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
杂志文章正文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邱景华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来自WwW.lw5U.com]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郑敏《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初读《金黄的稻束》,整体印象是似懂非懂。它不像浪漫主义抒情诗那样单纯和透明,也不似现代主义诗歌那样晦涩,令人如堕雾中,“伸手不见五指”,而是让人感到有点隔,有点朦胧,总之是捉摸不透。

这种“似懂非懂”、“捉摸不透”的感觉,是因为《金黄的稻束》并不是浪漫主义抒情诗,而是现代主义诗歌。据英美新批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是“近取譬”,是明喻;现代主义诗歌是“远取譬”,是隐喻。①但多数研究者和读者,都是用浪漫主义的“近取譬”,来解读《金黄的稻束》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于是,误读中必然产生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的朦胧。

如果按照“近取譬”展开联想:金黄的稻束——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辛劳——农村母亲的伟大……;很多人都是自觉或不自学地沿着这条习惯性的传统思路来联想、解读。在这个已经相对固定的想象模式中,很容易就把诗中的“母亲”,当做在田里割稻的农村母亲。

所以,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卷的出题者,就是这样理解并出题:“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②。

胡洪亮先生在解读中,也忆起童年在农村时,母亲劳作的艰辛:“成熟的稻束黄了,叶片上多了些许风雨和虫豸侵扰而生的斑点,多了些许皱纹,正如母亲在辛苦劳作中流逝了少女的美丽,粗糙了原来细腻的皮肤,悄悄收藏起原本惹人眼目的衣服一样,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一样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③

钟文先生这样分析:“从诗的一开始的暗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这里的弯腰的形象既是指稻束,也指正在收割的、弯着腰的劳动妇女。天巳黄昏,寂寞的田野里无数个未老先衰的妇女正默默地、勤劳地收割着稻子。”④

刘燕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找出这首诗的意义: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我们或许读出诗人要讴歌伟大的辛勤劳作者母亲的主题;从象征层面上来看,如高考出题者所说的是(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感叹时光流逝之意)。但如果超越这两个浅层的表达主旨,我们还可以在玄学的层面上解读出一个更抽象的主题:它是对人类思想的一个具体呈现。”⑤

上述这些研究者的结论虽然不同,但解读的方法却一致:都是根据浪漫主义诗歌“近取譬”的思路,进行推导并提取出结论。

其实,上述这些不同的结论与郑敏的原意,都相去甚远。郑敏是用现代主义诗歌的“远取譬”,用“金黄的稻束”来隐喻“母亲”。所谓的“远取譬”,是说在以前的诗歌中,没人这样比喻、这样想象。换言之,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中,在“金黄的稻束”与“母亲”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固定的联想。只有在“稻束”与“丰收”之间,建立了习惯性联想关系,这就是“近取譬”。所以,“远取譬”能给读者以想象的新奇感,但也给读者的解读带来相当的难度。

从“金黄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是建立在“远取譬”的想象之中。所谓“远取譬”,是指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习惯性的联想关系,而是诗人把它们强行“铐”在一起,并产生一种智性的联系,给读者以奇异感。

首先,作为隐喻,“稻束”与“母亲”之间自然有相似之处,并不是外在的“形”,而是内在的相似——稻谷与母爱,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之处都是牺牲自己、无私给予、养育人类,而且都是“静默”——安于奉献不事张扬。越是饱满的稻穗,就越是弯着稻杆;越是甘于为子女牺牲的母亲,就越是无言。

其次,我们还要区别“稻子”与“稻束”的差别。长在田里的是稻[来自wwW.lw5u.cOm]子,而“稻束”则是稻子成熟后,收割扎成的。水稻的丰收,对人而言是喜悦,但对水稻来讲,却是它一生的完结。所以,“稻束”也意味着奉献和自我牺牲。正是后面这一点,深深地触发了大学生郑敏的灵感。(很可惜,研究者们都忽视了)晚年郑敏在创作谈中这样回忆:“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的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后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⑥

请注意,引发郑敏创作动机的始因,不是水稻丰收所引发的喜悦,而是收割后的站在田里的“稻束”的疲倦、宁静、寂寞,让她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也就是说,母亲们也像“稻束”一样,已经到了生命衰老并即将结束的令人悲凉的时刻。(同时,也指明诗中所写的是:母亲像稻束,而不是母亲在田里割稻子)

再次,如果说,“近取譬”所比喻的两个意象,多为同质;那么,“远取譬”所比喻的两个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异质。“远取譬”的新奇感,就是由此而来。比如,“金黄的稻束”,是指稻子丰收的光亮和色彩,在夕阳的照耀下如黄金一般闪亮;而“疲倦的母亲”则相反,年轻时是美丽的脸,现在却是“皱了”,疲倦中更显得苍老。隐喻中二者反差所造成的张力清楚地表明:诗人看见“金黄的稻束”并没有引起丰收的喜悦,而是想到“疲倦的母亲”,想起甘于奉献的日渐衰老的母亲们,所生发出沉重的感慨和敬仰的深思。

