无法换他回来。

甚至,在麦克尤恩不断的闪回中,我们逐步补充着不够充分的盲点。原来,让布里奥妮不假思索的,不仅仅是对姐姐的保护欲和少女的狂躁,那所谓的正义感背后隐匿着被忽略的爱恋。她竟然是暗恋着罗比的,所以才对罗比和姐姐的私会怀着下意识的警觉。当她明显地感知到两人的情投意合,便自欺欺人地将罗比归类为无耻、下贱——“某一个早晨,她在花园里向他衷心表白了自己的心迹,随后这事就马上忘到九霄云外了。”——虽然麦克尤恩只是点到为止,却将布里奥妮瞬间迸发的邪恶描绘得更可信。不然,仅仅凭着几个小小不然的误会,她如何就怒不可遏,甚至步步为营,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报复心发挥到了极限。她终于以独特的方式彰显自己的重要,在她和他之间,生生挤出立足之地。或者目击证人不过是自圆其说的借口,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无法压抑妒恨,随便找个机会想害他,由爱而恨。黏稠的爱恋流淌出弹无虚发的诬陷,少女的怨念,让人毛骨悚然。

倘若罗比服完屈辱的刑期,回到塞西莉亚身边,布里奥妮反复虔诚地道歉,纵使经历无论长短的冷战,最终大概可以冰释前嫌。可惜,我在看电影之前已经看了原著,知道麦克尤恩狠狠将布里奥妮推进万劫不复里。当我看到屏幕上她怯生生向姐姐道歉,被罗比冷冷地斥责:“我老实对你说吧。我现在正为难着[来自www.lW5u.coM]呢:该扭断你的脖子呢,还是把你推出房外,扔下楼梯?”我知道这不过是作者虚晃一枪的老谋深算,没有任何惊喜可言。阅读时已被告知,这属于虚伪的光明,一会儿就会被推翻。

是的,当我们真的发现自己错了,最期待的就是受害者歇斯底里骂我们一顿,纵使他们掏出决不饶恕的态度。我们的潜意识还是会接到讯号——看,他骂得中气十足,愤怒里充盈着生机勃勃的生命信息。这就是说,他们终究会复原,我们的错,就算不会一笔勾销,早晚可以变成减法,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罗比还活着,哪怕是满腹仇恨,对于布里奥妮都是不小的解脱。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罗比·特纳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败血症,塞西莉娅于同年的9月在贝尔罕姆地铁车站爆炸中丧生。那年我从未见过他们。”他们历尽沧桑分别死去,谁也无法和谁告别,没有走出那个夏天。罗比没被还以清白,真相永远没法浮出水面。所谓的道歉,所谓的释然,不过是终于成为作家的布里奥妮在临终作品里退而求其次的完满。

罗比和塞西莉亚被那句轻率的证词塞进了狼籍的人生,饱受流离之苦,至死未能相守。布里奥妮以毕生的经历忏悔,却显然于事无补。于事无补几乎是这世界上最残酷的词,尤其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时。布里奥妮的罪其实无论如何也赎不完。在人类掌握了起死回生技术之前,有些罪无法赎,纵使以死谢罪也无济于事。就好像你杀了谁,而后自尽了,对于受害者来说还是枉然。血债要用血来偿。听起来恶狠狠,其实依然很可怜。血债也是偿不了的,血也不行。

甚至可以粗俗地将这个残酷的故事理解为一则寓言:理智需随身携带,不能贸然发狠。我们可能只是头脑一热将想象信以为真,可能只想教训对方一下,却预料不到机缘巧合毁掉对方的一生,自己也别想好过。你轻轻推了一下,他却离奇地掉下悬崖。没人暗示过你,生命其实脆弱无比,那么容易就走向穷途末路。如果不信,看看布里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