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寄言好事但赏佳 俗说纷纷那有时
杂志文章正文
寄言好事但赏佳 俗说纷纷那有时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张奕辰

“同一时代倘使出现两个出新的艺术家,则总是以异向或反向探求和发挥为根本特征的。”(见《《天衡印话》)艺术需要多种风格并存,名家立身岂能雷同。白爽在((话》文中认为鞠稚儒的印作“只体现了‘众工之事’的技术精湛”,“而在观念上仅仅是一具空壳。”我认为,“技巧是不[来自WwW.lw5U.com]可少的,是重要的。没有技巧即没有艺术。”(见《天衡印话》)技巧只是一种手段,无论风格的工与放,古与新,其价值本无高低之分,能够充分实现艺术创造的手段即是最好的手段。写意与工稳、传统与现代都可以运用篆刻语言作极端创意。要正确评论某家艺术,必须下苦功夫去实践、体会和探究,如果仅仅是浮光掠影或缺乏一定的深度,恣意贬低别人,那是远远触及不到其中的实质且是不合情理的。另外,技法的精湛实际上体现出作者的形式构成修养,对作品反复推敲、加工和改造是体现作品完美的先决条件。如吴昌硕粗成之印,往往置案头数日,辄持向败革上着意磨擦,以取古致。(见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若不强调技艺的精湛或对功力的轻视,所失去的是先贤那种久经考验的合理,只能在今后历史的选择中增加被淘汰的可能。至于篆刻观念,前已阐述,想要补充的是我更趋向鞠稚儒印作中那种恬淡中和,古艳华贵又浑穆灵动的气象,追求那种“皓月当空,明湖泊舟,停桂楫,坐春风,品清苕,咏香草”的至清之境。如果说以这样的心态创作“就是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感,一切随机性和偶然性都已不复存在,且是对现代篆刻艺术的最大反动”,我想这种片面的论定是难以服人的。“想象力如没有传统的长期熏陶、强行、刻意,难免不流于杜撰和浅薄”(徐正廉评印),而“灵感”则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火花,“随机”和“偶然”也正是深厚积淀的结果。白石老人乃印坛之大英雄,[来自www.lW5u.Com]其功之卓自不再言。他的印作气魄宏大,下刀痛狠,有一剑抉云开山之势。但中国的艺术向来是主含蓄的。单刀直入,不免锋芒毕露而抛筋露骨,失去蕴藉,虽有其“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存在,却不耐人寻味,在艺术上还未归正味,所以后学者,如“不作分析”地如法炮制,取其皮毛,就会扬其短而弃其长,产生出无穷的弊病,既损害了齐白石,也危及自己的艺术生命。”(见《天衡印话》)

在《话》文中,白爽谈到鞠稚儒所创作的、带有探索性的“细金文”印,乃“明清二三流印人早巳走过的老路”,取法于声誉不佳的《飞鸿堂印谱》。这类“细金文”印作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