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国印 老墙说印
杂志文章正文
中国印 老墙说印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赵熊

概说

假古玺形式表现写意印风,是当代印坛的一大亮点。之所以“亮”,是因为此领域乃明清诸子所未能涉猎者,故而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艺术风尚。

“个性”这个词是一种带有中性意味的表述。在艺术创作中,唯有彰显美的个性才能体现出其恒久的价值与魅力。

印章创作能于传统中出新最好,即便退一步说,不能自出机杼,而能与前人晤对叙谈,也是一种享受。

能否多元摄取、融会贯通,关乎当代印人艺术历程的深度与广度。

治印虽小道,当主以正大光明气象,始能绵延久长。

所谓篆刻,具体可指以篆书镌刻印章,本质上当指以文字为载体,在印面上所营造出的那种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金石气韵和精神。

篆刻虽为小道,然有成者必为有心者。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杂糅,是杂糅中的融会贯通。诗书画印中篆刻虽名列末位,却断断少不了前三者的滋养。其被人呼为小道,然内中海阔天空气象,非惨淡经营者不能与语也。

字法与章法

依我在学习创作中的体会,字法与章法颇难分出一二来。字法的选择与变化,往往可以直接决定章法的构成形式,况且,字法的选择与变化过程又常常是缘于章法的需要来进行的。在章法的酝酿过程中,字法的重新选择或局部调整,可以说始终贯穿其中。此时,章法无疑成了第一着眼点。

用巧是篆刻章法中重要[来自WwW.Lw5u.com]手段之一,其因印风而异,故又有度的变化,妙在恰到好处,不露痕迹。

分析“日庚都萃车马”印时,特别为其布局中心部分的S形留白而倾倒,那是一段妙曼的舞姿,优美着充满男性气息的古代“凭信”。由此也可知印章不只是“刻”的艺术,更是“留”的艺术——留白的艺术。特别是在古玺模式的印作中,留白的分布,留白的形态,留白的面积,都是印面文字赖以激活生命的关键。

前人关于入印文字配篆极为讲究,甚至有一字不合不动刀的说法。今时或者不必太过拘泥,但还是以通达为宜。这犹如长期以来于格律诗如何改革的争论,再怎么说,声和韵的规矩还是要有的,其所不同者是宽严到什么地步。

对称大约是人类最早感悟到的美的形式了,这不仅缘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无数物体的对称性结构或形体,也[来自Www.lw5u.coM]缘于因对称而平衡的物理效应。篆刻中两对角呼应对称的章法形式,早在汉印中已广泛使用。我之所以称之为“泛对称”,是想说明篆刻章法中的这种对称只是一种结构或形式上的大致性对称,假如取其绝对相同,反而容易失之机械。试将对称比作“似”,把不对称比作“不似”的话,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的妙语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先秦古文字字形多变,更不乏奇诡之态,入印时若一味长其势,则易失蕴藉古韵,更甚者则入恶途。

以平直结构取法的印章形式,最忌状若砌墙,总须在平直中生出些动态来,方有趣味。其手法无非有二:一是变势,或斜或曲;二是变形,或粗细或虚实。

以古文字排多字印很吃功夫,过于强调秩序则失文字结构之美,一味表现古文字的特点则难以整合贯通。故在以静态为宗的章法布局中,多采用有行无列的方式在纵向上获得秩序感。

刀法与线条

前人有“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名言,但这种瘦硬未必是直来直去、状如枯柴的模样。刚中能柔才可臻瘦硬的真境界。

高手出招,不露行藏。

我个人主张刻印时下刀要肯定,无论正侧虚实,力争到位。但并非不能修饰,特别是在全印基本完成后.诸多“微调”仍是重要和必须的。

在篆刻过程中,刀法是手段,服从于线质线形的需要,故有正侧、徐疾、收放之变。试看单刀大匠白石老人的作品,其刀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此简单(刀法),必然导致彼简单(气氛、意蕴)。

刀法形式是为线质线形服务的,倘若能心中有线,则刀法便随心活用了。

精工印风

精致工稳一路的印章,一般刻到温文尔雅的程度相对容易,倘若于己有独到心得,于人能触动心弦就是另一层境界了。

鸟虫印因其装饰意味及繁缛结构而独立于其他印章形式。事物凡举其所长者,必定是其所短易生之处。鸟虫篆印亦如此,贵在能装饰而简约,能繁缛而虚灵,则境界自高。

小印比大印省气力,于是有人以为刻小印易讨巧,其实小印刻得精到并不比大印省心。特别是那种敛气息、聚精神的过程,并非人人皆可为者。更要紧的是,一方小印倘若放大看,还依然气足神完,那就更不易了。

圆朱文的本质决定它们不可能风云际会、弓角震鸣,但在浅吟低唱中仍能有适度的激越与变奏。

小印之妙,一在气韵,二在巧思。倘若没有了气韵,小印也就真的小了——为小而小,小器而已。如若没有巧思,平淡乏味,难免一览无余。

小印贵有气象。

其他

面对一件艺术品,受众往往先获得大的印象,然后由表及里,层层咀嚼品味。对于创作者而言,其过程可能是相反的,在确定作品的大模样后,一切工作具从细节人手——酌字、布阵、走刀。

后人所谓的汉白文印实非汉人的本意,由封泥拓制成的朱文形态才更接近汉人的所求,故而研读封泥是欣赏理解汉印的重要途径。

今人作肖形及边款,常以佛像为“模特”,似成风气。窃以为佛像不是不能刻,总须和创作的内容有些关系罢。否则,佛成了调和面,恁地方都撒上一点,似乎少了些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