《金黄的稻束》的复杂性还在于:它虽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远取譬”,但又借用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明喻联想句式:

“我想起”、“我看见”,来连接“金黄的稻束”与“疲倦的母亲”。

如果是纯粹采用“远取譬”的“隐喻”句式,那就要改成:(删去括号里的明喻文字)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如果删去明喻的联想文字,“金黄的稻束”直接与“疲倦的母亲”重叠,这种大跳跃联想的“远取譬”,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解。所以,郑敏采用“我想起”、“黄昏的路上我看见”的“明喻”的联想桥梁,把几个意象很自然地联接起来,大大减少了“远取譬”的晦涩和解读的突兀感。

但是,“我想起”、“我看见”的明喻句式,也让一些研究者,误以为这首诗是“近取譬”,便以此展开解读:把“疲倦的母亲”,解读成是在田里收割的农村母亲,秋收劳作引起的母亲们的疲倦。这正是“近取譬”想象逻辑必然导出的结论。其实,这是误读,郑敏并没有在诗中写母亲们在田里收割。她在诗中明确地写了:“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强调是“我想起”(“无数个”,也是想象的不确定性,不是写实,现实中的田里,不可能有无数个母亲在收割)。后面一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虽然有“我看见”,但那是由想象而引起的幻觉。如果是诗人看见,或者说是写母亲在田里收割,那应该是这样写:我看见“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金黄的稻束》,是大学生诗人郑敏最早从哲学层面关注和思考母爱的创作,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不断从具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但抽象并没有脱离具象的语境: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静默的雕像——在田里低首沉思——站着成为人类的思想。

先从“金黄的稻束”联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然后,再想到“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不仅是静默,而是是永久的,不会轻易消失,作为艺术品,将被人类永久珍藏。这其中是暗含着这首诗的主题:母亲会衰老,但母爱却像雕像那样永恒。

雕像,在诗中半是具象,半是抽象。具象,与前面的母亲相联系;抽象,与后面的母爱(人类的思想)相联系,把整首诗前与后的内容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体现了郑敏严密的构思。

诗中还用满月、树林、黄昏、暮色、远山,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与衰老的母亲们的晚境相呼应,来渲染母亲的“疲倦和静默”的崇高感,避免抽象的议论。

甘于奉献的母亲,一生都是静默的,更显得伟大。母亲们不愿说,是永远无言的。所以,叙述者必须站出来“说”——抒情和赞美。诗的最后部分,就很自然、很有力地转入叙述者的抒情:“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与此相比,历史也不过是一条不断流失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诗中的“思想”不能作名词解,是母亲们像“金黄的稻束站在”田里,是“活”的思想——伟大的“母爱”,应当作动词解。

诗中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并不是在田里收割的农村母亲,也不是哪位孩子的具体的母亲,而是哲学层面上抽象的人类母亲(这也是受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

研究者如果以农村母亲代替人类母亲,不仅是外延的缩小,而且是把“远取譬”变成“近取譬”,大大缩小了这个核心意象深广的内涵。因为“远取譬”,才能传达出郑敏在哲学层面上的沉思:在母亲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类的思想:就是“疲倦而静默”的母爱,伟大而永恒。

诗界普遍认为,《金黄的稻束》在艺术上是受到里尔克的深刻影响,这种观点似乎是定论,其实不然。

1983年,袁可嘉在《西方现代派与九叶诗人》中,把《金黄的稻束》与里尔克的《豹》进行比较,认为是受里尔克的影响:《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在这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画幅中,金黄的稻束站着像沉默的雕像,这是物的静态的;但它们肩负着母亲的疲倦,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这又是静中的动态。如果我们拿这诗与《豹》相比,就能看出两诗在构思和手法上的相近了:“‘豹’也处于静止的画面中,但又有‘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这类动作的描写。静中见动,才使诗篇不致成单纯的景物诗,而引起读者的玩味。”由于袁可嘉是著名的“九叶”诗人兼诗论家,他的说法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所以,这一说法流传开了,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说郑敏诗歌受里尔克影响,已是公论。可是,具体到《金黄的稻束》,就不能先人为主,要具体分析。

晚年的郑敏在《忆冯至吾师》中说:“……当时我们精神营养主要来自几个渠道,文学上以冯先生所译的里尔克信札和教授的歌德的诗与浮士德为主要……”1943年,也就是郑敏创作《金黄的稻束》的时期,她所受到的里尔克的影响,主要是冯至翻译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当年冯至在西南联大开设的两门课是“歌德研究”和德文课,并没有开设里尔克课程,虽然在课堂上也提及里尔克,并且当年译成中文的里尔克诗歌也不多。晚年郑敏还强调:“我确实认为,我一生中除了后来在国外念的诗之外,在国内,从开始写诗一直到第一本诗集《诗集:一九四二——九四七》的形成,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冯先生,一方面是他所讲授的文学,另一方面,是他诗歌中的境界。”@

