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鉴赏文谭 如何赏及具体操作
杂志文章正文
鉴赏文谭 如何赏及具体操作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如何赏?

在读懂作品内容、了解作者意旨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诗词鉴赏的第二步:欣赏,来更深一层地了解其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如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等等。

举个例子,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语言明白通俗,内容也很容易理解,诗人为一场及时到来的春雨而欣喜。这篇作品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呢?又妙在哪里呢?我们来看清代黄生《杜诗说》中的品评:

起联总冒。及时之雨,其喜固宜,然非“知时节”三字,则“喜”意亦写不透。雨细而不骤,

[来自www.lw5u.Com]

才能“润物”;又不适停,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

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字。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村三,三衬四。加倍

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加倍写“喜”字。结句更有风味,春雨润物,无所不及,花其一耳。

前概言“发生”之妙,七、八拖一笔,独惬幽居之趣。三、四是诗人胸襟,七、八是诗人口角。

本领深厚而下笔又饶有风韵。

这段评点,通过对诗中重点词语的分析和理清诗句的前后联系、布局脉络,让读者清楚地看出,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春”、切“夜”,更切“好”。品评者还更深一层地看出,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为“润物”、不求人知的“好雨”,其品格高尚,正折射出诗人自己的宽厚“胸襟”;同时“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那种雨后生机蓬勃、百花竞秀的美好景象,也反映出诗人积极健康的审美“兴趣”。如此分析,说明品评者对这首诗读得透、理解深。

我们怎样才能也像黄生一样读得透、理解深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反复咀嚼,琢磨关键词语所渗透的言外之意。

《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这就是说,创作者把激动的思想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阅读者透过文字,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字是作者用以沟通读者的桥梁,因此,要读深,就必须从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文字人手,反复地咬文嚼字。

诗词由于受格律的限制,更加要求文字精练。诗人总是把他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中有些关键词语,好比是人的眼睛,最能传神,称为“诗眼”,读者尤须捉住细细体会。如上举杜甫《春夜喜雨》诗,黄生阅读时,捉住“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等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出这场春雨“好”在哪里,“喜”在何处;进而体会出诗中表现诗人何种“胸襟”、何种“趣味”,可谓理解步步深入。

(二)揣摩诗心,驱驰想象,沉入诗人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陆机《文赋》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来形容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凝聚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同样,阅读欣赏者也离不开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活动,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沉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许多名篇,往往画龙点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来自www.lw5U.com]》),从“闹”字我们展开想象,会恍若看到那枝头,火红的杏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还会联想到蜂蝶纷飞于花蕊间,好鸟放歌于枝头,有声有色。“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诗),由“绿”字触发联想,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的芙好图景。“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七个字中写了云、月、花还有暗中的风四种景物,又用“破”、“来”、“弄”三个动词提示,从“云破月来”,我们通过联想,恍若望到天空中,一轮明月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忽儿隐,忽儿显;从“花弄影”,我们又恍若看到园中轻风阵阵吹过,花儿在月光下舞弄着倩影,透出阵阵芳香。云、月、风、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温馨的春夜花月图。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香菱读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名句后,浮想联翩,向黛玉、宝玉说:“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午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由于有傍晚歇息于渡口的生活经历,所以读王维的这两句诗,立即唤起她对有关往事的回忆联想,将诗中的“馀”字、“上”字说得有声有色。怪不得宝玉赞她“会心处不远”。她是通过想象,和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尝到艺术想象的愉悦和甜头了。

(三)广读博览,借助他山,在与别人不同见解的对比中加深理解。

《文心雕龙·知音》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见得多,才能识得广。从加深理解古典诗词的需要出发,广读博览是非常必要的:

1、注意阅读不同版本的校勘,从中比较鉴别。

古典诗词由于相隔时远,在传抄和镌刻过程中常出讹误;有的还经过后人妄改。因此,同一首诗词,因版本出处不同,字句往往有异。有的甚至一字之差,便影响到诗意的深浅和诗境的优劣。清人黄生读唐诗,就留心从不同版本的比较中分析鉴别。张籍《蓟北旅思》:“失意还独语,多愁自不知。”是说失意多愁,自言自语,自己还不觉得。“自不知”有的版本作“只自知”。黄生辨日:“有时独语却不自知,极尽失意人盛顿之状。后人不得其解,辄加改易,谬甚!”曹松《南海旅次》:“心似百花闲不得,年年争发被春催。”闲,俗本作“开”。黄生辨日:“花当春而思发,人当春而思归,故心之不闲,与花无异者也。‘闲’字作‘开’,误。”李颀《送魏万之京》有“关中树色催寒近”句,树色,他本作“曙色”。黄生辨日:“惟树色将凋,故日‘催寒’;若‘曙’字,意则费解。”(以上见《唐诗评》)

