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命元素的想象(上)
杂志文章正文
生命元素的想象(上)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北京]钱理群

(第一次课)

我们这堂课将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鲁迅世界:鲁迅的想象力,而且不是一般的想象,是对生命元素的想象(板书:鲁迅对生命元素的想象)。

大家知道,大概从远古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讨论:这个世界生命的源泉是什么,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火,有的人认为是水,有的认为是空气,等等。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就是金(矿物)、木、水、火、土。于是,就有了关于基本生命元素的文学想象,有人说,这是对“高度宇宙性形象”的想象。

古往今来关于这样的生命基本元素的文章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写火的,写水的,写土的,几乎是写不尽的。在某种程度上,怎么想象火、想象水、想象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最能激发创造力。如果大家要比赛谁的文章写的最好,就可以以此为题,你能写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火,这就是你的本事,这是一个很好的考题,能考出你的想象力、创造力,驾驭文笔的能力。有一年清华大学尝试自主招生,我就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找三篇不同国家、民族描写“火”的文章,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自己写一篇描写火的文章。

我们现在就来做试验,现场考考大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

学生一:火会把人的生命吞噬,我想到了战争,毁灭。

学生二:火有威严,不容易接近;但火又给人以温暖。

学生三:我想到了小小的烛火,那跳动的火苗十分可爱。真想用手去抓。但第一,你的手不能接近它,第二,即使接近了你也抓不住它。小的烛火是可爱的,但如果变成大火,整个房子都被烧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逃离它。但当你脱离了危险,站在远处看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你又会觉得很壮观。

钱:同学们的想象和描写都很好。看来,火的内涵相当丰富,人和火的关系也很复杂,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火的观察和感情也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想象火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不过,时间有限,我们不能这样无限地想象下去。就留给同学们到课外继续想象吧。 我们现在来读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这里有一首((炉火之歌》,哪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四:(朗读)

是的,我们安全而强壮,因为现在我们坐在炉旁,炉中没有暗影,也许没有喜乐哀愁,只有一个火,温暖我们的手和足一也不希望更多;有了它这坚强、实用的一堆火,在它前面的人可以坐下,可以安寝,不必怕黑暗中显现游魂厉鬼,古树的火光闪闪地和我们絮语。钱: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四:我觉得很温暖。

钱: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安全”和“安 寝”……

学生四:对了,还有一种安全感,“不必怕黑暗 中显现游魂厉鬼”。

学生五: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最有诗意的,是最后 一句:“古树的火光闪闪地和我们絮语”。把劈柴想 象为“古树”的幽灵,人类老祖宗的幽灵,在闪闪的 火光中和我们低低絮语……

钱:是不是有一种既神秘又温馨的感觉?这首 诗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你到美国和欧 洲国家的老式家庭里,都会看到古老的大壁炉,晚饭 后,全家围炉闲话,直到深夜。因此,对欧美人(至 少是老二代的欧美人)来说,谈到火,首先想到的是 “炉火”。那是和家庭的温暖、温馨、安宁、安详、安 稳、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围炉闲话,不仅是家人谈 心,也是和古老的家族絮谈的机会。也就是说,炉火 是具有“家园”的意味和意义的,对炉火的描述里, 寄寓着对古老、安详、温暖的生命的向往——所以 说,火的想象背后,是有一种文化作背景的,不同国 家、民族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化,会有不同的想象。 不同的生命个体更会有不同的想象。

现代人,包括现代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写火的 时候,常常把火想象成一个健康活泼的生命,无拘无 束的、自由创造的生命。表现这方面的活的生命想 象的作品很多,就不再举例了。

但鲁迅却选择了“死火”,停止燃烧的,失去 了生命的火。不是从单一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 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板书:生命和死 亡的双向视角)——这是非常奇特的,而且是鲁 迅所独有的。

于是就有了“我”的一个梦,“我”和“死火” 的一次奇遇(板书:奇遇)。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死火》,看奇遇如何发生, “我”有什么奇异的发现、感受和思考?最后的结果 如何?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注意:“奔驰”是一个动态,和后面的静态,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般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青白是死亡的颜色。但并不让你觉得恐怖,反而给你非常安宁的感觉。)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先是拼命地跑,又忽然坠下,我们平时就经常做这样的梦。我怀疑鲁迅真的做了这么一个梦,不过后来的情节有发展,就有了鲁迅的想象。)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注意:红色出现了,生命的颜色出现了,在死亡颜色的上面出现了生命的颜色。)我俯瞰脚下,有火焰在。(这里有颜色的转换,先是一片青白,然后是红色的出现,在死亡和生命的颜色的转换中,我发现了死火。)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这正是死火的特点:看起来是动了,但是它是不动的。)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这里又写到了颜色,白色、红色之后出现了黑色。)疑这才从火宅中出,(人在火宅中被烧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瞬间,一片青白变成一片红色:注意色的变幻。)哈哈! (这哈哈声是神来之笔,别的作家都不会这么写。这是鲁迅写文章的特点,情之所至,文字自然流出,而全然不管是否符合写作规矩。)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这些都是活的。)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注意这“[来自wwW.lw5U.coM]息息变幻,永无定形”八个字,这是生命的特点,每一个瞬间都在变,刚要看清,它又变了。生命的本质是不间断的死亡,又不断新生。)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因为他瞬息万变,每一个瞬间既是生,又是死,留不下来。)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终于看到你了,你不动,我可以抓住你了。下面就是写我和死火的接触,我把死火抓住了是什么感觉,看他是怎么写的。)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注意“焦灼”这个词,一般情况下,火焰会使人有焦灼感,但这里却是冷气使我的指头焦灼,这是真实的:最冷的时候,也会有焦灼感。在鲁迅看来,冰会有火的感觉,冰和火有不容的一面,但同时也是相容的。)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这里的色彩又变了,红色又变成了一片青白。)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鲁迅从来就是喜欢蛇的。)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红焰流动”四个字值得推敲,火焰一般是向上跳跃的,现在却如水一般向四边流动了。)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写死火和我的身体接触,感觉非常奇特:从冰的冷气里感受火的焦灼,火竞如水一般流动。这里隐含了鲁迅对水与火这样的生命元素的理解: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这本来就够奇的了,下面又有了一场神奇的谈话,而且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对话。)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得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 在这里罢。”“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么,怎么办呢?”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那我就不如烧完!”

