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长生殿》中的《弹词》
杂志文章正文
《长生殿》中的《弹词》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150        返回列表

李玫

《弹词》是清代洪异的名剧《长生殿》中的第三十八出戏。这出戏很特别,它是独角唱功戏,出场人物是剧中戏份很少的次要角色李龟年,但在《长生殿》中却非常引入注意,是《长生殿》中、也是昆曲中最为流行的折子戏之一,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

《长生殿》于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很快被争相上演,好评如潮。人们对它的赞扬是全方位的,诸如:“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吴人:《长生殿序》)“钱塘洪防思撰((长生殿》,为干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梁廷楠:《曲话》)“其审音协律之事……为近代曲家第一。”(王季烈:《曲谈》)概括起来,这些赞美之词的主要意思是,《长生殿》的文辞、音律和曲调,分则各显其妙,合则倍显其佳,不同爱好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审美享受。即使今天,如果有时间静下心来读读剧本、看看演出,仍然能够从中领略阅读美文的愉悦,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要知道,戏曲作品达到这样的境界难度非常大,如果不是剧作者在文学、音律和音乐诸方面都造诣非凡,难免顾此失彼。同为清代古典戏曲巅峰之作的《桃花扇》,文学方面的成就万众瞩目,但遗憾的是“有佳词而无佳调”(吴梅:(《曲学通论》)。所以,从文学的角度说,《桃花扇》和((长生殿》可谓双峰并立,可是若论在舞台上持久上演,《长生殿》的优势显而易见。

《弹词》这出戏在文字和音乐诸方面,可谓浓缩了《长生殿》的种种优长,既集中传达了《长生殿》的意蕴和倾向,又多方面体现了《长生殿》的艺术魅力。它曾经人人熟知,家家传唱。三百多年前,北京地区曾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民谣,“不提防”指的就是《弹词》。因为《弹词》开篇的第一支曲子【南吕一枝花】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开头。遥想当年的盛况,品味今天的余音,《弹词>证明“流行”和“优雅”是可以高度统一的,其中包含的艺术真谛,确实耐人寻味。

衰年沦落唱兴亡

《弹词》写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御林军护卫唐玄宗和杨贵妃离开长安向西蜀逃亡。行进至马嵬坡,兵变爆发,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迫自缢。长安失守,皇宫里的艺人死的死、散的散。老伶工李龟年流落江南,以弹琵琶卖唱为生。这天青溪鹫峰寺大会,李龟年在那里演唱“天宝遗事”。

在唐代开元年间,李龟年可非寻常之辈。他因为卓越的歌唱及制曲才能,名动一时,堪称“巨星”。《明皇杂録》记载:“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从这条记载可知,李龟年和他的两个兄弟都因能歌舞、有才学而享有盛名。他的宅第,豪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公侯。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曾有《江南逢李龟年》诗,写他在江南见到落魄中的李龟年,引起联想,当年在权贵厅堂遇到的李龟年,可是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表面温婉平和的诗,将盛衰之叹及黯然失落的情感蕴含其中,因此成为杜诗中的名篇。洪异就是根据这些史籍,演绎出《弹词》这出戏。

李龟年人生的大起大落,与唐玄宗的悲剧有直接联系,与大唐盛世的衰败同步。正因为他个人的得意与潦倒有国家兴衰的背景,所以他的悲伤感叹多了沉重的内涵。对普通观众来说,皇帝和朝廷毕竟距离遥远,而李龟年的潦倒沦落就在眼前,所以他以衰残之年唱“乐极哀来”的“天宝遗事”,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繁华逝去,韶华凋零;前情如梦如幻,前景渺茫凄凉……毫无疑问,李龟年每念及此便会情动于中。以他超凡的演唱才华,抒发这样深切的感伤,听者怎能不感动落泪?

