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读者 作者到编者
杂志文章正文
从读者 作者到编者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张乐朋

1980年代我上中学,四哥上高中,他经常从饭费里省出钱来买文学杂志,我就是这样见到《名作欣赏》的。那时,我并没有像如饥似渴的人看到面包那样扑上去,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牙口,也根本不知如何下口。《名作欣赏》浓厚的书卷气和学术气,让[来自wwW.Lw5u.com]我这个农村孩子觉得高不可攀,难以企及。

但现在想来,我的眼界正是从此拓宽的,因为在后来的阅读中,我渐渐认识了什么是名作,明白了什么叫欣赏,理解了《名作欣赏》的作用,最紧要的是,我因此开启了另外一双眼睛,还萌生出小小的野心,想着什么时候能写出一篇文章,登在这本杂志里。农村孩子想成为文化人的想法不是虚荣,而是理想;不是理想,而是浪漫;甚至三个都不是,而是三个的乱炖,现在想来,就是这样的混沌。

几乎就是这种跃跃欲试的想法,把我变成这本杂志的长期读者,那时没有网络,电视也很少看到,少年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靠读书来满足。我成了《名作欣赏》的长期读者,同时,《名作欣赏》也成了我长期学习的教材。还有一个同时,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我品尝到了这块面包的香甜,展开了对文学持久的热爱学习和追求,现在想来,我还是不能确定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虚荣心在做梦。

文学的种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心灵做土壤,我说不明白,我就开始业余创作了,我学的专业和从事过的职业与文学不搭界,但长期养成的兴趣使阅读和赏析成了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精神有氧活动,可惜我起步低,创作道路漫长而麻烦。

1996年我的一篇诗歌赏析文章经人推荐在《名作欣赏》刊发,我为此兴奋了很长时间,随后几年,又陆续发表过四五篇赏析诗歌和小说的文章,我从《名作欣赏》的读者变成作者,十几年的学徒期,中学时代的理想,变成了小小的现实,作为见[来自wwW.lw5u.cOm]证,我至今还像农民保存自己的收成一样精心珍藏着那些样刊,我这样珍惜,也就不怕人说小气,不怕贻笑大方。

现在想来,走到这步,愿心已足,夫复何求?不料,缘分来了,今年《名作欣赏》改版,第2期(上旬刊)刊用了我的文章《“小人”判》,赵总编看了文章,从编辑那里要了我的联系方式,在腊月二十六晚上给我打来电话。赵总编询问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后,突然问我想不想到《名作欣赏》来工作一段,当时我很觉意外,意外之一,不是我“想不想”,而是我压根没想过能有这样的机会;意外之二,我家离太原八百里,还有诸如此类的意外之外的现实考虑。不过我还是痛快答应了——我不是孔明,没那么多矜持,也没那么多肝脑,我就想我是去推坡,赵总编肯援我以道义,我何吝援之以力气?现在想来,有人会笑我轻率决定是乐不可支迫不及待,我只能说,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到了上旬刊编辑部,续小强是一个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主编,也是我十来年交情的诗友,在一起工作,自然心情舒畅。另外,作为编者,有了先睹为快的机会,成了许多名家名作的第一读者,这种喜乐,于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是一种“鱼之乐”。当然,我也体会到编辑的辛劳,了解到现世之下文学刊物运作的艰难。

从读者作者到编者,一如望门登堂到入室,一如欣赏距离到审美,这一步步走来是三十年,三十年,我从一个少年变成中年人,我知道计量幸福的标准早巳变化,但我也知道,有一种恒定的幸福,其价值只遵守黄金定律。就在今天中午,我们几个去同印刷厂的人商谈相关事宜,回来的路上续小强说:“我们处在边缘地带,干的却是主流的事业。”这是一个有抱负的主编对文学日渐式微发出的慨叹,这句话也触发了我写出本文的念头,这篇文章不单是讲我个人与《名作欣赏》的故事,我总觉得,有我一个,就会有百个、干个、甚至万个强似我者、胜过我者,就会有这么多个心怀梦想的少年青年和中年仍在和《名作欣赏》结伴同行,因为“德不孤”:三十而立的《名作欣赏》,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