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背篓里的名作碎影
杂志文章正文
背篓里的名作碎影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吴永东

多年前,寂寞的我在大山里披衣而坐,数着寒星,在如豆的灯下捧读《名作欣赏》,对那些学者笔下跳跃的文字所蕴含的激情和思想充满了无尽的怀想与憧憬,算而今已经十多年了,我虽“述而不作”,是有着“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和赧颜。我在鄂西山区支教的日子里,每当下山都用小背篓背些赶集时购买的日用品以及为学生们代购的各类书籍,每次总忘不了将《名作欣赏》塞几本在背篓里。在鄂西南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那寂静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我踽踽独行的脚印,我的双眼也蓄满了对这本杂志的期待。这本杂志和我的语文讲堂成了那个山坳中人文精神腾飞的一双翅膀。

从当初的《项链》主题之争到《荷塘月色》背景探寻,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海内外掀起了争鸣的高潮。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布莱希特,从接受美学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从海德格尔论及并呼吁“人类诗意的栖居”到哈贝马斯,连刘再复、李泽厚这样的哲学家美学家都撰文“巅峰对决”,于是乎,读来酣畅淋漓,可谓“快哉!”从文学青年吟风弄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到《名作欣赏》教会我理性,曾把“叙事方式”、“唯美”、“感人”作为文学审美的三个维度,获读孙绍振老师的文章后,茅塞顿开,用“真善美”三个维度来单一评价作品未免死板和单调,应该允许有六小龄童扮演下的孙悟空与周星驰扮演下的至尊宝的不同,艺术的夸张才更接近文本的真相与文学叙事中的“美”。“读者义”、“文本义”、“作者义”三者建构其艺术的美的空间,否则,那种单一平面的审美层次易出现群体失忆或集体无理性。冷静理性的开掘民族的心灵史和文本的个体差异,主虚静尚阴柔这种内倾情感型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人的艺术理想——雅儒、妙道、悟佛的深切体验与不懈追求。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才能摒弃“抗争封建机器”的阶级意义,回归护法使者的佛家孤寂虚静的心灵世界。这些是德里达、维特根斯坦这些哲学家在西方语境下无法解读的东方文本。

《名作欣赏》的这些争鸣曾经激活了我对文本解读途径探寻的兴趣,拓宽了我在庸俗市侩却被千百万人奉为圭臬的现实生活的审美追求的空间。在浩浩狼烟刀光铁血的商业社会,仅凭孱弱的文化人格最后只剩下对传统文明的酸楚祭奠和无可奈何的悲剧性体验。颇让人欣慰的是,《中学语文教材: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等文章再立潮头,必将引发千千万万读者争鸣与思考,鲁迅文本的言说再次站[来自wWw.Lw5u.coM]立和呈现在时代的风口浪[来自wWw.lw5u.coM]尖上,而让思想的歌者在风口浪尖上跳舞,确有思想高手过招时的快意恩仇的意蕴。这也让我必须警惕自己的一些固态思维,以开放的眼光来充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所以我的语文讲堂常常是激情融入见解,见解又蕴含哲思,古老的文本在面前常常被激活了或现实化了。捧读《名作欣赏》意味隽永的文字,不由让我想起了那段有名的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当年结识《名作欣赏》的美丽乡村已在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之外,从十多年前养成的品酒论文和学术争鸣的穷酸兴致是我一生当中最为幸福的时刻。商界有言:“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很美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我相信:《名作欣赏》一直都活得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