曲词从“乱离”所造成的个人遭际写起:“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南吕一枝花】)李龟年作为受皇帝恩宠的内苑伶工,几十年都过着奢华尊贵的生活。沦落到在大街小巷卖艺为生,对他来说,无疑是一落干丈。美好的日子逝去后最让人怀念,何况他还不得不面对眼下的极度难堪。用他的话说是:“想起当日天上清歌,今日沿门鼓板,好不颓气人也。”(开场白)“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南昌一枝花】)“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说不尽九重天上恩如海……”(【梁州第七】)“这琵琶曾供奉开元皇帝,重提起伤心泪滴,我也曾在梨园籍上姓名题,亲向那沉香亭花里去承值,华清官宴上去追随。”(【九转】)通常,人们是不会去高歌自己官运亨通、财源广进和飞黄腾达的,原因是没有人爱听。听了后除了羡慕嫉妒,很难引起其他令人愉悦的情感。实际上,除了至亲至交和利益相关的人,很少有人真的会与别人共欢乐。而当一个人落魄时就不一样了,歌唱当日的辉煌,很多人都会报以同情,因为能引起盛衰难定、乐极生悲、韶华易逝的共鸣。

《长生殿》中对待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态度颇为矛盾,有时赞美他们的真情,有时指责他们的恣纵。在((弹词》里,剧作者的态度变得很明朗。李龟年咏唱“兴亡梦幻”,是以杨玉环这一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为载体,整出戏12首曲词中,有6首咏唱杨玉环。这些曲词贯穿剧作者的人物塑造理念——“尽删太真秽事”。不写杨玉环曾是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也不写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染等等有损杨玉环形象的事。用极其华美抒情的文字,描写杨玉环纯洁无瑕、美貌无双、才华超群:“想当初庆皇唐太平天下,访丽色把蛾眉选刷。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二转】)“那娘娘生得来仙姿佚貌,说不尽幽闲窈窕。端的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风标。似观音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霄……有好丹青,那百样娉婷难画描。”(【三转】)这样一位绝代佳人,与君王相遇并相恋,堪称绝配。可是偏偏红颜命薄,在突发的暴乱中,尽管君王难以割舍,她还是不得不葬身荒郊,这真是千古罕见的悲剧。剧中凭吊杨玉环的唱段写得十分凄婉:“破不刺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棵树是薄命碑碣,一杯土是断肠墓穴。再无人过荒凉野,莽天涯谁吊梨花谢!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七转】)残颓凄清的马嵬坡,在那里,杨玉环用她的死平息了兵将的愤怒。安禄山攻进长安,究竟是谁之过?本来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守将哥舒翰有能力守住它。可是杨国忠出于一己之私,不愿哥舒翰立功压过自己,迫使哥舒翰出关和叛军交战,致使潼关失守。“误任边将”、“委政权奸”(《弹词》中铁笛李花里瞢所言),无疑是唐玄宗失职。那时中原已有上百年没有经历战争,兵将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和逃亡充满怨气。表面上杨国忠是众怒所指,但根子在杨玉环(历史上他们是从祖兄妹,剧中写成亲兄妹)。再追究,祸根在唐玄宗。只有杨玉环死,才能深刻地刺痛唐玄宗。剧作者的同情明确在杨玉环一边:“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这是((弹词》中的名句,表明剧作者认为杨玉环是代君受过,遗恨千秋。

((弹词》中还表达了对唐明皇的批评。唱词里说李隆基沉醉于爱情,“弛了朝纲,占了情场”(【四转】)。这句词被很多文学史著作引用,论者据此说明洪异妇女观开明,不认为杨玉环是“家亡国破兵戈沸”的“祸水”,把批评矛头指向皇帝。不过,《弹词》在流传中,这句唱词早就被悄悄改掉了,这一点下面再做分析。

总之,《弹词》可视为全剧的“节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从此由现实转向虚幻,描写重心由社会现实转向人物内心。清代乾隆年间李调元说:“《弹词》为一篇警策,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雨村曲话》卷下)其所言“警策”,有点睛之意,即剧作者在这出戏里集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点,所以,将这出戏看做剧作者的自述不无道理。

