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眼睛和妙笔——与李骏虎谈创作
杂志文章正文
眼睛和妙笔——与李骏虎谈创作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李骏虎,197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毕业。1995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在《人民文学》《大家》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部,并收入人民文学杂志社选编《2002年文学精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小说年选- 2003短篇小说》等书中。2002年获山西新世纪文学奖,2009年获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公司春秋》《婚姻之痒》《母系氏家》,评论随笔集《比南方更南》等。2010年李骏虎又凭借其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李骏虎张乐朋采访

《名作欣赏》:祝贺你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次评奖和以往历届的评选有所不同,新浪网搞了一个“第五届鲁奖竞猜活动”,有50多万人参加。你觉得网民投票会影响评委的意见吗?

李骏虎:网上竞猜会是个对作家知名度的检验,它至少能扩大“鲁奖”的社会影响范围。

《名作欣赏》:从《奋斗期的爱情》以来,你写了好几个长篇,都很受关注,不仪热销,还改编为电视剧,想请你就此谈谈小蜕和市场接轨的窍门,以便让更多的小说家“脱贫”。

李骏虎: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能写出一本书(而不是文学作业),让它风靡全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当下时代发展有反观、借鉴和推动作用。这本书的思想性或许不是很高,但它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力,能让各个阶层、最大范围的读者都能感知到作者对社会、时代与生存意义的思索,这思索是思考的过程,它也有思考的结论,虽然这结论未必经得住严密推敲,但作为一家之言,却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共鸣与传播。

《名作欣赏》:你的创作题材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田野,从个人家庭转移到家族,比如入围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中篇《五福临门》和本次获“鲁奖”的《前面就是麦季》,都是农村题材,这个变化的思想根据以及创作前途是什么?李骏虎:我是个晚熟的人,创作上也是这样。“出道”不算晚,1995年就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之后的十年问,却一直在“怎么写”和“写什么”之间兜圈子。很多年里,我没感觉自己的技艺有什么提高,甚至丢失了很多东西,像一辆没遮好篷布的煤车,一路抛抛洒洒。甚至,我多次觉得自己江郎才尽了。2007年在鲁院学习期间,听到了各个艺术领域的专家精英的讲座,触类旁通,茅塞顿开,醒悟到这十几年的创作没有大的起色,问题在于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写作”,于是对作品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向度有了一个顿悟。长达四年的挂职体验生活和短暂的鲁院学习生活,这一前一后真是个奇妙的组合,它们接力完成了对我的潜移默化,《前面就是麦季》和《五福临门》都是这个变化之后的作品。

《名作欣赏》:你曾经挂职,对你写作有没有影响,你会不会写一部反映官场的小说?

李骏虎:挂职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之一,却是我人生观念的第一座分水岭。从怍家开始,再回到作家,这个循环不仅是四年的青春光阴,也许更是檫肩而过的一生遭际,这光阴,这遭际,对于开始的那个作家来说,属于另一个人生,对于回来的这个作家来说,只是换了一副观察人生的眼镜。

我认为官场小说属于类型小说的一种,不足以全方位地表达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我会写这样一部小说,小说里不乏政沦,也有议论人生的篇章或者诗歌。对于当下时代的观点,对于现实的批驳,也许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出,也许怍者趁机会发表自己的议论,但这都不影响一件事情,那就是,作者有思考社会的能力,更有观察和描摹时代的眼睛和妙笔;读者或同意作者,或同意书中的某一个人物的人生观念和处事行为,或者反对他,并因此急于和作者争论,这部是让作者高兴的事情。这部小说已经被中国作协列为2010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按照合同,明年5月交稿。

《名作欣赏》:今年4月你和赵瑜等五位山西作家采写了报告文学《王家岭的诉说》,作品感人,更要紧是撼人。前不久《人民文学》又发起一个“非虚构文学创作”的风潮,号召作家走向人民大众,作为小说家,你怎么看待非虚构创作?

李骏虎:我觉得非虚构文学比虚构文学更有力量,但就目前来说,有很多领域你不虚构是无法出版和传播的。阅读非虚构文学需要坚强的内心和承受力,更不要说采访和写作,我不具备这样的钢铁之心,我只能继续写小说。

《名作欣赏》:你19岁就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这起码需要一个天赋与爱好,一个家庭环境。《名作欣赏》的相当一部分读者是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你是否可以以你的创作和成长的经历,给中学语文教育一个美妙说法?

李骏虎: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没什么学生课外书,我从小到大是把语文课本当课外书一样痴迷地阅读的。我对人生和自然的艺术感知来自于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春天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来自www.lW5u.CoM]芽……”它唤醒了我最初的审美知觉。幸运的是,我小的时候,文学正是很热门和高尚甚至神圣的事业,家里常来常往的是和父亲一样痴迷狂热的文学青年,他们围坐在小饭桌上,趴在老土坑上,很投入地探讨某篇小说故事情节的设置;每张脸上都写满庄重,使我感到平时很亲近的他们神秘又陌生。省作协的丈学月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国很有影响,父亲连续订阅了至少十年;其他的文学刊物诸如《小说月报》、《作品》、老版《萌芽》等,父亲也定期去临汾市新华书店买,骑自行车来回六十多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我能读懂书的时候,父亲买的书及刊物已经有两大柜子了,于是我的文学启蒙悄悄地从父亲的这个小型图书馆开始;父亲不知不觉将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潜滋暗长。因此我个人的经验,大量的阅读对创作是非常有好处的,写作这东西教不会,要提高作文质量,课内外的广泛阅读很有帮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

《名作欣赏》:去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今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好事连连,标志着一个年轻作家的成功与成熟。请问你下一步或未来几年的创作打算是什么?

李骏虎:说起获奖很有意思,我是短篇起家,长篇为主,中篇最弱,偏偏获奖的是个中篇,[来自wwW.lw5u.CoM]而且几乎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的一个中篇,但它又偏偏是我的中短篇里最好的一部作品。我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量不大,十五年来,发表了不过三十多篇的样子,这是因为我早已完成从刊物作家向单行本作家的转型,主要是写书。下一步当务之急是补充修订长篇小说<母系氏家》,完成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那部长篇小说,再长远的打算还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