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放文本] 故事里的哲学
杂志文章正文
[开放文本] 故事里的哲学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上海】陈林群

让我们从故事开始:假如你是个有轨电车司机,你发现高速行驶的电车刹车失灵了,而前方轨道上有五个正在作业的工人,旁边一条轨道上只有一个工人在干活,无论你把方向盘转向何方,都会轧死那一方向上的人,你会怎么选择呢?

这是著名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一堂哲学课的开场白。

假如桑德尔教授如此开场:今天我们介绍结果主义哲学,以及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和他的主要[来自WwW.lW5u.com]观点……他的学生肯定坐不满楼上楼下两个层面,而且也可以肯定,那样严肃的课堂里不会洋溢着不断的笑声。

桑德尔的开场白以及讲课形式,把深奥难懂的哲学变得直白——直抵你的日常生活经验,明白就像在唠家常。原来哲学并非躲在象牙塔里脑筋古怪的哲学家们的术业专攻,即便你是个有轨电车司机,或者只是个过路的旁观者,你也可以进行深奥的哲学思考。可见哲学,就像空气与水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但我们并没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假如我们只有高科技的电车、磁悬浮、超音速飞机、宇宙飞船……却没有哲学,就可能导致刹车失灵,而无法面对最简单的把方向盘转向哪里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的直觉经验是:轧死一个人比轧死五个人所受的良心谴责小一些,因此也就更道德更正义一些。这也是边沁的主要观点: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假如故事情节有细微变化,你的选择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同样是大多数的五个人对少数的一个人,不同的是,这次你不是司机,而是站在天桥上恰巧看到这一幕的旁观者。你的身边还有一个旁观者,身材肥胖,如果把他推下天桥落在轨道上,足以阻止电车前行而救下五个工人。你是推呢?还是不推?

这回济济一堂的课堂里,选择不推胖子落轨救五人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同样是救五人,为什么前一种情形下,多数人会愿意牺牲一人,而后一种情形下,多数人却不愿选择牺牲一人?假如边沁的理论站得住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且合法的,人们在后一种情形下的行为选择为何与他的理论相反?看来,道德、正义或者法律,不仅仅关乎人多人少,个人并不总是小于群体。

在这节名为“正义”的讲课中,桑德尔教授继续讲了其他几个救五人还是救一人的两难选择故事,但我对电车的故事饶有兴趣,觉得这部“有轨电车”还可以继续不停地开下去,以便更深入地体会桑德尔归纳的哲学的意义与作用:哲学使我们原来熟悉的事情变得陌生。哲学就是唤醒无尽的求知和[来自wWw.lw5u.com]推理,看看它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对于“有轨电车”轧死五人还是一人比较道德、更符合“正义”的问题,桑德尔教授出于实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意图需要,并没做出自己的选择,但他内心肯定会有选择,正如你我。在继续虚拟这个故事不同的场景之前,有必要首先告知我做的选择:假如我是司机,我不会转动方向盘,改变电车既有的前进方向,即便知道它肯定会轧死前方五个工人;假如我是天桥上的旁观者,我也不会牺牲胖子一人去救那五个人。当然,这样的选择,是置身于真实场景之外非常理性状态下的理智选择,与我的哲学信仰有关。我信仰的是“老庄”哲学,其主旨是顺从天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顺其自然。就这一层面而言,我非常坚定地反对边沁以结果来论道德的功利主义。然而,我不能肯定的是,假如我真真切切地处在司机的位置,在那种急中偏偏生不出理智与巧智来的情况下,我握着方向盘的双手,到底是听我的理智还是情感的支配,我没有绝对把握。同样不能肯定的是,假如我是被情感支配,究竟是倾向于他人的客观因素多一点,还是倾向于自我的主观因素多一点?也就是说,假如我的情感做出了牺牲一人救五人的选择,到底是由于同情五人的生命多于一人的生命,还是因为轧死五人的自责超过轧死一人的内疚?或者两者都有?人类就是这种超级复杂的合成生命,即便有自己明确的信仰,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你也难以保证,那信仰与情感能够时时刻刻决定着你的行为,与自己的信仰与情感背道而驰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让我们继续开着这辆“有轨电车”:假如在另一条轨道上工作的,恰巧是你的亲人,或是你的仇人,或是你熟悉的一个名人政要,或是一个孩子……你的选择还会毫不迟疑吗?假如两条轨道上各有五个人,你会怎么选择?同样救了五个人,付出牺牲五人与牺牲一人的不同代价,你的内心活动还会相同吗?假如站在天桥上的只有你自己,而你恰巧是个足以阻止电车前行的胖子,有多少人会选择跳下去牺牲自己救五个人?假如你认为推下胖子救五个人功大于过,而自己跳下去救五个人却不值得,那么是否意味着,你的生命价值大于旁观者胖子,大于五个人之和,甚至大于任何一个人?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又用什么来衡量?像功利主义边沁那样,用金钱的数字来估值?还是你的社会名望与地位?或者仅仅是你的自我认定?假如五个人与一个人的数字之差会导致你对道德、正义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那么你是幸福还是痛苦,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否也取决于这些枯燥的数字?比如说,有一万存款你就痛苦而自认是个失败者,而有一千万存款你就认为很幸福而且成功?……

这就是关乎每个人的哲学。哲学就是千百万个为什么,就是直到生命终结永不停止的选择。多数人的选择并不必然是正义而道德的,选择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也并不必然是正义而道德的。哲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哲学只是追问,并且迫使每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态度,即便没有非此即彼的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把每个人带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哪怕你没有选择,全是父母或别人替你选择,也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哲学,永远不会有正确的标准答案,哲学,就是无休止地用他人与自我、群体与个体、数量与质量、精神与肉体,牵扯你的理智与情感,让你不得不做选择,从而成就你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