古曲新声遗韵长

《弹词》共12支曲子。除了第一首【南吕一枝花】和第二首【梁州第七】以及最后一支【尾】,其他九支为【转调货郎儿】,这就是著名的【九转货郎儿】。这个北曲套曲(笔者按:同一调式的若干支曲子按一定的规则连在一起称为套曲)之所以广为人知,应该归功于<弹词》的经久传唱。 《弹词》的音乐之所以让人觉得特别好听,概括说来大体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九转货郎儿l的表现技巧很特殊,这特殊之处有两点:一,它改变了套曲的押韵规则。按照套曲的押韵规则,一个套曲里的若干首曲词要押同一韵脚,不能换韵。可是【九转货郎儿】例外,其中每首曲词各押一韵。二,它改变了曲牌的格式。通常,一个曲牌就像一首歌曲,曲调是大体固定的,相应歌词的句式也相对固定。可是【九转货郎儿】不同,除【一转】用【货郎儿】本调、不加以改变外,其余8首曲子,中间都插入本宫调(笔者按:宫调即调式)。别的曲牌或其他宫调的曲牌的乐句,常常运用转调的手法,也就是说,一首曲调中镶嵌几句其他曲牌的乐句和词句。这样做的结果是,曲词的句式和韵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变得非常丰富——旋律高下起伏、快慢相间,变化频繁,听起来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节奏明快,可自如地传达多种情绪和情感。也正因为这样,创作和演唱的难度都大大增加。

《弹词》让人觉得好听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是北曲套曲。北曲在元代发展成艺术水平很高的戏曲声腔。明代中期,北曲开始衰落。当时的文人留下许多文字,表达他们对北曲消亡的担心和痛心,从中可以知道北曲在作曲及歌唱技巧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性。北曲的基本风格是悠扬高亢、“雄劲悲激”。而昆山腔曲调“流利清远”、“秀婉芳妍”,和北曲大不相同。当然,【九转货郎儿】用在<弹词》里,已是昆曲里的北曲,和元杂剧中的【九转货郎儿】已经不一样。但它保留了北曲的表现手法和韵味,在昆曲里足以让入耳目一新。

今存的元代杂剧剧本,只有无名氏的(《风雨像生货郎旦》第四折有【九转货郎儿】套曲,其中的曲牌与《弹词》中完全相同。应该说是洪异套用了《货郎旦》中【九转货郎儿】的曲牌及许多句式。清代人焦循说:“洪异思袭元人《货郎旦))之【九转货郎儿】,其末云:‘名唤春郎身姓李’,洪云:‘名唤龟年身姓李’。”(焦循:《剧说》卷四)焦循所说的是【九转】的最后一句。实际上,((弹词》里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五转】中用了6个“恰便似”排比句,描述杨玉环创制和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美妙,《货郎旦》里【五转】用6个“恰便似”句式描写男主人家被烧时的熊熊大火;《弹词》【六转】的曲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这也是套用了《货郎旦》中的句式。还有个很明显的例子:《货郎旦》里【六转】最后一句是:“倒与他装就了一幅昏昏惨惨潇湘水墨图”,《弹词》里是“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这直观地说明洪异套用《货郎旦》里的曲辞相当巧妙。总之,如果不是《弹词》成功使用了【九转货郎儿】这个套曲,使之风行天下,我们今天便很难领略到这个曲调的奇特魅力(虽然昆曲中有《女弹》出自《货郎旦》中的【九转货郎儿】,但《女弹》影响远不及《弹词》)。

《弹词》中批评唐明皇最尖锐的一句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到乾隆末年叶堂((纳书楹曲谱》中被改掉,改为“守住情场,占断柔乡”。以后的舞台演出本大都依照《纳书楹曲谱》(见《纳书楹曲谱》正集卷四。乾隆年间流行的演出本《缀白裘》第二集二卷《弹词》【四转】中为“守住情场,占断幽香”)。其他涉及皇帝的曲词也改了。例如【五转】,曲文赞美杨玉环的音乐才华,描写她所谱《霓裳羽衣曲》美妙无比,洪异原本最后一句是“传集了梨园部、教坊班,向翠盘中高簇拥着个娘娘,引得那君王带笑看。”演出本为:“传集了梨园部、教坊班,向翠盘中高簇拥个美貌如花杨玉环。”(同前,见《纳书楹曲谱》《缀白裘》)今天舞台上所演《弹词》大体依照了《纳书楹曲谱》里的曲词。

