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
杂志文章正文
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雷抒雁

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经讲义》里,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诗经》是中国有文化以来的第一本教科书,而且最初是唯一的教科书。”这“第一”与“唯一”,便确定了《诗经》对于后来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伦理的构建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

但是,《诗经》是怎样的一部书?那些远古的声音,究竟是谁在歌唱?在所谓的“十五国风”里都包含了些什么社会与人性的信息?自孔子以来,多有争议。所谓“诗无达诂”,大约只是近乎无奈的叹息。

“国风”,自然源自民歌。从国风中所展示的地域、名物、人们从事劳动以及生活的种种方式,都带有强烈的底层色彩和区域色彩。阎若璩在((四书释地》中,曾提到战国时期淇河西有位叫王豹者,“卫之善讴者”,即民间歌手,说此人善唱郑、卫民歌,看那意思,这位王豹颇[来自wwW.lw5u.CoM]似今天的所谓原生态歌手。《诗经》里许多民歌大约都是采风官录自此类歌手。

所谓民歌,大致可以用三个标准去标定它:一是地域性流传;二是无确定作者;三是可以有多种版本。

以毛亨为代表的《诗序》,一开始就走偏了。他为每首诗弄出一些“诗本事”来,说那写的是某某史实,为某某人所写,等等。《左传》((列女传》之类,成了汉儒们误证《诗经》的依据。闻一多先生于此大为不屑,认为只因“误信了毛公那疯子,古今讲这篇诗的,没有一个人讲对”。

把写《诗序》的毛公称为“疯子”,实属不尊;但此公偏离《诗经》文本,牵强附会,误导干载,却亦过莫大焉!

且说邶风《燕燕》。

《诗序》说这是“卫庄送归妾也”;

“诗三家”则说这是卫定姜送其守寡的儿媳妇回娘家的;

《毛诗》干脆说《燕燕》就是庄姜所作;

大家各寻依据,或《左传》,或《列女传》,生拉硬扯出一些历史故事来,互相打架,把一首唱男女别情的民歌,搞得不清不白。以致当代人也糊涂在里面,以为真是“送子妇”,或送归妾。

对《燕燕》的解释,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在《诗经》研究中,几千年来经师们重考据,重说教,轻诗意,轻文本的偏狭研究方法。

只要我们从文本出发,沿着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信息分析开来,其实并不难解开这一千古之谜。《燕燕》共分四章,且看前三章: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额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翻译成白话:

燕子燕子比翼飞/一前一后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送她到郊外/直到踮脚望不见/泪落如雨水。

燕子燕子比翼飞/上上下下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暗送她离去/直到踮脚看不见/站立自流泪。

燕子燕子此翼飞/呢呢喃喃紧相随。/心爱的姑娘要嫁人/远远送她向南去/直到踮脚看不见/叫人好伤悲。

这是我对文本的理解,是我对诗意的诠释。“之子于归”,在《诗经》里多处出现。《桃夭》《汉广》中都有,是说女子出嫁。以燕子的比翼双飞为比兴的。这于送儿媳妇之类,完全构不成情感对应,只能是男女之间情感的比喻。

这比兴,其实已给了我们拆解这首诗的钥匙了。被送的人是一个要出嫁的女子;送行的人只能远远地暗送,不能亲近,不能执手道别;悲痛欲绝,“泣涕如雨”,“伫立以泣”。他是什么人?与出嫁的女子是什么关系?显然,这人既不是女子的丈夫,更不可能是她的婆婆。这首诗,侧重点并不在那远去的女子,镜头的焦点始终对着送行的人。

沿着诗句指向,我们只能认为送行者是出嫁女子失意的情人。他爱她,或者他们相爱,却没能结合,她成了别人的妻子,要出嫁离他而去;他只能痛心地暗暗相送,远远流涕,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远处。

一对分飞的“劳燕”。诗句里充满了爱情的不幸和悲伤。

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还有—个第四节赘在后面: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助寡人。

通过形象、细致、动情的前三节,再读这一节;顿觉概念枯索,面目狰狞。堆砌了许多如同“年终鉴定”、“死者悼词”一样的好话:“温”呀、“惠”呀、“淑”呀、“慎”呀;而且,十分突兀地冒出“先君”、“寡人”之类政治身份,让人不解。

从这一节的语言风格看,已远离风体,没有一点民歌意味。倒像是《雅》《颂》中的段落。

依我的主观推测,这一节确有“续貂“之嫌。大概因为前三节这种暗恋式的送别,不合礼仪,整理《燕燕》的人便后加上这一节。这虽是大胆推测,尚无史证,但绝非粗暴武断,细读文本,必然得此结论。

《燕燕》一诗,就前三节而言,确实不负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所称“万古送别之祖”。

只要摆脱了古代经师们的种种谬说束缚,一部国风,便会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面目。

比如《江有汜》,此前所有的理解,都建筑于((诗序》中“美媵”的基调。就因为“汜”是江水“决而复入”生拉硬扯上“媵”妾或“侄娣”之类的复杂关系。以为是女子出嫁,不带嫡亲,所发出的怨词。其实,诗里透露的也不过是一个男子看着相爱的女子要远嫁,所发出的[来自wwW.lw5U.com]牢骚:不和我在一起,你会后悔,你会发愁,你会痛哭。

再比如《鹊巢》历来都解释为是刺“贵族女子出嫁时的铺张奢侈”,十分牵强。诗中“鸠占鹊巢”的比兴,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那是一个女子看到相爱的人娶了别的女子,以鹊巢鸠占发出的怨懑与妒忌。所谓“百两”、“御之”、“将之”、“成之”,也不过是歌者的夸张和想象,怎么可以以此为之订下“贵族”的成份!

类似的解读,为一部《诗经》及对其两干多年来的研读布满了雾障。时间的久远,以及导读者的误引,让我们往往错听了那些远古的歌声,究竟是谁?在唱些什么?

既然,《诗经》是我国文化的第一本和最初唯一一部教科书,我们就有责任读懂这本书,把那些扑迷在书本上的积尘拂拭干净,让它重新放出光辉!以便仔细地倾听并分辨远古歌者的美妙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