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深度围观] 无尽的反讽是一种消磨
杂志文章正文
[深度围观] 无尽的反讽是一种消磨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天津]朵渔

我们正遭逢一个“段子”的时代。俏皮话、政治冷笑话、荤笑话……此类“民间语文”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客等传播媒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生活里的盐。不仅仅是作家、网络写手、意见领袖们,几乎每个手持键盘的当代人,都对“段子”的创作和传播投入了无限的热情。我们俨然成为一个“段子”大国。

“段子”惹人[来自www.LW5u.coM]喜欢,它短小,即时,可爱,但又有的放矢,解气,解恨,解痒。它非投枪,也非匕首,有时像针,但更多的时候就是一根惹人怜爱的狗尾巴草。它让人喷,让人图,让人倒,让人释怀,但更多的时候是让人放不下。它不是战士,不是英雄,有些时候还以狗熊和小丑自拟,其实它是英雄的一张面具。它很聪明,很俏皮,很看得开的样子,其实往往充满了辛酸。它具有游击性,没有根据地,没有组织、纪律和纲领,在布满哨所、暗探和敏感词的网络丛林里,它来去自由。它往往具有精准的现实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在蜚短流长之中随风飘荡,这种匿名性又使它成为无人认领的孩子和无人负责的飞地。

它最鲜明的风格是反讽。

在古典意义上,反讽既有阿里斯托芬式的装傻充愣,最后证明真正傻的人是你;也有苏格拉底式的苍蝇专叮有缝的蛋,并从鸡蛋里挑出骨头。现代意义上的反讽已不再是一种修辞学概念和文学创作原则,而是一个哲学概念。理查德·罗蒂甚至将反讽作为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方式,他在其《偶然、反讽与团结》-书中说,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组语词,来表达对朋友的赞美,对敌人的谴责,来述说自我的人生故事,这些语词就是一个人的“终极语汇”( finalvocabulary)。一个反讽主义者,就是要对自己正在使用的“终极语汇”抱有持续不断的质疑,用局部创新的术语将发生过的事情重新描述一番。只有寻找到一套更好的新的隐喻,才能取代目前正在使用的一套终极语汇。这种寻找更多的是一种“创[来自Www.Lw5u.com]造”而非“发现”——“是追求多样性和新奇性,而非一个与先前存在的东西会合一致”(见《偶然、反讽与团结》,下引皆同)。衡量一个反讽主义者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看他是否创造出了自己的品味(taste),是否用自己的语言把过去再描述一番,并以此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完美的人生就是在结束的时候确切知道,至少他的最后一个终极语汇扎扎实实是他自己的”。如此说来,一个反讽主义者必然拥有一个对立面,“必须有东西来加以怀疑,必须有东西让他疏离”,而这个对立面往往就是“常识”。常识是“理所当然地相信凡用该语汇所构作出来的语句,便足以用来描述和判断那些使用不同终极语汇的人的信念、行为和生命”。反讽就是要反抗他继承下来的那套终极语汇,摆脱“非此即彼”的局限性,成为个人对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自由的新的描述。人类只有不断地生成新的描述,才能实现自己。反讽主义者所要求于社会的,是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多的自我创造空间。反讽主义的哲学家在此意义上乃是“私人的哲学家”,因为他们自我创造的语汇是私人的,无法与人共享的,所以也是不适合公共目的的。“对于我们反讽主义者而言,理论已经不再是人类团结的媒介,而变成个人完美化的手段。”那么,如何才能由反讽达至团结?罗蒂认为,团结必须从细微的碎片中建立起来,而不是基于某种共通的人性或原则。“人类的团结感在于想象地认同他人生命的细微末节,而不在于承认某种原先共有的东西。”一个反讽主义者应该同情地理解他人的终极语汇,扩大“我们”的范围,将“他人”接纳为“我们”的一员,由此走向团结。同时,团结感只是我们生活中公共的部分而已,与我们私人的情感和自我创造相比,并不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它在一个反讽主义者的终极语汇里只占一小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生活中所遭遇的“段子”其实并非真正的“反讽”,虽然它也具有“反讽”的诸多特征,比如个人品味、对立面、隐喻性等等,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意见”,“非此即彼”,言在此而意在彼。它能让我们确切地感受到它的攻击对象,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较为聪明的、委婉的、新奇的说法。它的公共目的大于私人目的,它的“发现”大于“创造”。它的原名应该叫“讽刺”。在某种社会情态下,讽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大家喜闻乐见,哈哈一乐,妙不可言。但在哈哈一乐中,你知我知,心知肚明,就是不能说透。它隐含的意思是,你可以这么认为,但你不能明说。这中间还有个秘密契约:如果你直接说出了,你就犯规了,就要承受代价。如果彼此双方接受了这项契约,那就意味着“段子”的创造者是在一种不自由的情态下创作的,他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他接受了一个犬儒的命运。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讽刺的方式不是效果更好吗?它在传播上的确具有先天的优势,但越是传播得泛滥,越让它背后所隐含的契约和律令得以加强。当所有的意见只能言此意彼地绕上一圈之后,这无尽的反讽就成了一种消磨。

我的意思是:该说的你就说嘛,这是你的权利,绕那么多圈子干什么?左拉不是说了吗:“大声地说出是我的责任,我不想成为帮凶;如果我成为帮凶,在远方备受折磨的无辜者——为了他从未犯下的罪行而遭受最恐怖的折磨——的幽灵将会在夜晚时分纠缠着我。”(左拉:《我控诉》)哈维尔也说了:“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名公民,我特此坦率地和公开地要求,您和现存制度的领导人认真地考虑我试图引起您注意的这些问题,要求您根据您的历史责任作出估价,并依此而行动。”(哈维尔:《给胡萨克总统的公开信》)现在轮到你来说了,你却绕起了圈子。识时务者说:不要拿鸡蛋碰石头。问题是,同样是鸡蛋,为什么有些蛋就硬得像石头了呢?也许它根本就不是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