戏剧文学本改变为舞台演出本,大多会进行一些删减,目的是为了演员好唱,观众容易听懂。((弹词》从文学本到演出本改动算是很小的了,但仍简化了一些。例如:原本中“直弄得个伶俐的官家颠不剌、懵不刺,撇不下心儿上”(【四转】)。《纳书楹曲谱》为“直弄得那官家,丢不得舍不得那半刻心儿上”。原本中“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七转】),演出本为:“可怜那抱悲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鹃声冷啼月。”很明显,演出本里前者去掉了几处俗语,更为简明;后者将“望帝悲声”改作“鹃声”,更加通俗。不过,去掉关于皇帝的词句,应是为了便于《弹词》在当时的演出。

《长生殿>问世热演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北京发生了震动朝野的演《长生殿》之祸。这年八月上旬,京城著名戏班内聚班为答谢洪异专演一场《长生殿》,洪异自然在被请之列,当时的诸多名流被洪异邀请前去观看了这场演出。此前,康熙皇帝已看过内聚班演《长生殿》,不仅大加赞赏,还厚赏参与演剧的艺人。可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演出后康熙传旨逮捕洪异、下刑部狱,并拘系了参加演出的艺人。随后,洪昇被国子监除名,应邀看戏的翰林院检讨赵执信等五十余人被革职或除名。这场祸事来得很突然,直接原因据说是一位名黄鸿六的给事中因未被邀请而心生愤恨,便上疏朝廷,弹劾洪异等人“国丧”期间观剧宴饮(这年七月佟皇后逝世)。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深层的原因,大概由于当时的南北党争,洪昇与南党的高士奇等人关系较近,北党借机发难。也许还有更加难为人道的原因,《长生殿》抒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叹,让一些人不舒服。

之后《长生殿》照旧流行。不过,清代宫廷里不演《弹词》。据留存下来的清官剧目档案和演戏档案看,清代宫廷里不时演出《长生殿))的一些折子戏,如《疑谶》《骂贼》等,但没有演《弹词》的记录。这原因之一大概是《弹词》对演员的嗓子条件和演唱才能要求很高。《弹词》作为折子戏演出时,是独角戏,将整出戏中12支曲子全部唱下来需要半个多小时,而且是一个人从头唱到尾,没有间歇,辅助的身段表演也很少。乾隆年间流行的《缀白裘》所录《弹词》减去了【梁州第七】一曲,同治年间的《遏云楼曲谱》减去了【八转】,其后大都不唱这两支曲子,至今仍是。即使只唱余下的10支曲子,仍需要28分钟。况且,演唱《弹词》不单要求演员嗓子顶得住,同时要求近半个小时的演唱能抓住观众,这绝非易事。清官里也许缺少这样的艺人,也许因为《弹词》的内容不适宜在宫廷里演。

达官贵族的厅堂里倒是常演《弹词》。《红楼梦》里演《弹词》的描写则是一例。《红楼梦》第十一回写贾敬的寿辰,宁国府设宴为贾敬祝寿。荣国府的王夫人、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人都应邀赴宴。饭后大家喝酒听戏,“尤氏叫拿戏单来,让凤姐儿点戏,凤姐儿说道:‘亲家太太和太太们在这里,我如何敢点。’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在祝寿的场合演《弹词》,按说并不适宜,因为《弹词》的基调是悲凉的。如果不是当时《弹词》很流行,曲调非常好听,王熙凤那么精明的人决不会在祝寿的宴席上冒然点这出戏。乾隆年间北京庆宁班有位名叫范二的艺人擅长演《弹词》,当时人赞扬他扮演李龟年出神人化:“前生应是李龟年,领袖梨园莫比肩。”(《消寒新咏》卷三)从这些记载可知,《弹词》在雍正、乾隆年间很流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道光咸丰年间,《长生殿》仍“流播如新”。据当时人梁廷柑记载,那时每到夜晚,歌场舞榭观者如云。他还谈及读《弹词》的感受:“读至《弹词》第六、七、八、九转,铁钹铜琶,悲凉慷慨,字字倾珠落玉而出,虽铁石人不能不为之断肠,为之下泪。笔墨之妙,其感人一至于此,真观止矣!”(梁廷柑:《曲话》)《弹词》如此耐读耐听,应归功于剧作者成功汲取了前代文学艺术的精华。

