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大林和小林》: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
杂志文章正文
《大林和小林》: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87        返回列表

[江苏]孙建国

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是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同时奠定了张天翼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卓越地位。

《大林和小林》最初在1932年1月20日《北斗》月刊第2卷第1期连载,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0月出版单行本,解放前后多次再版,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者一致达成共识:本书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思异想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与智慧,值得每一个孩子放进书架,珍藏一生。

全书以一对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这是一个奇幻无比而又很长很长的故事:一对很穷很老的农人夫妻,忽然生了两个儿子,翻了一晚上《学生字典》,竟没有找到合适的字取名字,而在天亮时,突然看到太阳照着的树林,因而取名为大林和小林。十年后,大林和小林遵照父母临终时的嘱咐外出找活儿。大林想的是“将来一定要当个有钱人”,小林却说“一个人总得干活”。他们途中遇到一个怪物,因分头逃跑而兄弟失散,而两人的遭遇恰好符合了各自的愿望。小林遇到了狗绅士皮皮和狐狸平平,皮皮把他当做货物拍卖给咕噜公司老板四四格。在这里,小林和小伙伴们天天受苦挨打,四四格甚至把小孩变成鸡蛋吃掉,于是,他们就一起反抗,用铁球打死了四四格。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又变出来第二四四格,打死了第二四四格,又变出了第三四四格。无奈大家就分开跑。小林与小姑娘乔乔一块儿,跑到了开火车的中麦伯伯家里,这时,小林还给大林写了信,可惜他不明白,没有地址的信是永远寄不到的。大林在哪里呢?大林那天见到的是狐狸平平的弟弟——狐狸绅士包包。包包想做大官,就把大林送给大富翁叭哈做儿子,从此改名唧唧,整天吃吃喝喝,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的寄生虫。他要跟蔷薇公主到海滨结婚,坐专列火车。当时海滨正在闹饥荒,有四节粮食车等着运送,火车司机就让卸下唧唧的四节行李车,可是蔷薇公主不让卸,工人便罢工不开火车。恰巧的是,火车司机就是小林。于是,唧唧就叫怪物来推车,火车被推到海里,唧唧漂流到一座富翁岛上,他为能独自拥有整座岛上的财宝而得意,可是因为他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最后只好在金元堆上饿死了。

《大林和小林》秉承了作者描绘“真的世界”、刻画“真的人”、讲“真的道理”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由于作家对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的准确把握,因此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儿童情趣。作者通过兄弟俩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将上下两层社会的生活和矛盾联系在一起,传达了以儿童的兴趣和理解力为基础的社会批判内容。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漫画化的讽刺喜剧手法、荒诞不经的情节、层出不穷的闹剧场面以及滑稽、幽默、儿童化的语言,显示了中国人的幽默与智慧,令作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所体现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话创作,具有经典性的示范意义。

对照性的叙事框架

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中采用了对照式即对比的创作手法,倾注了对社会底层儿童生存现实的深切关注。在描写正面事物的同时描写反面事物,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行为、命运等置于强烈的对比之中,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恶”与“善”的斗争的讲述,通过对“有钱人”与“穷人”不同“命运”的对比,有力地否定、讥刺、批判着前者。一个很长的童话要让儿童读者看得头绪分明,自然很不容易,一个很严肃的贫富对立、阶级对抗的题旨要让小读者看得爱不释手,当然更是困难。但是,张天翼却能化难为易,寓教于乐,并由此启人心智,引人人胜。作品中嘲讽了国王、王子、公主之流的昏庸无能,暴露了吃人的剥削者四四格、叭哈的穷凶极恶,而且通过大林的经历,着意写出了做“富翁”的“好处”(可耻和无聊);而小林与小姑娘乔乔则热爱劳动,不怕艰苦,敢于反抗,并与劳苦大众同心协力,团结起来同四四格及其狐群狗党做斗争,最后获得斗争的胜利。整部童话暗示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这种暗示,是通过童话里幻想与现实相对照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写四四格对小林说:“你早晨三点钟起来,替我到厨房里去把我的早饭拿来,早饭拿来。然后你给我剃胡子,剃胡子。然后你去做工,做工。然后休息一秒钟,一秒钟。然后再做工,再做工。然后再休息一秒钟,一秒钟。然后再做工,再做工。然后到了晚上十二点钟睡觉,睡觉……”这是剥削者压榨苦孩子的现实;又写小林因为天天给四四格送很重的早饭,力气练大了,拿一个铁球,扔到一百丈高的地方再落下来,正好打中四四格,四四格就死了,虽然又从门口走进一个第二四四格,却又被小林用铁球打死了。等到第三四四格出现,大家把他撞倒在地上,跑出门去了。这是苦孩子们一起反抗剥削者的幻想。现实与幻想的交错描写暗示着:反抗剥削者,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童话的结局是大林最后饿死在只有财宝、没有劳动者的富翁岛上,小林在工人运动中成长为少年英雄,这在上世纪30年代初确实是崭新而有意义的主旨。

整体性的幻想逻辑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所有的童话都是虚构的,但有的读起来似乎人情入理,而有的却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符合童话的逻辑,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致破坏了整个故事的合理性。《大林和小林》中尽管有小林、乔乔、中麦伯伯等现实型人物,有火车、学校之类现实性事物,然而从总体看,那是一个扩散和弥漫着奇幻,只有在儿童的幻想中才“合理”、才“真实”的童话世界。

《大林和小林》从农村写到城市,覆盖了广泛的社会层面。大林和小林在父母死后外出找活儿干,但是,可恶的妖怪不放过他们,甚至连一个麻袋也不放过:

怪物知道有东西吃了,他笑着看着大林和小林。小林问:

“一定得吃我们么?”