2、从有关注释和评论书刊中听取意见。

别人的有关注释和评论,会触动自己的思维,甚至会有顿开茅塞之效。有些作品含蓄深造,阅读者各人从不同角度理解,以至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类作品要领略其中精微奥妙之处,确非易事。例如李商隐《锦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这首诗,历来揣测纷纭,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有的认作政治诗,有的认作爱情篇,有的看做咏物(瑟)诗,有的当做悼亡之作,有的说是自伤身世之作。近年周汝昌则认为它是抒写“生离死别之恨”(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而钱锺书则认为本诗乃李商隐抒写自己一生从事诗歌创作的感受和历程,主旨是“自题其诗”,可作“序言”看。(《冯注玉溪生诗集诠评》,转引自周振甫《诗词例话-形象思维》)作家王蒙还提出了试图兼融众说的“无端”说,认为《锦瑟》的创作缘起或动机与内容是“无端”的。究竟主旨何在?当然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清·谭献:《复堂词录序》)文艺作品一般都是形象大于思想,因此,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爱好的人,读同一篇作品,往往都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去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画面,做出不同的判断。只要不离开作品内容,言之成理即可。我们阅读时,完全不必强求一律,最好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3、阅读有关介绍诗人创作故实的资料及诗人手稿,寻找线索。

可以通过阅读记述创作者创作故实的书,如《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宋词纪事》以及历代诗话、词话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例如,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记载的下面一段唐人改诗的佳话: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日:“‘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一枝开”显然比“数枝开”显得更“早”。这里不仅齐己受到教益,读者也会从中受到点拨,得到启示,无意中提高了鉴赏能力。这类事例还有很多。如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载:

王荆公(安石)编《百家诗选》,尝从宋次道(敏求)借本,中间有“瞑色赴春愁”,次道改“赴”字作“起”字,荆公复定为“赴”字,以语次道日:“若是‘起’字,人谁不能到。”次道以为然。

又如,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载:

汪内相(汪藻)将赴临川,曾吉父(曾几)以诗送之,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之句,韩子苍(韩驹)改日:“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吉父闻之,以子苍为“一字师”。(曾几:《汪彦章内翰除守临川以诗贺之》,《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

以上例子中所作修改,或从用字新颖独创着眼,如“赴”字胜过“起”字;或从含意丰薄定夺,如“白玉堂中”不如“白玉堂深”。通过这些比较,我们的艺术眼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诗人的手稿,尤为珍贵。杜甫云:“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可见他是很注重修改的。通过手稿,可以看到作者改了什么,为何要改。可惜杜甫的诗稿我们已无法看到,但有一些间接的相关资料可供参考。例如,关于杜甫《曲江对酒》这首律诗的颔联,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引《漫臾诗话》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李彭)云:尝见徐师川(徐俯)说,一士大夫家有杜老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以“落”对“飞”,比原句对仗更工稳;着一“逐”字,更将落花与柳絮纷飞、交相追逐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可见阅读诗人的稿本,掌握诗人运思之脉络,会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这里引用清人刘开的一段话,作为这一小节的结束,刘开说:

读诗之法奈何?日:从容讽诵,以习其辞;优游浸润,以绎其旨;涵泳默会,以得其归;往复低回,以尽其致……不惟熟之于古,而必通之于今;不惟得之于心,而必验之于身。是乃所谓善读诗也。(《刘孟涂集·读诗说中》)

如何具体操作?

相对于以上理论意义上的鉴赏学的建立,下面来谈谈实践层面上的具体鉴赏。具体,意味着不笼统,不抽象。应当说,鉴赏,是一门艺术,非要将其变成一门技术,从根本上是一种后退。艺术是什么?我认为,艺术是一种让人感到惊叹的力量。如果是人人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了。

但前人也说这样的话:“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什么意思呢?就是宋代江西诗派倡言的“活法”。所谓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既要掌握鉴赏的规律等,又要有创造性,即自出新意,而不为规律所束缚。另外应当在豪放之外,表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即“妙理”。

如何进行具体的鉴赏呢?不妨按以下三个步骤具体操作:

(A)写什么?(内容):读懂诗歌

(B)为何写?(情感):抓住主旨

(C)怎样写?(写法):探讨艺术

也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来具体操作:

l、理解: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2、感受: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3、鉴赏: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格律要求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

4、探究: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5、背诵: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

同时建议:

第一,加强吟诵涵咏。吟之为言,呻也,哦也,歌也;而诵是指有节奏地诵读。二者相比较,吟一般较长,重在音乐节奏;诵一般较短,重在语言节奏。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兼歌诵。”就是说有些诗(包括词)适合歌吟,有些则适合诵读。吟诵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唐宋诗词学习手段,也是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唐宋诗词教学方法,同时,抑扬顿挫合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相关书籍推荐: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

(2)徐培均主编《唐宋词吟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1年5月。

(3)孙晶、苗田《含英咀华一唐诗宋词吟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第二,把文体知识的把握和鉴赏方法的体验渗透于具体作品的赏析过程。可以把诗词文本(作品)的阅读分析放在中心位置,最好不要脱离具体的诗词作品抽象地、孤立地灌输鉴赏知识与鉴赏方法。文本解读可以从具体字、词、句人手,以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为重点,最好避免贴标签式的空话套话,或者大而化之,流于形式。

第三,掌握唐宋诗词文献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讲,在文献学意义上,包括着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在史料学意义上,包括着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排比和整理等诸多系统和专门的内容。了解唐宋诗词传世文献的流传、数量、种类及整理现状,是鉴赏唐宋诗词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任何鉴赏活动的可信性、可靠性就差多了。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鉴赏唐宋诗词,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工具书,浏览和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汇编。

唐宋诗词不仅是我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干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欣赏。岁月沧桑,一切物质性的存在终将消逝,而作为精神财富的唐宋诗词则会永存。辉煌的唐宋诗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哺育中国诗人的伟大传统,同时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希望笔者以上的一隅之见可以帮助大家走进唐宋诗,亲近唐宋词,在唐宋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享受快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