一次观看《弹词》演出的经历

唐诗宋词流传了上千年,今天我们阅读这些诗歌仍能得到美感,这是文学的魅力。不过,当年唐诗宋词大多“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当年那些诗词伴随着音乐在酒肆旗亭流传时,一定别有风致,可惜我们今天已无缘领受。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庆幸((弹词》的曲调和文词一并流传了下来。今天仍有机会从舞台上立体地欣赏这个文学艺术精品,实属幸事。笔者二十多年前有一次观看((弹词》的经历,十分难忘。记录在此,想借以说明欣赏一部古典戏曲名著,如果有机会走进剧场观看舞台演出(当然一定是优秀演员演出),非常重要。你会被带进一种奇妙的境地——舞台演绎所提供的多重感性美,会让你霎时沉迷,继而留下难以言说的隽永的记忆。

那是1982年,我大学刚毕业,在武汉的一所艺术学校任教。一天上午,我被安排带学生到江夏剧院观摩昆曲折子戏演出,那是俞振飞先生率上海昆剧团在武汉的一场演出。走进剧场,那气氛并不太适合看戏。因为是白天,剧场很亮,舞台上灯光效果显不出来。而且,这个剧场对于戏曲演出来说太大了,我坐在二楼离舞台较远的位置。学生们是学京剧、汉剧和楚剧表演或器乐演奏的,年龄都不大,进了剧场就叽叽喳喳说个不休。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舞台大幕拉开了。第一出戏就是计镇华先生演唱的《弹词》。当计镇华先生装扮的李龟年怀抱琵琶、步履蹒跚[来自WwW.lW5u.com]地走到舞台中央、坐在椅子上时,剧场里还是闹哄哄的。大家知道,昆曲在人声起唱前没有器乐奏出“过门”作为烘托,“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随着计振华先生歌喉放开,仿佛只是一瞬间,原本喧闹的剧场鸦雀无声——所有的观众被吸引了。确切地说,不仅是被吸引,是全体观众被《弹词》优美的旋律和计振华出色的演唱震住了。我旁边坐着一位教声乐的老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平时对戏曲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颇有异议,这时坐直了身子,连连说:“昆曲这么好听呀!”观众的注意力霎时被吸引,应该说是出于人的本能——对美的喜爱和倾心。在没有进入剧情内容、演出刚开始时被吸引,这是剧作的形式美——音乐和演唱——的力量使然。接下去的二十多分钟,一曲接一曲,剧场始终静寂,真是不觉“时光座中移”。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的,是《弹词》特有的优雅和忧伤的美,这是内容和形式一起传达出来的,沉静而凝重。

那是第一次现场看昆曲折子戏演出,为一场并无心理预期的演出所震撼,那种体验很奇特。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才知道这种体验不容易得到。戏曲演出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要求剧作优秀、旋律悦耳、演员出色,更为玄妙的,是要求这三个要素恰到好处地整合成能调动全场观众欣赏热情的剧场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剧场看一场好的演出,绝非听CD或看DVD可以替代。记得明末人张岱看到好戏时曾感叹:“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陶庵梦忆·彭天锡串戏》)相信这种遗憾的感觉很多人都有过,只是被文学家加艺术鉴赏家张岱说出来特别传神。戏剧演出是感性的,想保留一场好戏,实际上是想留住被一场好戏所震撼的感觉。这当然不可能,所以只好大呼无奈。有人曾认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这种无奈了,因为今天有了先进的录像录音技术,可以[来自wwW.lw5U.coM]把那些好戏都录下来,做成光盘。可是后来发现,剧场效果是无法替代的,张岱所说的遗憾将一直存在,戏剧的真正魅力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