这里提出是一个或者“冻灭”或者“烧完”的生命选择问题(板书:冻灭,烧完);而死火作出的选择是:[来自WwW.Lw5u.com]“与其冻灭.不如烧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冻灭”和“烧完”的背后有一个生和死的关系问题。在生和死的对立中,死亡更加强大,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因此,不管“冻”还“烧”,结果都是“灭”和“完”,生命的尽头就是死亡,这是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的结局和命运。但问题在于,从“生”到“死”的路上,我们的生命有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有,这就是“冻”与“烧”两种不同选择。选择“冻”,就是把生命冻结了,什么事也不做,在哲学上就是“无为”,这样的无为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种就是“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总要努力,总要挣扎,总要燃烧。虽然最后还是“烧完”,但在燃烧的过程中,却发出过灿烂的光辉;而冻灭,永远不动,一事无成,生命没有发过光就熄灭了。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所谓“冻灭”就是“无为之死”,所谓“烧完”就是“有为之死”(板书:无为,有为)。这两者是有着不同价值的,其背后是有一个生命价值观的:生命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结果都是死,但过程不一样,就有不同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生命过程中的价值。这个问题说起来好像有些抽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同学们所熟知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不是强调“重在参与”吗?不可能每一个运动员都拿奖牌,“虽然我名落孙山,但是,我参与了,这就够了”。死火最后说:“与其冻灭,不如烧完”,所要选择的就是积极参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这个结局很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大石车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黑暗的反动的势力,这也表达了鲁迅的一个思想,就是我与其这样的活着,不如和这些黑暗的势力同归于尽。于是又发出了“哈哈”的笑声:“你们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我死了,可是我自由了。这死火的“哈哈”,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红笑”。这意象也是非常奇特的。

这确实是一篇奇文:奇特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对生命的奇特感悟,奇特的美,以及背后深刻而奇特的思想。(板书:奇特的美,奇特的创造力)

于是就引发出了许多的思考和联想。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是“死火”的象征意义。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象征“青年”,一是“曾经的革命者”的象征,一是鲁迅的自况。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你对<死火》的感悟。

学生六:读这篇((死火》,我首先想到的是青年。青年没有热情,冻结了,国家就没有希望了;但青年真的烧起来,最后却不免牺牲,而青春的毁灭,又是鲁迅所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反映了鲁迅面对青年,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钱:《野草》里还有一篇《希望)),讲的就是“我”发现“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也就是他们的生命已经冻结,“我”只能独自和“暗夜”肉搏,因此感到非常“寂寞”——这大概可以作为你的观点的一个佐证吧。

学生七:我还是倾向于把死火理解为革命者。当时的社会不允许革命者存在,革命者的感觉就像在“冰谷”里一样,没有任何人给他们以温暖。他们的选择,一是继续革命,结果是“烧完”,一是放弃理想,甘于在混混沌沌的平庸生活中“冻灭”,最后的选择是和“大石车”同归于尽。

学生八:这样理解太消极了吧。在我看来,死火也是火,就算是被冻住了也是火,只要有条件还会烧起来。而且即使被熄灭了,还有别的火继续燃烧,这就是中国古诗里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九:我不赞成去分析象征意义。我觉得这是反映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一种选择的困惑。很多事你想做,却不能做,不敢做,或者做了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就“心如死灰”,绝望了,什么也不做了;但又不甘心就这么“冻灭”,又反过来选择继续燃烧;但又明明知道燃烧也是“完”,还是摆脱不了绝望。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冻灭,不如烧完”,心里绝望也要烧,烧完时,就拉着敌人一起完。

钱:我赞成你的意见,这就是鲁迅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即使绝望也要反抗,而且要反抗自己的绝望。这就是知其不可为(因此绝望)而为之(反抗绝望)。(板书:反抗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课堂讨论就暂时到这里。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外写“读后感”,或者做你自己的文本分析。像((死火》这样的文本,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引发许多的联想,是有很大的发挥余地的。这就是我们在“单元读写活动建议”里所说:“数学可以一题多解,文学作品也可以,而且应该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鲁迅作品内涵十分丰厚,更是可供‘多解’的开放性的文本。本单元以‘生命元素的想像’的视角去观照鲁迅<野草》里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许多感悟和体认;但单一的视角可能遮蔽了作品中也许是更有意思的东西。你是否可以换一个视角,对其中一两篇做出你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并且和同学一起交流。”我们说对火的想象是对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一个挑战,同样,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对大家想象力、创造力的挑战。我希望同学们对我挑战,你也讲一个你理解中的<死火》或《(野草》里的其他作品,我们大家一起讨论。