大学生诗人郑敏,是通过导师冯至而发现里尔克,也就是说,冯至是郑敏与里尔克的艺术中介。里尔克那种冷静而客观的“观看诗”(咏物诗),似乎更适合于中年人成熟的理性。郑敏那时才23岁,是大学生诗人,尽管她有很高的天分,又受到西南联大哲学系诸多大师的指点,但心智和诗艺的成熟,毕竟需要时间。1942年5月,冯至《十四行诗集》出版,引起当时诗界的广泛关注,自然是郑敏学习写诗的范本(《金黄的稻束》创作于1943年)。当然,《十四行集》深受里尔克的影响,所以,与其说《金黄的稻束》受里尔克的影响,不如说,《金黄的稻束》是受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并且间接受到里尔克的影响更确切。

或言,是冯至影响在前,里尔克影响在后。

下面我们再把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与《金黄的稻束》做一比较。

它的目光被那定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眼帘无声地撩起—一/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_/在心中化为乌有。

《金黄的稻束》显然不是((豹))那样的“观看诗”,没有《豹》那样冷静而客观的视角,作反复的观看;也不像《豹》那样没有主观叙述者,把“我”深藏在“物”中。《金黄的稻束》有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写的是叙述者受自然景物触发产生的哲思:“我想起”、“我看见”、“我”对“你们”(母亲)的抒情。也就是说,仍然保持着抒情诗的写法。总之,与《豹》的手法大相径庭。

实际上,《金黄的稻束》更接近于冯至《十四行集》,比如与第四首《鼠曲草》有更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都是由一种自然景物引起的联想和哲思,写入的一种默默无语的伟大品质。艺术上,都是在抒情中融着沉思。而且关键词,或相同,如“静默”;或相似,如《鼠曲草》“伟大的骄傲”,《金黄的稻束》“伟大的疲倦”等。

《金黄的稻束》受冯至《十四行集》最大影响的是,从身边之物和一己感受,推及升华到宇宙高度的艺术思维。这就是《金黄的稻束》中出现的大词:“历史”、“人类”、“伟大”的深层原因。像《豹》那样的“观看诗”,没有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大词。

但《金黄的稻束》又不仅仅袭用《鼠曲草》那种“我”对“物”的抒情和哲思,它的创造性在于:既保持叙述者对“物”的抒情句式,又有对“物”的客观而冷静的刻画。同时,没有采用冯至和里尔克的十四行体,还保留着抒情诗的结构。

如果说,里尔克的《豹》所刻画的是客观的场景;那么,《金黄的稻束》所表现的则是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情境。如果说,冯至的《鼠曲草》是主观的抒情和哲思;那么,《金黄的稻束》,则是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情思的融合。

“观看诗”,是泯灭抒情主体“我”,自然没有情感的流露,所以只有“物”而没有“情”。“情境诗”,则是“我”的主观情与客观境的融合。开篇的“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是客观境的展开,“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则是主观的联想。通过隐喻,把客观境与主观情,融合成一个情境。“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是客观环境的进一步展开,从黄昏,写到圆月之东升。“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诗中的“我们”,特别耐人寻味,是叙述者的“我”,与“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融合为一体。黄昏、树林、满月、暮色、远山,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以此来凸显母爱的崇高感。

如果我们从郑敏初期的创作进程,来看《金黄的稻束>,会有更清晰的理解。郑敏受徐志摩《偶然》的影响,创作了第一首诗《晚会》,接着写《帐怅》《音乐》和《云彩》,都是情诗,都是徐志摩式的抒情诗结构。随后的《冬日的下午》,写的是景物引发的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也是抒情诗。再接下来就是《金黄的稻束》。

从《晚会》到《金黄的稻束》,是郑敏从抒情诗向冯至“沉思的诗”和里尔克“观看诗”过渡的一个中站。或者说,是郑敏把抒情诗、“沉思的诗”、“观看诗”的各种艺术因子相互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在西南联大的郑敏,多数是写抒情诗而少写十四行体。因为十四行体需要人生阅历的成熟和理性的升华。大学生郑敏,毕竟还处在少女时代,情感的丰盛大于理性的沉思。这就是她多采用抒情诗的原因,虽然已倾向于客观的抒情和哲思。但离“无我”的“观看诗”,显然还有很大的隔膜。

所以,《金黄的稻束》是融合了冯至的沉思抒情和里尔克冷静而客观的刻画,形成一种新的现代诗歌形态。换言之,《金黄的稻束》既不是冯至式的“沉思的诗”,也不是里尔克式的“观看诗”,而是郑敏独创的在“观看”中抒情和沉思的现代诗。郑敏的创造性,使《金黄的稻束》成为1940年代诗歌的杰作之一。

①赵毅衡:《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②《(金黄的稻束)入选高考语文题诗人郑敏不说答案》,《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0日。

③胡洪亮:《沉思的凝结与美丽》,《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④唐祈主编:《中国新诗鉴赏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6页。

⑤刘燕:《“金黄的稻束”与“人类的思想者”》,《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⑥郑敏:《(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⑦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页。

⑧郑敏:《忆冯至吾师》,《当代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⑨《本周人物:九叶诗人郑敏》,《辽宁日报》,2002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