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自由:诗歌的精神翼展----诗歌赏析二则
杂志文章正文
自由:诗歌的精神翼展----诗歌赏析二则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王立世

欢乐的精灵:雪莱的《给云雀》

雪莱是十九世纪英国诗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巨星,被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诗人在青年时便背叛了他的贵族出身,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因散发自己写的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被学校开除,激怒了思想传统守旧的父亲,继而与他断绝关系,未婚妻也与他解除了婚约,雪莱从此成为被上层社会丢弃的流浪儿。1818年3月,雪莱因对政府剥夺其抚养子女的权利感到不满,全家移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他和友人威廉斯自斯培兹亚海港泛舟去雷亨,中途遇风暴,溺死海中。雪莱的一生,经历了生活的困顿,受到资产阶级的辱骂、嘲笑和歪曲,但他并未屈服,他就像一只云雀,伸展着坚定的翅膀,吟唱着欢乐的歌,从昏暗悲惨的大地上一跃而起,义无反顾地飞向他向往的理想天空。抒情诗《给云雀》便是这种性情的体现。

云雀本是一种普通的鸟,在诗人心中却是美、力量与创造的化身。诗人反问道:“谁说你是只飞禽?”“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诗人把云雀拟人化,比作“欢快的精灵”,并祝它“长生”。“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往上飞翔又飞翔”,“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一跃而起”,像喷薄而出的朝阳、划破黑暗的闪电,这里展示了一种勇敢、积极、乐观的精神。“边唱边飞,边飞边唱”更是诗人自己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白天飞翔时,诗人把云雀比作“一团火云”,燃烧的生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夕阳下沉时,诗人称这才是“刚刚开始的旅程”,黑暗中的探索,终将迎来黎明。黄昏降临时,诗人把云雀比作“白日的天空中/一颗明星在沉没”,夜色虽掩盖了云雀的形影和飞翔的神态,但他却依然能感觉到云雀的欢乐。黎明前,诗人把云雀比作“晨星”,射出银辉干条,明光逐渐缩小,直到看不见,但诗人还能依稀感到。诗人书写了四个时段云雀的飞翔,可以说是恰当逼真、异彩纷呈、形神兼备。重点在暗夜,其时英国工业革命初具雏形,社会黑暗势力非常强大,诗人以自己的真知远见、超凡的勇气和力量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作毫不妥协的斗争,这个时候的“云雀”就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融入历史的风雨之中。

云雀的明光消失时,“整个大地和天空/都和你的歌共鸣”,这就是诗人洞察到的主宰一切的宇宙精神,即完美永恒的世界、人和自然合一的理念。正是这种宇宙精神使诗人克制住自己的情欲和私欲,牺牲荣华富贵和世俗所认可的坦途,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险的人生道路,从而使诗人拥有了热爱全人类的崇高思想和情感。诗人把云雀比作月亮,从一片孤独的云中流出光华,夜晚因月亮而变得皎洁,云雀就像夜晚的月亮,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从云雀身上,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思想者的光芒,也感受到一个先行者的孤独。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造成诗人暂时的忧郁,但诗人坚信宇宙的动力胜过少数人造成的悲伤与不幸,世界终会转向光明,转向爱与美的精神。这里充满了优美而蓬勃的幻想,充满了宇宙的欢乐。

接下来,诗人把云雀比作明亮的雨点、昂首而歌的诗人、缠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甜味的玫瑰,从色泽、味道、声音、情态等方面多角度摹写,但“凡是可以称得/鲜明而欢愉的乐音,怎及得你的歌”,“我不曾听过对爱情/或对酒的赞誉/迸出像你这样神圣的一串狂喜”,“无论是凯旋的歌声/还是婚礼的合唱/要是比起你的歌,就如/一片空洞的夸张”。在诗人心中,人类世界乃至宇宙中一切的声音都无法与云雀的歌相比,这歌声就像古代的图腾一般神圣。

诗人喜欢描写自然,把自然景物拟人化,进而与他的情感与思想相接。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一切原是互通的,诗人即便是极尽所能地描绘,也不足以道出云雀的美和欢乐。那么,构成云雀快乐之歌的源泉是什么呢?“什么田野、波浪或山峰/什么天空或平原/是对同辈的爱?还是对痛苦无感”?究竟是什么?诗人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去想象和填补……正因为有了云雀的欢快,我们才不会感到倦怠和苦闷,“你在爱,但不知爱情能毁于饱满”。在诗人心中,云雀是完美的,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美与爱,但完美无缺迟早会毁于一旦。诗人由此宣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同时也是诗人清醒的忧患意识使然。“对死亡这件事情/你定然比人想象得/更为真实而深沉/不然,你的歌流得如此晶莹”,从对待死亡的角度来探讨欢乐的根源,给我们留下想象、体味的空间。“可是,假若我们摆脱了/憎恨、骄傲和恐惧/假若我们生来原不会/流泪或哭泣/那我们又怎能感于你的欣喜”,人世间的痛苦与云雀的欢乐也是辩证的关系,没有人世间的痛苦也就衬托不出云雀的欢乐,二者既是相互对立也是相互依存的。对于云雀的欢乐,诗人满怀深情地赞美和憧憬,“只要把你熟知的欢欣/教一半与我歌唱/从我的唇边就会流出/一种和谐的热狂/那世人就将听我,像我听你一样”。

把一只云雀写得如此色彩斑斓、声情并茂、内涵丰富、蕴含哲理,古今中外唯有雪莱一人而巳,无愧是千古绝唱。诗人精于观察自然,设喻新颖独特,意境耐人寻味,情感浓烈而深沉,容纳现实的感怀,富有浪漫的气息,渗透着鲜明的哲理,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爱与美的艺术世界。

