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思卓书坊】忙而不盲的大智慧——读《沉思录》
杂志文章正文
【思卓书坊】忙而不盲的大智慧——读《沉思录》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北京】杨思卓

背景故事:内圣外王的典范

领导人的最高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聚焦在四个字上:“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天下篇》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可惜啊,理想在山峰,现实在山谷。中国封建社会2500多年的历史,还找不出这么一个标杆来。而在西方,却有一个人最接近这个标准,他就是被称为哲学皇帝的马可‘奥勒留。

公元121年,奥勒留出生于古罗马帝国的名门望族,小的时候就被当时的罗马皇帝认养为嗣子(“嗣子”和一般养子不同,属于家族内的过继者)。40岁的时候,继位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在位20年间,天灾人祸不断,内部发生叛乱,边境也屡受侵扰。这位领导人却积极面对,克服种种磨难。对他统治下的这一时期,《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评价:“人们的生活是最幸福和最兴旺的。”因此,罗马帝国将他列为“古罗马五贤王”之一。

面对内忧外患,能够维持稳定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奥勒留不仅成为一个成功的统治者,还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在忙乱之中,他依然抽身出来对人生哲学做出深入的思考,写下了这本《沉思录》。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本西方的《论语》。不过东方的《论语》偏重伦理学味道,《沉思录》的哲学味道更浓。打个简单的比方,《沉思录》=《道德经》+《论语》,既有老子的哲学思辨,又有孔子的道德思考。

看完《沉思录》,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忙碌却不盲目。那么,奥勒留是怎么做到的呢?

启示一:博学慎思不盲

身为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很清醒:位高易堕,权重易倾。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学习,而且要向许多人学习,才能够不迷失自己。

在《沉思录》的开篇,奥勒留就谈到了他所感恩的人——他的亲人、老师、朋友,正是在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他的思想和学识不断丰富。他在书中说: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

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从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不要时常出入公共学校,而是要在家里有好的教师;懂得了在这些事情上一个人要不吝钱财。

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那里也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轻信流言诽谤。

《论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奥勒留看来,“有心学,人人皆我师”。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改革开放初期,强国富民之路怎么走?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博采众长,到日本、美国、新加坡去“取经”。

要形成一家,先博采众长。奥勒留是一个博采众长的人,邓小平也是一个博采众长的人,我们的领导人也要成为一个博采众长的人。如何博采众长?即取每一家的特长。就比如说学“国学”吧,许多人也是执迷不悟,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天下平,诸子为我用。我自己的体会是:向孔子学修养,向老子学哲学,向墨子学执行,向韩非子学法制。当然了,还少不了向这位古罗马的“奥子”学思考。

启示二:坚守原则不盲

斯多葛学派是坚定的,也是冷酷的。所以,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暴行,都是由“斯多葛”式的人群所为。奥勒留却不同,他既有刚的一面,又具有柔的一面。

首先,秉性如山,不为外物所动摇。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就说了:

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如果你发现所有别的一切都不如它,比它价值要低,就不要给别的东西以地位吧,因为如果你一旦走上岔路、倾向于别的东西,你就将不再能够集中精力偏爱于那真正适合和属于你的善的事物了。

感觉属于身体;爱好属于灵魂;原则属于理智。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要端正行为,一定要坚守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么,面对诱惑时怎么办?在一千年前流传的《荷马史诗》里,就记载了“英雄尤利西斯”的故事。海妖美女塞壬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在航船经过时,船夫们听到歌声便把持不住自己,导致触礁身亡。英雄尤利西斯为了抵挡海妖塞壬的歌声诱惑,避免触礁身亡的命运,让同伴把自己捆绑在桅杆上,命令大家用蜡封住耳朵。即便如此,尤利西斯在听到塞壬销魂的歌声时,仍然把持不住自己,拼命挣脱绳索,奔向诱惑。按照事先的约定,船员们把他绑得更加结实,并奋力划桨。终于,他们躲过了诱惑背后的凶险。