“不吃你们也可以,可是你们得送我几件珠宝。”

大林和小林都逃掉了。只有麻袋还丢在地上。怪物实在饿了,就拾起麻袋吃了下去。可是嘴太大,麻袋太小,麻袋给塞住在牙齿缝里。他拔起一棵大松树里当牙签,好容易才剔了出来。

到了城市里,小林因人小力气小,被狗绅士皮皮抓住,算做皮皮的一件东西,小林不服。皮皮说:“你不相信也没有办法,我们的法律是这么规定的。我既然拾起了你,你就归我。要不然,你出一千块金砖给我,我可以放你自由。”后来,小林和皮皮去问国王,国王从口袋里拿出一本法律书来,翻了老半天后,居然说:“……法律第三万八千八百六十四条:皮皮如果在地上拾得小林,小林即为皮皮所有。”

可见穷人就是到了城市里也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而绅士们的恶劣行为竟是有法律规定的。此外,作品中还写到了王子、公主,写到虐待、吞食童工的资本家,追捕、捆绑工人的巡警,无端处罚劳动者的法官,只吃不做、专养臭虫的富翁,以及不学无术、只为赚钱的皇家小学校长、老师等,活灵活现地描画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的群丑图。与此同时,还写了农民、工人、童工、火车司机。写了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和他们被新国王抓起来关到牢里,写了工人、农民、教师、作家和艺术家、科学家都提出抗议,连外国的老百姓的团体也打电报声援。他们在特定的童话世界和幻想氛围里生活着,活动着,就自然地强化了童话中人与事的现实性、可信性,强化了童话的艺术力量。作品描述了小林在稀奇古怪的情节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遇到妖怪和[来自WwW.Lw5u.com]狗绅士时想尽法子逃跑,到后来遇到四四格后联合苦孩子反抗,到最后面对国王、公主、法官、唧唧、站长,竟与别的火车司机共同罢工。小林的觉悟不断提高,斗争的声势日益壮大。虽是童话,却似现实斗争一样的惊心动魄。作品的强烈政治性竟使一向恬静、优美的童话境界产生质的飞跃。更值得一提的是,妖怪、四四格把人变为鸡蛋,皇家小学校的赛跑,国王、王子、公主、狐狸、狗组成迷离的一团,构成了幻想的整体氛围,这便保证了整体性的幻想逻辑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喜剧性的漫画手法

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中将喜剧手法和漫画手法糅合起来使用,形成了喜剧性的漫画手法,也就是用漫画高度夸张的手法达到一种引入发笑的喜剧性效果。《大林和小林》是打开张天翼童话的一把钥匙,它表现了作家无与伦比的幽默和惊人的喜剧才能。张天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谐谑之美,把一切可笑的人物、事物都串进他的艺术构思中。例如,在捕捉小林的时候,狐狸平平的帽子被风吹飞到天上,挂到月亮的角尖上,等月亮圆了挂不住的时候,才能拿到他的帽子,这是对狐狸平平的极大惩罚,可它却充满了孩子式的夸张和幻想。又如,绅士狗皮皮拍卖小林时高叫着:“第一桶有小林一只,墨水一瓶……”一[来自www.lw5u.Com]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硬被当成货物,并与一瓶墨水等廉价的物品并相出售,这是对小林人格的极大侮辱,可它却充满了孩子式的滑稽和幽默。其他诸如荒诞的细节、谐谑的语言,以及由此产生的漫画式的喜剧性效果,都在《大林和小林》中第一次发出艺术的光芒。

《大林和小林》喜剧性的漫画手法,特别注重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中融入儿童的情感和幻想,使那些剥削者、压迫者的丑陋和卑劣简明地放大、鲜明地凸现,不动声色地将丑恶的荒诞与荒唐淋漓尽致地公之于众,无需评判,意向即很明确。作品最后写了唧唧跟蔷薇公主到海滨去结婚,火车司机不给开车,怪物把火车推到了海里:

……这个鲸早就饿了。他在海里游来游去,就忽然看见了唧唧,他就高兴地说:

“好运气,我正好吃下这个来点点心。”

可是他生平没有吃过像唧唧这样的一种食品。他把唧唧吞下的时候,就觉得有一股很奇怪的味儿,不大受用。不过已经吞下肚去了。

这个鲸一面游,一面想:“刚才那个动物是在靠什么过活的?怎么会有那么一种怪味儿?”

他就在海里不停地散步。可是他胃里越来越不好受,并且还有点恶心,直想吐。

唧唧觉得有许多什么东西在他身边爬来爬去,乱哄哄地嚷着:“快走开,快走开!这个人真臭!”那个鲸到底呕吐了。

唧唧浑身散发着金元的铜臭、寄生的腐臭,连能把人一口吞下的鲸鱼都受不了。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一种无法忍受、无法抑制的巨大的厌恶和鄙弃的感情。作家把这种因深刻的感触而产生的强烈感情融化在童话幻想之中,化现实的抽象为幻想的具象,成为一种更为巧妙的夸张。夸张之极,巧妙之极,也有趣之极。尖刻的讽刺意蕴与美妙的儿童情趣因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而浑然一体。笑声后面所蕴含的思想使幻想有了分量,显得沉甸甸的,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带给了小读者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