天鹅之歌:歌德的《马里恩巴德悲歌》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为我们熟悉的有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浮士德》。此外,在美学、文艺理论、历史学、造型艺术、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恩格斯曾经指出“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歌德从事诗歌创作六十多年,诗作极为丰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多是应景即兴之作,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充满激情和智慧,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和哲理。艺术上富有民歌的韵律和质朴,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意水乳交融,创造了完美和谐的诗歌艺术。

1821年7月,歌德已七十二岁,在马里恩巴德温泉认识了十七岁的姑娘伍尔里凯。1822年6月,他再次来到马里恩巴德,与伍尔里凯产生恋情。1823年7月2日第三次抵达马里恩巴德,8月中旬伍尔里凯与家人前往卡尔斯巴德温泉,8月25日歌德去卡尔斯巴德跟伍尔里凯会晤,9月5日启程返回魏玛,在途中作《马里恩巴德悲歌》。这是七十四岁的老诗人对十九岁的伍尔里凯发出的悲歌,有人称这是老年歌德的天鹅之歌。

诗人与伍尔里凯年龄相差五十五岁,年龄虽阻挡不住彼此的爱慕,但这种距离却使诗人内心产生了矛盾和焦虑,与这位少女的重逢,让诗人悲喜交加,不知所向。“天堂与地狱都在对你开放/我的心[来自wWW.lw5u.coM]里觉得多么烦乱”,死神在地狱的门口眺望,情人在天国的门口迎接,“别在迟疑!她走到天国的门口/要把你高举,抱在她的心头”,诗人与情人走在一起,“时日仿佛插翅一样驰骋”,这就是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人对时间的感觉。“你看到这唯一的美丽的倩影/憧憬的眼泪的泉源就顿时罄净”,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一段段时间在悠然前进/虽像是姐妹,但彼此决不相同”,这就是爱的素养。这个比喻异常新颖,姐妹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每一时段里,诗人与他心爱的人儿都有相似的幸福,但他们的心思却还是年龄和阅历所带来的思维差异。诗人已到迟暮之年,但青春不老,心灵依然敏锐,能体察到爱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内涵。诗人与伍尔里凯最后一别时,“欲行而又止,不跨出门槛/好像有火剑天使追赶他一样/眼睛恹恹地盯着阴暗的小径/回头一看:大门却已经关紧”,他们情绪低落,伤感满怀、依依不舍。情人渐渐从视野里消失,诗人幻想着从碧空里、薄雾中看到伍尔里凯轻盈优雅、温柔明朗的曼舞仙姿。“她在你心里幻出种种的姿影/一个会有无数个分化出来/千姿百态,越来越更加可爱”,诗人从幻想中又回到与伍尔里凯曾经共处的美好时光,“想那时,她迎接我,站在门外/随后一步步让我享尽了福份”,“恋人的清姿我记得很分明/像用火字写进我忠诚的内心”。诗人满怀深情地抒发自己对伍尔里凯的爱:“这颗心,就像一座巍峨的金城/为她坚守,把她守护在城里”,“只为了对她感激,它才跳动”。心跳本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诗人却说是因为对伍尔里凯的感激,优美的想象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诗。

诗人到马里恩巴德之前,无论是身体,抑或精神都很虚弱,“在我苦闷、空虚、荒凉的心中/四面环顾,全是恐怖的幻影”,是伍尔里凯的爱使诗人获得新生,“对着她的眼光,像对着太阳/对着她的呼吸,像对着春风/自我的意识,虽久已像坚冰一样/藏在严冬的洞中,也倏然消[来自www.LW5u.com]融/自私、成见,都不能继续存在/只要她一到来,就全都避开”。诗人把伍尔里凯比作太阳和春天,消融了自己深藏的意识坚冰,自私、成见都挡不住爱的脚步,好像她这样说道:“时时刻刻/总有快乐的生活提供给我们/昨天的事,我们差不多忘怀/明天的事——又不许我们过问/如果我有时害怕黄昏/太阳落山,还可以赏一下美景”。这种快乐的生活,使诗人“觉得自己成为命运的宠儿”,也心生忧虑,“我害怕你那叫我走开的目光/学这高深的知识,有什么用场”,爱情与知识相比更为重要。如今,伍尔里凯已远离,“除了无尽的眼泪,别无良谋”,“生与死在我胸中残酷地厮杀/我已感到心房快要碎裂”,诗人在痛苦万分时,还是“千百次地想象着她的形象/那形象时而停留,时而消逝/时而朦胧,时而又映着清光/就像潮汐一样往返来回/怎能给人带来最小的安慰”。

《马里恩巴德悲歌》是歌德杰出的抒情诗之一,歌德读莎士比亚剧本时感觉是“最富有激情的生命旋风吹动着树叶,它们在风中来回摇曳”,我们读歌德的诗也有这种感觉。歌德一再声明“艺术家必须永远有感而作,无论他进行什么创作,他都只能显示他的个性”,从《马里恩巴德悲歌》及其更多的诗作来看,歌德的诗是扎根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因现实生活的触动而作,真挚而充沛的情感发自肺腑,语言自然流畅,节奏舒缓,富有韵律美。他也借助自然表述了内心。

歌德对自然科学颇有建树,他认识到自然与精神、主观与客观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只有在洞见到自然的核心时,艺术家才表达了最内在的存在;在沉醉于心灵最深切的冲动时,艺术家才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从《马里恩巴德悲歌》中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可以看出,自然与艺术在歌德的诗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借助自然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情感也为自然赋予了人文色彩,自然的真与情感的真达到了和谐的一致,浑然而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