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写《张颔传》
杂志文章正文
我写《张颔传》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韩石山

这是我新写的一部传记,传主是张颔先生。

老先生还健在,已九十岁了。

他是一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也可说是一位历史学家。作为学者,他的成就是很高的,堪称大家。又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这两项是他惯常示人的面目。还是一位诗人,作旧体诗的诗人。《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这类著作,见出的是他的才学,而那些旧体诗词,见出的是他的性情,还有他的风骨。他有他的[来自wWw.lW5u.Com]自尊,也有他的谦抑,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自嘲,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若不是有这样的人生境界,—个人怎么能经历那么多的磨难,活到耄耋之年又有这样大的成就?

我写这部书,不是谁人的托付,也不是哪个部门[来自wwW.lw5U.com]的任务,是我觉得张先生这样的人,值得我为他献上这么一部书,就写了这么一部书。很想仿效某些大作家的派头,说写什么人就是写他自己,比如郭沫若先生,说写蔡文姬就是写他自己。但我知道,就我来说,无论德行还是才具,哪样都配不上。我枉上了历史系,虚耗国帑,荒废时日,成不了历史学家,能为历史学家写部传记,也算是聊补此生的缺憾吧。

若说此书,写作上有什么可称道的,那就是从容。采访一年多,写作大半年,修订又是大半年,从开始采访到现在,不觉已四个年头了。

再就是,写法上,还是费了些心思,采用一种我过去从未用过的新体例——访谈体。访谈体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局限。最大的好处,是将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又以一种随意的方式出之。其局限也恰在这里,一种固定的方式,用于这么长的一部书中,显得太单调了。我竭力想做到的是,两端之间,允执其中,将它的好处尽量地扩大,将它的局限尽量地缩小。纵然如此,仍要提请读者体谅的是,它毕竟只是一种写作的体例,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对我而言),迁就之处多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亦多多。

我不敢说这是一部什么人都可以看的书。就我所知,在中国,除了某一特殊时期,有一种书全国人民都要读以外,世界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书。但我可以大胆地推测:它对那些少小就有志于学术,一时又昧于方法的年轻人是有用的对那些已有相当成就,又不以眼下的成就为满足,年龄巳然不小的学问中人是有用的。再就是,对那些不想著述,也不想精研某种学问,只是喜欢看看书,增加一点与朋友的谈资的风雅之士,也是有用处的。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在别的书里得不到的东西,比如诗文掌故什么的,既滋润自己,也娱悦同侪。

不管哪种人,有一种功效是敢肯定的,就是让你在短时间内振作起来,聪明一些。至于这种功效能延续多久,那就看你的造化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给此书加上“一位睿智的学者”这么个副题的道理。

本文为作者所著《张颔传》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