这则英雄与美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是英雄,也无法完全依赖于内心的信仰与操守。何况我们未必就是英雄。商品经济社会,权力和金钱就是女妖塞壬的诱惑。在强大的诱惑面前,我们的意志未必能够超越英雄尤利西斯,我们很难把持住自己,保证自己不受迷惑。因此,我们需要两条,一是远离,二是准则。此外,我们还需要一根结实的绳子来约束自己。这条绳子,定身是制度,定心是原则。

“一心向善即成佛,离佛一尺即是魔。”执掌权力者,记住《沉思录》的几个关键词—一“德行、正义、真理、节制、坚忍”,并将它们作为准则,就可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管得住贪心。

坚守原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有了阳刚之气,照样可以不失人格魅力。在这点上,奥勒留又比一般的斯多葛派的学者高明。他说:

最蛮横的人将会对你做什么呢,只要你对他始终保持一种和善的态度,如果条件允许,你温和地劝导他,平静地在他试图损害你的时候纠正他的错误,你这样说:我的孩子,不要这样……。你必须在这样做时不带有任何双重的意义或以斥责的口吻进行,而是柔和的,在你的心灵里没有任何怨恨。

温和地坚守正道,斯多葛学派哲人的这种气质跟道家提倡的刚柔并济是一致的,我们不妨从老子的言辞中寻找启示: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这讲的是领导者如水的魅力和力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领导人要善于寻找刚与柔之间的平衡,如孔子所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归纳一句话,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如此看来,奥勒留已经达到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的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这一生哪,需要有山有水,才算是美丽的风景。

启示三:心灵宁静不盲

当今社会的一大流行病,就是人心浮躁。人有动物性,这种动物性的特征就在于“动”,他需要激情,他需要奔跑;但是别忘了,人还有佛性,他需要宁静,他需要思考。对于一个群体中的领导人来说,拼搏是一个进取之术,静修是进取之道。

但是寻道太难了。于是,许多人归去来兮,隐退江湖。但是心灵还是得不到那份宁静。所以奥勒留认为:退隐江湖,不如退隐心灵,他这样讲:

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那么你不断地使自己做这种隐退吧。

这也是斯多葛学派哲人的共同特点。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面壁开晤。其实,身退不退,位退不退没关系,关键是让心退隐。给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好多事就看清楚了。

定能生慧,静能生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政治家,还有其他许多的名人都在读这本书的原因吧。在闹腾的社会中,享受一份来自心灵的宁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退到大海边,不如退到心海边。

读家心得:留一点思考给自己,留一点思想给社会

除了“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条更具体的标准,就是“三不朽”。《左传>中讲:“大[来自WwW.lW5u.com]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这三条。奥勒留之所以被后世敬重,是因为这三条他基本上都做到了。我们该向他学点什么?过往的宣传教育中,从道德与绩效的角度讲得很多,今天我特别强调一下立言的问题。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写日记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奥勒留自己写给自己的日记,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私语。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他记录了自己的思考,享受了内心的宁静。在经历了将近两千年,近乎湮没无闻的岁月之后,它又突然在现代世界广泛地流传开来。为什么?因为在这喧嚣的社会里,我们需要。

我们需要留一点思考给自己。很多的领导人都很忙碌,因为追求金钱、物质、财富、名利而变得躁动、[来自Www.lw5u.coM]闹腾,难得有闲下来的功夫,难得有静下来的功夫,这是一种病态,需要良药医治。《沉思录》就是这样一剂被尘封的良药。它会让我们消除喧嚣、进入沉思的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它还让我们时不时地感到一种哲人的醒悟: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确实是一本耐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如果说《论语》是进入宫廷的民间菜,那么《沉思录》则是走出宫廷的私房菜。说得明白一点,是领导人的一道药膳,值得领导人去细细品味。

我们还需要留一点思想给社会。君子立言,善莫大焉。学一学奥勒留,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下来,把自己的处世经验提炼出来。不仅可以做到忙而不盲,而且可以与人分享。奥勒留这样做了,亚当斯密这样做了,毛泽东这样做了,傅雷这样做了,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也这样做了。另外,我们也爱自己的子女,想留下点东西给他们。留下什么呢?从传承的角度讲,“钱财来复去,诗书继世长”,留下家财万贯,不如留下好书一卷。所以,写点东西,不管是发表还是不发表,对他们的人生有帮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